胡正榮 于成龍
【內容提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術革新與應用,在工具效能提升、傳播效果爭奪、傳媒生態(tài)構建等方面形塑了智媒時代從人機傳播發(fā)端的國際傳播新樣貌。新挑戰(zhàn)下,國際傳播應堅守“持續(xù)危機”語境下的底線思維,回歸價值理念下的智能思維,依從發(fā)展邏輯下的共生思維,以系統(tǒng)協同化的思路實現戰(zhàn)略升維和效能提升。
【關鍵詞】新一代人工智能 國際傳播 人機傳播 傳播生態(tài) ChatGPT
在智媒時代的國際傳播與大國競爭中,人工智能依托數據、算法和算力形構了國家的核心資源底色,成為政治邏輯和國家能力邏輯下國際傳播結構性權力的強有力變革者。隨著以ChatGPT等為代表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異軍突起,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術革新與應用普及顛覆了傳統(tǒng)的信息獲取方式、內容生產分發(fā)方式和人機交互方式,形塑了智媒時代從人機傳播發(fā)端的人際傳播、公共傳播、國際傳播新樣貌,改變了當下的社會規(guī)則、傳播秩序和國際關系,具體化到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爭端之中的傳播博弈和算法之戰(zhàn)。當前,人工智能革命框架下的國際傳播愈發(fā)復雜化,亟需戰(zhàn)略性的升維匹配。
一、新一代人工智能引發(fā)的傳媒格局變遷
作為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在2022年底發(fā)布的一款人工智能語言模型,ChatGPT產品因其采用著眼于提供通用解決方案的預訓練模型,憑借其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巨量的知識庫存和完備的訓練反饋范式,極大地提升了交互體驗。從表征上來看,ChatGPT已經在專門化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取得巨大突破,在通用對話及特定的技術任務中表現出色,可以創(chuàng)作劇本、代碼編程、醫(yī)學診斷,甚至通過人類的專業(yè)資格考試。數據顯示,ChatGPT2023年1月末月活用戶已突破1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序①。
如果說ChatGPT的快速崛起在于其“過于”強大的文本理解和反饋能力,在此之前,基于AIGC技術的穩(wěn)定擴撒(Stable Diffusion)、達利(DALL-E 2)、中途(Midjourney)等AI繪畫模型同樣也展現了其內容智能生成的能力。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下,傳播領域的內容生產模式已經從原來的專業(yè)生產內容(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時代,不可避免地進入“文本生成一切”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時代,推動傳媒格局出現顛覆性變革的端倪。
(一)從理解到創(chuàng)造:工具效能的新躍遷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專門化人工智能(一個技術只能完成專項功能的功能)、通用化人工智能(以一個通用的模型可以泛化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情感化人工智能(能夠感知情緒)等三個技術階段②。
歷史地看,傳統(tǒng)的人工智能技術僅側重于既有形態(tài)內容的分析利用,如語音的識別技術、作為內容分發(fā)核心計算的推薦算法等,都屬于專業(yè)化人工智能的范疇。而新一代人工智能通過預訓練模型、生成算法、多模態(tài)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累積融合,對使用者偏好及意圖進行預測,生成全新的、表征合理的、具有價值意義的內容或數據。這種以理解式的交互為基礎,由機器深度學習和人本激勵反饋融合的內容生產方式開啟了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新時代,實現了傳播價值的再組和重構。
從“理解”到“創(chuàng)造”的突破,既有人工智能技術指數級進步的因素,更有訓練模型規(guī)模化增加的考量。OpenAI為ChatGPT所創(chuàng)建的Transformer的深度學習架構作為基于注意力機制的深度學習模型,具有強大的語言理解能力和生成能力。借助“從人類反饋中強化學習”(RLHF)的訓練方式,利用人類手動標記語言模型產生的回應,不斷調適優(yōu)化模型。
雖然從目前的情況看來,ChatGPT所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產的內容并不具備完全意義上的獨創(chuàng)性,更多還是在“人工標注+機器學習”機制下概率性的模仿式輸出。但由于具備海量參數和復雜架構的大模型的出現,為ChatGPT在概率計算中學會“推理”,實現自主創(chuàng)造提供了基礎。OpenAI公布的數據顯示,OpenAI GPT模型參數量從2018年GPT 1.0的1.17億個,接續(xù)躍升為2019年GPT 2.0的15億個和2020年GPT 3.0的1750億個。而人工智能模型算力的消耗則從2012年到2020年增長了30萬倍,平均每3.4個月翻一番。這種爆炸式的累積增長,必然會導致人工智能“奇點”的到來。
在“奇點”快速到來的預期中,ChatGPT給傳播帶來的顛覆式創(chuàng)新也不言而喻:技術的進步再次降低了內容生產和社會表達的門檻,傳播主體可以基于更為豐沃的信息資源、知識表示、文明傳承來高效率地實現內容生產和社會對話,有望用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自動化內容生產范式重塑內容生產供給和分發(fā)傳播。在國際傳播中,人工智能主體的加入使得傳播力量博弈增加了非文化性的復雜變量。由此而延續(xù)的糅合生物思想和技術表達的內容生產和數據生產,可以借助更為多元而開放的多模態(tài)體系來實現傳播的躍遷。
(二)從信息到認知:傳播效果的新爭奪
信息交互能力,是決定國際傳播水平的根本。當下的國際傳播中,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和國際輿論引導力建設已經不能僅僅依靠信息的規(guī)?;寡輥韺崿F,而更多地要從簡單化、標準化的信息傳受演進到個性化、精準化的認知爭奪。
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勢崛起,認知爭奪的戰(zhàn)場進一步從話語體系、符號體系延伸到機器和算法驅動的底部邏輯層。在平臺化傳播中利用算法制造個性化信息繭房,制作精準化、高沉浸感的傳播體驗,會驅使用戶憑借自身認知將自我綁架留存在平臺的算法架構中。而在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實踐中,用戶的認知被更為精準地限定在大模型的數據內在關聯中。
由于海量存儲的知識體系和類人化的知識表示的出現,ChatGPT信息獲取與篩選的速度實現跨越式發(fā)展,以模型和算法為核心的傳播邏輯更加彰顯。以往借助搜索引擎實現的多元化思維入口變成了單一的反饋通道,人在決策行為中決策權部分或完全實現了由人向機器的轉移,模型和算法的智能主張使得人在被說服過程中的認知自主性受到了極大挑戰(zhàn)。
以ChatGPT為例,其GPT3.0的大模型容納了高達45TB的數據,涵蓋了文章、圖書、維基百科以及其他互聯網文本等六大類內容資源,在“無所不知”的大模型訓練中具備了必要的認知框架和知識體系,同時在計算中也繼承了現有文本數據庫中的隱形價值觀和對抗訓練中的主觀價值傾向。外顯的反饋輸出局限在大模型的數據環(huán)境中。其數據環(huán)境中建構并伸展的文化-思想-知識體系成為了傳播效果的規(guī)訓條件,強化了認知競爭的進化進程。
(三)從工具到行動者:傳媒生態(tài)的新建構
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傳播、社交傳播在國際傳播中發(fā)揮的作用日益增加。媒體的平臺化和平臺化媒體使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平臺成為國際傳播的主導性渠道,附著其上的人工智能和算法規(guī)則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了傳播過程和傳播效果。數字平臺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③。機器、技術、算法在國際傳播中扮演的角色從傳播賦能工具加速演進成具有主導地位的行動主體。以人為中心的傳統(tǒng)思維,乃至人的主體性地位正不斷受到新技術的挑戰(zhàn)④。這對于長期慣以工具觀看待傳播技術、傳播平臺的人們,需要在國際傳播生態(tài)考量中進一步調適。
作為當下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基礎技術架構,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為國際傳播增加了新動力和新變量。與以往社交媒體平臺的單向算法“馴化”不同,ChatGPT因其“人-機”雙向互動性和滲透性的加強,實現了雙向“馴化”:作為人工智能技術被人類“馴化”的同時,人類憑借其可被計算化的自然語言體系也成為算法馴化的對象。雙向馴化的結果,造成了人機傳播關系中連接行為和決策行為的解構和重構,也導致了ChatGPT作為類人化行動者的表現。
作為行動者的ChatGPT通過技術的賦能和賦權,導致了國際傳播中權力的持續(xù)極化:一方面,作為工具的ChatGPT可以使大眾參與傳播的權力進一步下沉,傳播內容的生產門檻進一步降低;另一方面,以作為行動者的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權力在與政府、資本和社會的博弈中進一步擴張,以算法化為核心的傳播邏輯更加難以被改變,人類社會和技術空間之間的差距愈加難以彌合。基于傳播范式的升維,由人工智能所生發(fā)出的平臺話語權、數據話語權乃至算法和人工智能的話語權對國際傳播格局的重構將不可避免。
二、智媒時代國際傳播的戰(zhàn)略升維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要求,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中國國際傳播的戰(zhàn)略傳播研究進入高光時刻。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當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憑借技術、渠道、內容、效果等多方面的優(yōu)勢深度嵌入并改觀國際傳播實踐時,技術的新尺度提供的更多連接與遮蔽、互動與隔離、賦權與失能都促動著智媒時代的國際傳播實現新的戰(zhàn)略升維。
(一)“持續(xù)危機”語境下的底線思維堅守
當下,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持久危機”(Permacrisis)為特征的新時期⑥。地緣沖突、經濟下行、大國博弈等多重因素疊加下的國際傳播的泛政治化傾向日益明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不斷刷新輿論場被技術議程設置、價值嵌入的現實。在“持續(xù)危機”語境下,戰(zhàn)略化的國際傳播更要有底線思維的堅守。
立足基礎設施建設堅守底線思維。圍繞海底電纜周而復始的合作與斗爭⑦、抖音國際版(TikTok)接連被美、日、歐盟等多方封禁的現實已經昭示,在全球政治極化結構性擴散的背景下,作為傳播裝置的基礎設施不再僅僅是政治權力釋放的底座,更成為霸權主義權力被結晶、塑造和使能的能動性工具。在智媒時代,基礎設施的范疇已經有了更為廣泛的延展。作為新的基礎設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中國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和龐大的數據基礎,但底層算法和系統(tǒng)的原始創(chuàng)新不足,制約算力的核心智能芯片和基礎元器件的自主研發(fā)生產能力與國際領先水平差距較大,制約了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國際傳播的深度和廣度。自主可控的傳播平臺建設也是國際傳播中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撐。新時期國際傳播的博弈中,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要強化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zhàn)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的要求,以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以新型舉國體制的優(yōu)勢破解國際傳播基礎設施建設的制約性難題。
立足認知博弈堅守底線思維。網絡技術挑戰(zhàn)了國家的日常、自我敘事和家園感⑧。進入智媒時代,以技術為本底的國際傳播對于國家主權安全、實體安全的挑戰(zhàn)更加嚴峻。在推特等國外社交媒體平臺中涉華新冠病毒議題方面,社交機器人成為煽動性話題擴散和負面信息操縱的重要推手⑨。烏克蘭危機中,國際傳播在認知博弈上的效果放大,使得內外連通的網絡輿論場反復激蕩,不斷延伸出包括信息戰(zhàn)、輿論戰(zhàn)和心理戰(zhàn)在內的現代戰(zhàn)爭⑩。以計算宣傳為特征的新信息戰(zhàn)中,隱蔽技術的應用背后始終離不開使用者的主觀宣傳意圖11,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交互中也顯示出了價值觀的偏頗。ChatGPT等基于大模型訓練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模型與用戶的交互中,必然難以跳脫模型開發(fā)者和掌控者在知識誤差、種族歧視、文化偏見和歷史誤讀等方面的價值觀偏差。特別是當相關人工智能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家行為體及非國家行為體操控后,因意識形態(tài)博弈而造成的用戶規(guī)訓破壞性效應將更為彰顯。當認知和文化的邊界博弈已經突破地理疆域成為當今的國際傳播中大國博弈的前沿,在“持續(xù)危機”語境下必須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強化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為龍頭的傳播內容資源建設,以中華文明、中國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為導向,以數據優(yōu)勢的強力構建參與國際傳播的認知競爭與博弈。
(二)價值理性下的智能思維回歸
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就是認識論12。在當今的國際傳播中,推進社會與傳播的良性互動,既需要從人類社會結構觀照到技術空間,更需要將思維模式從數據思維、算法思維進化到關切人機交互的人工智能思維。與之相悖反,在此期間還要將國際傳播的效果考量從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回歸到價值理性。特別是要回歸價值理性中那些思想意識、義務、尊嚴、美、規(guī)訓等信念13,讓人工智能在體現人的主導性與價值觀的基礎上實現有價值的國際傳播。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個性生產、精準分發(fā)、偏好維護、忠誠培養(yǎng)、價值反哺都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但偏見和謬誤也可能同步加劇擴散。基于對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理性的運用,需要在國際傳播中強化平臺話語權和數據話語權意識,在更大范圍實現國際傳播內容資源的引導、富集、加工、解析和傳播,從而獲得與之對應的強大現實傳播優(yōu)勢和深層影響能力。同時,還要善用工具理性的技術表達,讓國際傳播的多模態(tài)樣態(tài)更為充盈。
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受眾身份認同等是實現國際傳播效果不可逾越的關鍵因素14,即使是在技術理性的思考維度下。如果國際傳播完全以工具理性為選擇標準,往往會陷入人工智能和算法的狹隘通道中,無法真正實現真實、立體、全面及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國家形象的有效傳遞。在欣然接納新一代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便利的同時,我們必須真正回歸到國際傳播的價值理性,滿足傳播的初衷。特別是要協同好在技術、基礎設施及硬實力等硬件之上的各種思維、觀念和文化等軟件之間的協同關系,以價值理性駕馭工具理性15。
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為破解國際傳播中敘事能力不足和傳播渠道不暢兩大問題提供了可能。價值理性的回歸,將有助于我們在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傳播內容的多樣性、真實性、矛盾性等方面,更好地借助綜合現代方法和算法的智能思維,進一步統(tǒng)合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上的共同性、共情性與普遍性,進行智能思維下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破解受眾因個體情感、身份認同和政治傾向造成的傳播壁壘。對于價值理性的把握,在開展宏觀敘事、向世界溝通推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基調和價值理念的過程中尤為重要。
(三)發(fā)展邏輯下的共生思維依從
共生思維,是陷于困境的西方傳統(tǒng)本體思維轉向倫理思維的合理進路,亦是現代社會存在的真切守望16。在中華文明“共生交往”的生存智慧輝映下,費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反映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式共生思維。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扮演更為重要角色的當下,國際傳播命題的研究起點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共生上溯到了人機交互的技術性開端。在由此而來的人機之間、人際之間、家國之間、文明之間不同價值體系的融合共生、互補雙贏過程中,共生思維的秉承尤為重要。
從共生的新起點出發(fā),過去18 0多年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歷史一直是三個永恒要素的穩(wěn)定演變:交互(interaction)、信息(information)和計算(computation)17。在ChatGPT作為人工智能技術被廣泛關注中,除了依舊被探討的算法黑箱、算法歧視抑或是數據隱私泄露等倫理問題外,人與技術在交互中的角色適配更成為討論焦點。
傳播學家施拉姆曾預言,計算機襲入傳播生態(tài)的最后階段,計算機不再是機器而成為一個物種18。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試圖驗算這個預言。在不斷的算法優(yōu)化和策略調整中,ChatGPT實現了傳播主體和傳播技術這兩個彼此異質的實體在人機傳播的相互嵌入、互補同構。通過人的身體的技術化在場,人與人之間數據、知識、思想、價值觀等被ChatGPT以計算的方式連接起來,并在對人的意向性的自然語義理解與加工中,形成一種人機共生、共同演進的關系。而對這種共生關系的假設將建立在人工智能的透明性、道德性和算法可審計、可解釋的基礎之上。
在人機共生基礎之上,跨平臺的共生和轉文化的共生顯得更為復雜而重要。類似于反技術主義對人工智能的質疑、拒斥甚至敵對,當下中國提出和構建的話語和敘事長期在國際傳播中遭受歐美國家的歧視性對抗。加之逆全球化、后疫情時代的全球傳播生態(tài)變化,在作為復雜系統(tǒng)工程的中國國際傳播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系統(tǒng)協同將被視為國際傳播能力的基礎邏輯”19。在以效能提升為導向的國際傳播實踐中,共生思維的導入將更加注重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更加注重國家傳播能力的頂層性戰(zhàn)略布局和協同性資源調配。在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力量動員中,尤其要注重人工智能技術的導入:不僅要建好用好特色突出、自主可控、影響廣泛的海外傳播載體,還要借助臉書、推特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海外知名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放大聲量,更要憑借技術優(yōu)勢豐富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語境中的傳播語料和故事供給,以多元力量的共建共享促進共生共治格局的建構。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痹谌砸杂⒄Z為主要語言的國際傳播生態(tài)中,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在變革傳播渠道的同時,可以在認知共識、興趣耦合、社會認可、文化認同等多方面為構建跨國良好關系積累正向效果,有效提升跨文化傳播、轉文化傳播的效能。
在系統(tǒng)性共生思維的觀照下,國際傳播在微觀上將更加關注以人為主體、以交往為本位的“交往性傳播”20和以人為本位的個性化傳播。從宏大敘事的全力鋪陳到個體命運的全景關注,我國的國際傳播近年來在挖掘并尊重個體化傳播力量方面漸次發(fā)力,在全球化共同、共鳴和共情特質的找尋中獲取了更多的話語空間?!袄钭悠狻痹陔x網一年后仍被海外用戶追捧、云南野生大象遷徙事件持續(xù)走紅、《媳婦的美好時代》等電視劇的海外熱播、“洋網紅”推介中國的效果顯現,都從共生共情的層面上打破了傳統(tǒng)國際傳播路徑上跨文化傳播固有的藩籬。
基于發(fā)展的語境,人機交互的賦能,使得個人化傳播主體和人際傳播、社交傳播能夠在提高傳播的共情力方面有更為經濟的成本和更為寬宏的作為領域。共生思維在國際傳播的作用中,將更加聚焦于人工智能長于發(fā)揮作用的精準傳播,以新思維、新方法講好中國故事,開展個性化、精準化、情景化的傳播,真正推動國際傳播的“一國一策”“一群一策”,21有助于通過矩陣化、立體化、多元化的互動打破國際傳播中的隔膜與距離,真正實踐我國基于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傳播價值觀里所蘊含的共生思維,為沖突加劇背景下的國際傳播找尋新的路向。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戰(zhàn)略、流程、效果研究”(項目編號:22ZDA088)階段性成果。
胡正榮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于成龍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李佩珊:《從電燈到ChatGPT:顛覆性創(chuàng)新帶來的改變》,《經濟觀察報》2023年2月20日,第30版。
②張洪忠:《如何從技術邏輯理解人工智能對傳媒內容生產的影響》,《中國傳媒科技》2018年第8期,第10-11頁。
③沈國麟:《全球平臺傳播:分發(fā)、把關和規(guī)制》,《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年第1期,第7-11頁。
④李蕾:《人機關系:交互與重構》,《新聞與寫作》2022年第10期,第4頁。
⑤畢研韜:《戰(zhàn)略傳播:溯源、發(fā)展及其啟示》,《對外傳播》2022年第6期,第26-29頁。
⑥王沛楠、史安斌:《“持久危機”下的全球新聞傳播新趨勢——基于2023年六大熱點議題的分析》,《新聞記者》2023第1期,第89-96頁。
⑦陸國亮:《國際傳播的媒介基礎設施:行動者網絡理論視閾下的海底電纜》,《新聞記者》2022年第9期,第55-69頁。
⑧Lupovici, Amir. 2023. Ontological security, cyber technologies, and states respons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ions. Vol. 29(1) 153-178. DOI: 10.1177/13540661221130958.
⑨韓娜、孫穎:《國家安全視域下社交機器人涉華議題操縱行為探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年第8期,第40-49頁。
⑩胡正榮:《中國輿論場的新特點與新變量》,《人民論壇》2022年第13期,第30-33頁。
11趙永華、竇書棋:《信息戰(zhàn)視角下國際假新聞的歷史嬗變:技術與宣傳的合奏》,《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第58-67頁。
12肖峰:《人工智能與認識論的哲學互釋:從認知分型到演進邏輯》,《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第71頁。
13陳昌鳳、石澤:《技術與價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傳播——算法推薦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思考》,《新聞戰(zhàn)線》2017年第17期,第71-74頁。
14張毓強、潘璟玲:《從效果到效能:新時代國際傳播目的論的思路轉圜》,《對外傳播》2022年第9期,第66-70頁。
15胡正榮、王天瑞:《系統(tǒng)協同: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基礎邏輯》,《新聞大學》2022年第5期,第 1-16+117頁。
16顧智明:《論共生思維》,《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9期,第126-129頁。
17Deloitte Consulting llp. Deloittes 14th Annual Tech Trends Report Finds Trust at Center Stage, Illuminates the Path from Now to Next for Business Leaders.(2022-12-07)[2023-2-27].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deloittes-14th-annual-tech-trends-report-finds-trust-at-center-stageilluminates-the-path-from-now-to-next-for-business-leaders-301696655.html.
18Schramm W.The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Cave Painting to Microchip.New York: Harper & Row,1988:125.
19胡正榮、王天瑞:《系統(tǒng)協同: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基礎邏輯》,《新聞大學》2022年第5期,第1-16+117頁。
20李智、雷躍捷:《從國際話語權視角構建和傳播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對外傳播》2022年第12期,第36-40頁。
21胡正榮:《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建構的現狀與進路》,《人民論壇》2022年第3期,第119-122頁。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