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多杰
碧月團團墮九天,封題寄與洛中仙。
石城試水宜頻啜,金谷看花莫漫煎。
——〔宋〕王安石《寄茶與平甫》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生于宋仁宗即位的前一年(1021)。慶歷二年(1042)他二十二歲時,就已進士及第。在同時考中的八百三十九人當中,王安石排在第四名,可真是貨真價實的名列前茅。王安石作為當時的青年才俊,引起了一位朝中重臣的關(guān)注。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
歐陽修年長王安石十四歲,早他十二年中進士。歐陽修是北宋中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重要領(lǐng)軍人物。他不但奠定了宋代新文化的一般基礎(chǔ),而且在他的領(lǐng)導(dǎo)及影響之下,建設(shè)了宋代文學的新理想,確立了宋詩特有的新風格。他當時加意物色和培養(yǎng)下一代的領(lǐng)袖人才,而特別寄望的后起之秀有兩人:一個就是王安石,另一個則是蘇軾。
對于這兩個人,世人一直有著截然不同的印象:蘇東坡,是熱愛生活有品位的風流才子;王安石,是剛愎自負沒品位的工作狂人。翻看宋人的筆記小說,關(guān)于王安石在生活中丟人現(xiàn)眼的故事不勝枚舉?!渡凼下勔娗颁洝分杏涊d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春日,王安石參加宮中舉行的賞花釣魚宴,結(jié)果糊里糊涂誤吃了盛在金盆里的魚餌。而且不是吃了一顆,而是一口氣全部吃完了。《夢溪筆談》里記載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據(jù)說王安石的臉特別黑。他手下的仆人都懷疑,王大人八成得了怪病,要不然,怎么臉色這么難看呢?于是大家找來醫(yī)生,想要一探究竟。醫(yī)生診斷后,給出了明確的結(jié)論:王大人沒病,面色黑主要是因為太久沒洗臉了。好家伙,王安石貴為朝廷重臣,這也忒不講衛(wèi)生了。
吃魚食,不洗臉,聽起來王安石是一個極其沒有品位的人。但是三言二拍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難蘇學士》,那里面的王安石又是另一番樣貌了。
話說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癥,服藥難以除根。太醫(yī)院囑咐他,可以飲陽羨茶緩解病癥。但是有個前提條件,就是需用長江瞿塘中峽水煎烹。因為蘇東坡是蜀地人,王安石就拜托他下次探親回京時,幫忙帶一甕瞿塘中峽水。
不久,蘇東坡親自帶水來見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將水甕抬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打開,隨即命童兒茶灶生火,再取出銀銚汲水烹煎。大功告成后,王安石輕啜一口,問道:“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曰中峽。王安石笑道:“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jù)實以告。原來蘇東坡因鑒賞秀麗的三峽風光,船至下峽時,才記起所托之事,當時水流湍急,回溯為難,只得汲一甕下峽水充之。
東坡不解地問:“三峽相連,一般樣水,老太師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于《水經(jīng)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yī)院官乃名醫(yī),知老夫乃中脘變癥,故用中峽水引經(jīng)。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睎|坡二話不說,趕緊離席謝罪。
那么問題來了。王安石連魚食都吃不出來,怎么卻可以精確地辨水呢?蘇東坡向來以精通茶事著稱,可似乎比起王安石還略遜一籌?雖然都是小說家之言,不見得就是事實。但也起碼反映出,王安石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存在著兩極分化的情況。王安石品位到底如何?我們不妨從他的茶詩中,去尋找蛛絲馬跡。
平甫,即王安國,他是王安石的弟弟。這首詩所寫的內(nèi)容,即是王安石給弟弟寄茶之事。王安石兄弟間,經(jīng)常以茶傳遞感情,緩解思念之意。檢索王安石的茶詩,還有一首《寄茶與和甫》,其文如下:
彩絳縫囊海上舟,月團蒼潤紫煙浮。
集英殿里春風晚,分到并門想麥秋。
和甫,即王安禮,也是王安石的弟弟。由于題材相同,《寄茶與和甫》完全可作為《寄茶與平甫》的背景來讀。這首詩的大意是說,龍鳳貢茶用彩色的錦袋包裹,由建安茶區(qū)海運到京城。王安石作為皇帝的近臣,在皇宮大內(nèi)集英殿內(nèi)被賜予了這份好茶。這時的王安禮在山西太原做官,并不在王安石身邊。于是王安石將好茶分出一部分,寄去并門與弟弟王安禮分享。
王安石的另一個弟弟王安國,正在河南洛陽做官。既然有好茶,又怎能厚此薄彼呢?王安石在給安禮寄茶的同時,也給安國送去了一份?,F(xiàn)如今您給朋友寄茶,只要發(fā)個微信說一聲就行了。做事周全的人,最多再附上一個快遞單號。但是古時寄物,則多半要附上一首詩。正所謂,紅紙一封書后信,綠芽十片火前春。這樣,既說明了禮物來歷,也聊表了相思之情。這首《寄茶與平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作而成。
第一部分,自“碧月”至“中仙”句,講的是好茶的來歷。
碧月團團墜九天,是一語雙關(guān)的妙句。首先,北宋的龍團、小龍團都是圓形,像極了懸掛當空的皓月。從天上到人間,自然也就如明月墜下九天一樣了。但與此同時,這“九天”也暗喻皇宮大內(nèi)。王維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表n愈詩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彼赃@里“墜九天”三字也就暗示,寄去的好茶出身不凡,是由皇帝賞賜而來。
得到御賜的好茶,王安石想到了與弟弟分享。當時的王安國正在洛陽任官,這里的“洛中仙”,也就是對他的美稱。既然是貢茶,自然不可等閑視之。封題,即是封好后加上題簽,以防有人中途打開或掉包。這樣保護好茶的做法,唐代已十分普遍。例如盧仝接到孟諫議的新茶,即是“白絹斜封三道印”。李德裕得到的好茶,也是“緘題下玉京”。對方收到茶后,第一件事就是查驗封題。今天的快遞公司,不是也要求您檢查包裝完整后,才可以確認收貨嗎?道理都是一樣的。
第二部分,自“石城”至“漫煎”句,講的是好茶的飲法。
石城,即石頭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據(jù)說石頭城下有好水,為歷代愛茶人所珍重。王安石在這里向弟弟暗示,此茶甚佳,定要用好水對待才行。實話實說,不是愛茶人,寫不出這樣的詩句。金谷,在河南洛陽東北,晉石崇筑園于此,世稱金谷園。據(jù)石崇《金谷詩序》說:“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其娛目歡心之物備矣。”由此可知,當時的金谷是一座十分富麗堂皇的貴族大花園。王安石認為,花園并不是喝茶的好地方。這種觀點,似乎是受到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影響。李商隱在他撰寫的《雜纂》一書中,曾列舉了數(shù)個“殺風景”的行為?,F(xiàn)舉幾個有趣的例子。如“清泉濯足”,即在清澈晶瑩的泉水中洗腳。又如“花上曬褲”,即在美麗的花枝上晾曬衣褲。再如“焚琴煮鶴”,即把瑤琴當木柴燒,把仙鶴當雞吃。在李商隱列舉的諸多殺風景事中,也有“對花啜茶”一項。晉人陶淵明,常常對花飲酒,甚至醉臥花叢。李商隱似乎以此為由,認為面對群芳不飲好酒卻要喝茶,豈不索然無味?
面對群芳,是該飲酒還是飲茶?唐代詩僧皎然明確寫出了“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的名句。顯然,對花啜茶也未嘗不可。王安石力主“金谷看花莫漫煎”,難不成是因為他愛酒不愛茶嗎?
王安石這樣說,不是因為不愛茶,而是因為太愛茶?;▓F錦簇,眼花繚亂,還如何靜心品茶呢?所以他在寫給平甫的詩中,才推崇“石樓頻啜”而否定“看花漫煎”。畢竟,喝茶時的心境,真的很重要。
王安石另有一首茶詩,名為《同熊伯通自定林過悟真二首之一》。在其中,他給出了自己理想的飲茶狀態(tài)。原文如下:
與客東來欲試茶,倦投松石坐欹斜。
暗香一陣連風起,知有薔薇澗底花。
欹,音同依,即斜倚之意。林間小憩,試茶閑坐,是何等悠哉的狀態(tài)。一陣山風出過,帶來陣陣澗底花香。這香氣想必是幽幽淡淡,若是匆忙趕路之人,自然是聞不到的。只有心靜之人,才能感受那聞花不見花的美好?;剡^頭來細想,連澗底的花香都聞到了,那碗中茶湯的細膩滋味,自然也可以盡數(shù)享受了。心靜自然涼,心靜茶也香。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實施“新法”?,F(xiàn)代有些學者認為,他是偉大的改革家。但從南宋一直到清末,一般史學家都對他大肆批評,甚至把北宋的滅亡歸結(jié)于王安石的變法。所以對于王安石的行為,也出現(xiàn)了很多妖魔化的說法。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認為,像“誤食魚餌”“不講衛(wèi)生”這樣的事情,很可能是新政反對派捏造出來的無稽之談。
讀了王安石的茶詩,我愿意相信吉川幸次郎先生的觀點。一個囑咐弟弟不要“對花漫煎”的愛茶人,又怎么會是一個沒有品位的糙漢呢?
一碗茶湯,照見本性。
這也是我們愛茶的原因吧?
王安石集句
古人詩有“風定花猶落”之句,以謂無人能對。王荊公以對“鳥鳴山更幽”?!傍B鳴山更幽”本宋王籍詩,元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帮L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則上句乃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荊公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于本詩,后人稍稍有效而為者。(《夢溪筆談·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