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平
時代在發(fā)展,對人才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而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手段也需要與時俱進?!读x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稱《物理標準》)為新形勢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師應及時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根據教學實際做出合理調整,以提升教學實效性,落實新課程教學目標。就當前初中物理教學實施情況來看,很多教師仍然依賴以往的教學經驗,教學設計“換湯不換藥”,課程教學沒有融入新時代要素,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诖耍疚慕Y合《物理標準》分析新形勢下初中物理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以構建高效物理課堂,充分發(fā)揮物理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
一、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物理教學的要求
《物理標準》是國家針對特定階段物理教育質量應達到的結果所提出的具體指標,是物理教師教學、專家編寫教材、學校實施管理的直接依據?!段锢順藴省贩譃檎n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課程實施六大部分,解決了困擾教師的“教什么內容”以及“如何教學生”等問題?!段锢順藴省分刑岢龅恼n程理念為教師在教學改革工作中明確了方向,知道哪些舊思維和舊理念需要摒棄,如何才能跟上新時代?!段锢順藴省访鞔_了課程目標,即“依據核心素養(yǎng)內涵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確定課程目標?!敝劣谖锢砗诵乃仞B(yǎng)的內涵,《物理標準》也進行了界定,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從整體上來看,《物理標準》內容詳實、細致,對如何實施教學給出了很多操作性較強的建議,新課程視域下,教師應嚴格按照《物理標準》要求審視當前的物理教學,及時發(fā)現教學中的問題并進行調整和創(chuàng)新,使物理教學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步伐,滿足教育改革需求,從而充分發(fā)揮物理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
二、新課程視域下初中物理教學模式的構建路徑
(一)聚焦物理核心素養(yǎng),科學樹立教學目標
《物理標準》明確指出要依據核心素養(yǎng)內涵確立課程目標,為教師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課程視域下,教師要摒棄過去的刻板思維以及“唯分數論”“唯成績論”的陳舊思想,依據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對照“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四個維度設置教學目標,保證目標清晰化、具體化、科學化,從而保障整體教學效果。
以《物體的浮與沉》一課為例,教師要分析學情,依據物理核心素養(yǎng)內涵樹立教學目標。學生已經學過了力的平衡、受力分析、重力等知識,對物體的浮與沉有了感性認知,如木頭浮于水面、石頭沉在水底等。雖然學生對這些生活現象并不陌生,但是不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甚至形成一些錯誤和模糊的前概念,比如“重的物體在水中會下沉,輕的物體在水中會浮起來”“小的物體在水中會浮起來,大的物體在水中會沉下去”等。這些錯誤的前概念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知識,還會干擾學生的學習。
掌握學情后,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重難點設置教學目標:第一,物理觀念——通過物理實驗了解物體在液體中浸沒可能出現的狀態(tài);通過密度關系以及合理的受力分析,知道物體浮沉條件關系;第二,科學思維——通過思考與探究知道物體浮沉的條件,基于小組合作學習得到正確結論,獲得綜合運用物理知識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第三,科學探究——通過探究物體浮沉條件,學會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問題;通過分組探究活動形成相互協作和動手實踐的能力;第四,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通過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生成對科學的求知欲,能夠積極并樂于探索問題,具備將物體沉浮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以及日常生活的意識。
教師按照這樣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方案,不僅可以保證教學活動有序開展,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滿足新課程標準??偠灾?,新課程視域下,教師要正視過去課程教學目標過于宏觀和模糊的問題,在上每一節(jié)課之前都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制定清晰、準確、科學的目標,為教學活動的高質量和高效率推進奠定基礎,充分發(fā)揮物理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以生為本”,調整物理課堂教學方法
《物理標準》明確提出注重科學探究,倡導教學方式多樣化的要求,是指物理教學要強調真實問題情境,突出問題導向,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不斷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依據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等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教學方式,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因此,新課程視域下,教師要摒棄傳統的“講解-接受”式的教學方法,基于“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為物理課堂注入生機,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物理知識,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指教師圍繞教學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將教學信息置于情境中,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在物理課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教師應遵循科學的原則。第一,合理性原則。情境素材要貼合實際,不能過度偏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有效掌握課程內容。第二,多樣性原則。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避免教學情境過于單一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要盡可能豐富情境類型。第三,難度適中原則。如果問題難度過大、超出學生認知范圍,必然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問題過于簡單則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望。第四,指向性原則。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是為了讓教學更有趣,也是為了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確保學生形成核心素養(yǎng)。所以教學情境需要指向所探究的問題,為學生指出思考方向,方便學生提出假設與猜想等。
在具體的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第一,利用生活現象創(chuàng)設情境。物理知識源于生活,教師要學會利用生活現象創(chuàng)設情境,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生活中一些涉及摩擦力的視頻,如光滑的冰面摩擦力很小,人在上面寸步難行;司機在車輪上裝上防滑墊,避免汽車在冰面打滑;汽車陷入泥坑,司機墊上草墊后輕松地將汽車駛出來;人們在河里抓魚,為了抓住魚必須增加手的摩擦力;為了繼續(xù)運轉已經松動的傳送帶,需要增加接觸面的摩擦力等。展示完這些視頻片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這些生活現象提出問題并猜想,再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實驗探究,以驗證猜想,找到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這種生活化的情境教學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思維。
第二,利用認知矛盾創(chuàng)設情境。初中生已經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見到的物理現象也非常多,學習物理之前,學生對這些物理現象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而往往在學完物理知識后會發(fā)現新的知識與自己曾經的認知之間存在矛盾。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契機,利用認知矛盾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物理觀念。例如,在講解“物體的浮與沉”這部分知識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物理演示實驗激發(fā)學生的認知矛盾,再以此為載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首先,教師準備一個水槽,將水槽裝上水,將木塊和鐵塊同時放入水中,學生會發(fā)現鐵塊沉下去了,而木塊卻漂浮在水面上,這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為什么木塊在水中是浮起來的,而鐵塊在水中卻是沉下去的呢?”依據生活經驗,大多數學生會給出“因為鐵塊比木塊重”這樣的答案。
其次,教師將木塊和小釘子同時放入水中,學生會發(fā)現小釘子下沉,而木塊仍然浮在水面上。這時教師接著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剛剛說因為鐵塊重所以沉下去了,為什么小鐵釘沒有木塊重,木塊沒有沉下去它反而沉下去了呢?你覺得剛剛的解釋是否正確呢?如果不正確,又該如何解釋上一個實驗現象呢?”依據所掌握的物理知識以及生活經驗,學生可能給出“物體的沉與浮與物質密度有關”這樣的解釋。
最后,教師繼續(xù)做演示實驗,一步步利用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在水中放入一個實心鐵球與一個空心鐵球,學生會發(fā)現空心鐵球漂浮在水面上,而實心鐵球沉入水中。這時教師繼續(xù)追問:“實心鐵球和空心鐵球的材料都是鐵,它們的物質密度是一樣的,為什么實心球沉入到水底而空心球卻漂浮呢?”一個接一個的認知矛盾讓學生充滿強烈的求知欲,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小組內部討論,并依據猜測的答案制作物理探究實驗方案,驗證猜想是否正確。教學結果表明,在初中物理課堂合理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立足物理教材,適當延伸教學內容
《物理標準》明確提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要求,這也意味著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必須打破教材甚至教室的限制,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合理拓展教學內容,以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依據新課程標準,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長點,遵循初中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基本概念、生活經驗、鮮活案例、具體事實等引導學生科學探究,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性和時代性,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發(fā)展和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充分彰顯我國的科技成就。
例如,在講解《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一課時,首先,教師給學生講解能源與人類的發(fā)展史,然后從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視角延伸到我國能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情況。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地熱能、核能、太陽能、水能、風能等,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等,這些都屬于一次能源。除了一次能源以外還有二次能源,包括汽油、柴油、電能等。其次,教師通過網絡引進關于我國能源開發(fā)與利用的時事新聞和資訊等,尤其是近幾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在世界上遙遙領先。最后,教師要為學生講解我國在能源開發(fā)與利用上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這樣的拓展延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還能引導學生樹立科技強國的遠大理想以及為祖國做貢獻的偉大志向。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視域下,物理教師應深入研究《物理標準》內容,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調整教學模式,這是提升物理教學效果、推動物理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突破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物理教師要與時俱進,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分析物理學科的特征,保證教學模式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從而展現物理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助力學生物理學習水平的提升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