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檔案館 河北日報報業(yè)集團
編者按:百年歷程,百年榮光!風華正茂,初心如磐!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河北省檔案館和河北日報報業(yè)集團聯(lián)合推出33集系列微紀錄片《紅色檔案印初心》。該片通過珍藏至今的紅色檔案,深情講述在百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燕趙大地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堅守誓言英勇奮斗的故事。本刊將連續(xù)刊載該片文字腳本和部分圖片,同讀者一起翻開珍貴的燕趙紅色檔案,共同追尋蘊含其中的那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印記和初心故事。
檔案先導:在河北省檔案館珍藏著這樣一份檔案,這是1946年1月13日《中共冀晉區(qū)黨委關于開展戎冠秀運動的決定》(圖1)。
《決定》指出,戎冠秀同志是出色的擁軍模范。她愛護武裝如愛護自己的眼睛,愛護戰(zhàn)斗員與傷病員如同自己的孩子。號召向戎冠秀同志看齊,培養(yǎng)更多的模范,全面地推動這一運動的展開。
解說: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何以獲得這么高的榮譽?在子弟兵深情地喚她“戎媽媽”的背后,又有著怎樣感人的故事?
戎冠秀,1896年生于河北省平山縣胡塔溝村,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下盤松村婦女救國會會長、八路軍傷病員轉運站站長。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她帶領全村婦女,積極趕制軍衣軍鞋,挑起了支前和農業(yè)生產的重擔。
抗戰(zhàn)的幾年中,全村每年要交百余套軍衣、百余雙軍鞋。戎冠秀對此有更高的標準。單衣要用雙線縫,倒勾針,棉衣要用新棉花,絮得勻,更保暖。軍鞋要底厚幫實,交上來的每雙都要過秤。
戎冠秀孫女李秀玲同期聲:她(戎冠秀)就跟婦女們說,子弟兵穿鞋,跟咱們不一樣,他們穿一對是一對,不像咱們這么方便,咱們做鞋的時候,要像給自己的娃娃和自己的兄弟做鞋一樣,要做得結結實實的。
解說:1941年至1943年間,日偽軍對晉察冀邊區(qū)連續(xù)發(fā)動多次慘絕人寰的大“掃蕩”。在反“掃蕩”的艱苦歲月里,戎冠秀帶領全村婦女給戰(zhàn)士們送水、送飯,轉運傷員。她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八路軍。說到到底掩護、救治了多少傷病員,連她自己也數(shù)不清。
這張名為《晉察冀三英雄》的珍貴照片(圖2),出自晉察冀軍區(qū)專職攝影記者葉曼之之手,發(fā)表在《晉察冀畫報》1944年第5期封面上。它的背后,還有一段感人的傳奇故事。
1944年2月,戎冠秀出席了晉察冀邊區(qū)第一屆群英大會。會上她被授予“北岳區(qū)擁軍模范——子弟兵的母親”光榮稱號。當她發(fā)言結束后,一位八路軍戰(zhàn)士激動地找到她表達感謝。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一級調研員丁建同同期聲:原來,從戎冠秀的發(fā)言中,這位名叫鄧世軍的戰(zhàn)士聽出,戎冠秀就是當年在反“掃蕩”中救過自己的大娘。當時,為了掩護負傷掉隊的這位八路軍戰(zhàn)士,戎冠秀蹲在地上,讓戰(zhàn)士踩著自己的雙肩藏入山上的暗洞中。這位獲救的八路軍戰(zhàn)士,就是在大會上被授予“邊區(qū)子弟兵戰(zhàn)斗英雄”的鄧世軍。
解說:當日匆匆一別,兩人都沒有詢問對方姓名。如今再次重逢,兩人都很驚喜。鄧世軍當面向戎冠秀致謝,戎冠秀卻說:“你們子弟兵為老百姓流血犧牲,該我謝謝你們?!?/p>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zhàn)場?!?這首平山支前民謠,就是軍民團結如一人的生動體現(xiàn)。
在1946年6月蛟潭莊鎮(zhèn)的擴軍大會上,戎冠秀第一個發(fā)言,她想對鄉(xiāng)親們講講自己的心里話。
戎冠秀孫女李秀玲同期聲:(戎冠秀說)共產黨毛主席號召咱們送子參軍,壯大八路軍的隊伍,咱堅決響應。說完以后她(戎冠秀)就舉起右手,特別堅定地舉起右手,就說:“我有三個兒子,都報上名,讓上級去驗,驗上哪個哪個去,都驗上了就都去,如果不嫌我家老漢老,叫他給咱八路軍喂馬去!”當時奶奶的話一講完,臺下喊口號的鼓掌的,是特別地熱烈。
解說:戎冠秀擁軍愛國的榜樣力量,鼓舞了晉察冀邊區(qū)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在她的帶領下,革命老區(qū)出現(xiàn)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競相上戰(zhàn)場的動人情景。
1946年6月,區(qū)政府批準了戎冠秀小兒子李蘭金入伍,全家人高高興興地送他上了戰(zhàn)場。參軍后的李蘭金多次立功受獎,直到1951年,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上。
從戰(zhàn)爭年代到和平時期,戎冠秀先后送七位親人去參軍,小兒子在朝鮮戰(zhàn)場上犧牲后,她又陸續(xù)把四個孫子、一個外孫和一個外孫女送到了部隊。
1982年1月,解放軍總政治部贈給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同志“愛國擁軍”牌匾(圖3)。
至今,她的故居門口依舊掛著那塊牌匾。老屋里她與子弟兵“孩子們”的合影中,依然能看到她慈祥的笑容。
1989年,戎冠秀病重,家人都勸她住院治療,她卻說不能給公家添麻煩。救護車在她家門口等待了整整十天,直到戎冠秀陷入昏迷,家人才將其送往醫(yī)院。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一級調研員丁建同同期聲:戎冠秀一生艱苦樸素,從不鋪張浪費。她在生前,都為自己做好了壽衣,那壽衣里子還是舊粗布的,還打著補丁。
解說: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去世,享年93歲。她生前曾對家人說:“我死后一定要火化,喪事越簡單越好。”聶榮臻元帥在唁電中說:戰(zhàn)爭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業(yè)績,鼓舞了晉察冀邊區(qū)的千千萬萬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為她的精神所感動。正是這種軍民魚水感情,使我們贏得了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
2009年,在“雙百人物”評選中,戎冠秀被評選為“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戎冠秀用一生的付出和奉獻,在愛國擁軍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忠貞愛國、無私奉獻,這份寶貴的紅色基因永不變色,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