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
控血糖是無數(shù)人心頭的煩惱。不僅糖尿病患者需要控血糖,減肥瘦身需要控血糖,預防皮膚長痘痘需要控血糖,改善餐后困倦狀態(tài)也需要控血糖……很多人認為,多吃全谷雜豆和蔬菜,就可以達到控血糖的目的,但其實日常操作起來遠沒有這么簡單。這里總結出控血糖飲食常見的7 個糾結和7 個誤區(qū),希望能夠為大家解決糾結,改正誤區(qū)。
所有豆類都是低升糖指數(shù)食材。即便已經(jīng)做成罐頭,或壓力烹煮到軟爛,甚至打成豆泥,最多屬于中升糖指數(shù)食物。除了黃大豆、黑大豆、青大豆等幾乎不含淀粉的品種之外,各種能夠煮面、煮沙的豆類,如紅小豆、綠豆以及顏色大小不一的蕓豆、小扁豆、鷹嘴豆、干豌豆、羽扇豆等,都可以添加在主食中,選擇自己覺得口感愉悅、腸胃舒服的品種即可。
全谷物如果用來煮飯,大部分是中升糖指數(shù)食物,沒有豆類那么低,但比白米、白面食物的餐后血糖反應低,而且營養(yǎng)價值高。我們可以選擇糙米、黑米、紅米等米類全谷,以及全麥面粉、莜麥面、燕麥、小米、非糯性玉米、薏仁米、蕎麥、藜麥等。需注意,在煮成爛粥甚至打成漿之后,大部分全谷物都會變成高升糖指數(shù)食物。
提起全谷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玉米、玉米糝和玉米面。其實,玉米糝和玉米面并不是全谷物。它們在制作中已經(jīng)去掉了玉米粒的種皮和種胚,營養(yǎng)價值打了折扣。同時,煮軟后的玉米糊糊和玉米糝粥,餐后升血糖速度飛快,并不遜色于白米飯。如果煮玉米粥時再加點堿,那就更易升血糖。
玉米饅頭、玉米發(fā)糕都是升血糖很快的食物。這是因為,純玉米做不成饅頭和發(fā)糕,其中要加入白面粉,還要加入酵母粉和泡打粉。多孔的松軟狀態(tài)有利于消化酶的作用,消化快則葡萄糖釋放快,葡萄糖吸收入血之后升血糖也快,不可作為每日主要雜糧食物的選擇。
啃玉米棒也并不是控血糖的最佳選擇。因為目前用作主食的市售玉米棒以糯玉米為主,而糯玉米屬于糯性食物,口感黏軟,容易消化吸收。所有糯性食物都是高升糖食物,包括白糯米、紫糯米、黏小米、黏大黃米等,并不適合控血糖人士經(jīng)常食用。
薯類食物如馬鈴薯(土豆)、甘薯(包括紅薯、紫薯、白薯)都適合替代主食后少量食用,可以提供更多的維生素C、鉀和膳食纖維,但不宜替代一餐的全部主食。
部分控血糖人士發(fā)現(xiàn),雖然土豆和紅薯的升糖指數(shù)值似乎不太高,但實際吃下去后,餐后血糖反應明顯比米飯更高。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品種和加工方式的原因。近年來市場上火爆的品種都追求質地軟糯、味道香甜、不硬不澀,比如烤后甜得流蜜的紅薯和燉后綿軟細膩的土豆,別指望它們餐后升血糖慢。
同樣是一種土豆,烹調硬度不一樣的情況下,升糖指數(shù)可以從56 升高到83。脆硬的土豆絲升糖指數(shù)不高,而綿軟的土豆片升糖指數(shù)堪與白饅頭、白粥相媲美。有文獻報道,土豆泥的升糖指數(shù)可高達100 左右。加醋烹調既能幫助保持脆硬口感,醋本身也可以降低升血糖反應。因此,控血糖人士可以考慮通過醋炒土豆絲、涼拌土豆絲等方式來食用土豆。同樣,蒸紅薯的抗性淀粉較多,而烤紅薯的淀粉糊化更充分,可以考慮適當吃蒸紅薯而不是烤紅薯,記得要相應減一部分米飯、饅頭之類的主食分量。
按我國營養(yǎng)專家的推薦,至少要吃1/3 的全谷雜豆才能有效幫助控制升血糖反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吃50~150 克,如果每天吃不到50 克,則不能起到降低疾病風險的作用。在胃腸能夠接受的前提下,適當多一些全谷雜豆,能攝入更多的膳食纖維、B 族維生素、鉀、鎂等營養(yǎng)成分,以及更多的抗氧化物質。在全谷雜豆中,豆類可以比全谷略少一些,因為豆類含有較多的低聚糖成分,攝入過多時可能會出現(xiàn)產(chǎn)氣不適。每天只需要吃50 克左右的熟豆子就能起到幫助降低全因死亡率的作用,換算成生豆子大致是35 克左右。具體吃多少才能有效控血糖,個體差異很大。每個人可以從1/3 開始,在沒有消化不良、胃脹、產(chǎn)氣過多、便秘、便不成形等問題的前提下,再漸漸增加比例。
和較硬質地的食物相比,軟爛的淀粉食物相對更容易升血糖。但是豆類即便烹調到軟爛,升血糖速度仍然不是很高。全谷物中的燕麥粒即便烹調到黏稠,由于存在β-葡聚糖,餐后血糖反應也會受到限制。此外,全谷雜豆營養(yǎng)價值高,B 族維生素會使人體代謝能力增強,膳食纖維有利于改善腸道環(huán)境。
部分需要控血糖的人士消化吸收能力較弱,有胃病或容易腹瀉,此時應當首先照顧消化能力,避免產(chǎn)生胃腸不適。
首先,一旦身體不適,就會引起應激,而應激會促進血糖上升。另一方面,如果胃腸功能不佳,會影響營養(yǎng)素吸收,而營養(yǎng)不良會讓血糖代謝能力進一步下降。因此,此時沒有必要過度追求食物硬、粗、冷、低升糖指數(shù)。不要和別人攀比,按消化能力在白米、白面中少量加入全谷雜豆,從10%開始慢慢增加,找出有利于消化的品種和比例。在烹調方式上,也應先煮到軟爛狀態(tài)。
剛出鍋的飯,哪怕是雜糧飯,都比較好消化,升血糖的速度也會快一些。冷涼之后,淀粉發(fā)生老化回生,升血糖速度會變慢。但我們不能只看到升血糖速度,還要考慮到消化吸收能力以及胰島素分泌節(jié)奏。冷的食物或硬的食物可能會增加胰島素分泌量,或延遲分泌時間,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同時,營養(yǎng)素消化吸收不足時,肌肉容易流失,會進一步降低血糖控制能力。因此,對消化不良的控血糖人士來說,應當優(yōu)先吃熱飯,保護消化吸收功能。待胃腸能力改善后再嘗試降低食物溫度。
糖尿病患者飲食通常要求少油少鹽、控制熱量,這樣的飲食模式有利于減肥。對體重過高的患者來說,減肥本身就幫助降糖。
但在我國,很多糖尿病患者和胰島素抵抗人士體重并不超標,只是腰腹圍度偏大,內臟脂肪過多,肌肉力量薄弱。這時首先要評估一下膳食熱量是否超過正常水平。如果熱量不過多,就不必減少熱量,因為營養(yǎng)目標是減脂增肌,而不是減重。減脂增肌措施包括兩方面:運動方面是循序漸進地增加有氧運動和增肌運動;飲食方面要按正常飲食量吃,適度減少炒菜油,避免吃含高油脂的面點和甜食,把一部分精白米面換成燕麥、小米、糙米等全谷物,同時增加低脂蛋白質食物的量,可以滿足增肌的營養(yǎng)需求。
對部分體重偏低、消化不良、食量不大的控糖人士來說,空腹運動時容易低血糖,運動后的食量如果跟不上,又容易流失肌肉。在餐后1~2 小時運動而不是空腹運動,會更安全一些??梢栽谶\動之前吃少量食物,如牛奶燕麥粥、雜糧糊等。運動后的一餐要增加蛋白質供應,同時配合足夠的主食,才能實現(xiàn)增肌目標。
餐前30 分鐘吃蛋白質食物、淀粉食物和水果均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具體吃哪種類型,要看身體狀況、食欲和消化能力。
吃蛋白質食物可增加飽感相關激素的釋放,對抑制餐前饑餓感效果較好,但也會引起用餐時食量減少。吃水果,在餐前可能會感覺到微餓,但用餐時會提前感覺飽。這兩種做法更適合需要降低體重、控制食量的控血糖人士,但不適合體重偏低、食量偏少、消化不良的人士。相比而言,后者可先攝入少量慢消化的淀粉類食物,既不會帶來饑餓感,也對食欲影響較小。
一些實驗初步提示,餐前吃少量堅果、蛋糕等高脂肪食物并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也沒有證據(jù)表明兩餐之間吃這些食物有利于血糖控制。兜里經(jīng)常放著蘇打餅干吃幾口,不如用餐時吃足添加全谷雜糧的主食,并配合足夠的蔬菜、瘦肉、魚類、豆制品等。不斷攝入點心零食只會增加膳食熱量,降低營養(yǎng)質量,長期而言不利于血糖控制。
大部分有關糖尿病飲食的建議都提倡少食多餐,以避免一次大量進餐之后血糖水平波動過大。但近年來也有很多研究提示,限時進食的三餐飲食比三餐兩點的多次進食更有利于控制血糖穩(wěn)定。具體應用哪種方式好,因人而異。如果體重超標,食量充足,消化功能好,雖然餐后血糖較高,但不容易出現(xiàn)低血糖,那么限時進食可能是較好的選擇,因為它更有利于降低體重,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如果身體偏瘦,或消化不良,存在早飽情況,三餐吃不下很多東西,又頻繁發(fā)生低血糖,那么限時進食就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了。建議使用連續(xù)血糖儀進行監(jiān)測,在容易發(fā)生低血糖的時間點之前適當加餐。
深夜進食不利于血糖控制,故晚餐最好放在17—18 時,然后在21—22 時休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晚餐必須吃得很少,也不意味著深夜感覺饑餓甚至低血糖反應時不能補充食物。饑餓會影響睡眠質量,夜間休息不佳會引起機體應激,嚴重影響血糖控制,降低生活質量。甚至沒有糖尿病的人,在連續(xù)失眠之后也容易出現(xiàn)高血糖水平。低血糖反應更是一種必須糾正的危險情況。預防措施有兩個:一是晚餐吃夠量,然后適當做些身體活動,以預防餐后血糖過高的問題;二是在感覺饑餓的1 小時前少量加餐容易消化的食物,然后及時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