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對外開放,是相對于閉關鎖國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提倡、鼓勵和積極推進與外國的交往。實行對外開放,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總結國際、國內的歷史經驗作出的歷史性決策。
一、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
1.1980年,我國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四個經濟特區(qū),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2.1984年,國家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秦皇島、煙臺、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湛江和北海14個沿海城市。
3.1985年,國家又相繼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qū)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隨后又把經濟開放區(qū)擴展到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及其他沿海地區(qū)的一些市縣。
4.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qū)。
5.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fā)區(qū)也建立起來。
6.1992年,對外開放的地域又向縱深推進,相繼開放了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滿洲里等陸地邊境城市和昆明、烏魯木齊等內地省會和自治區(qū)首府,并實施靈活的鼓勵外商投資的區(qū)域經濟政策。
7.隨后幾年,又陸續(xù)開放了一大批符合條件的內陸市縣。中國形成了“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二、主要特點
1.是漸進式開放。我國開放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以經濟特區(qū)和沿海開放城市為重點,逐步向中、西部內陸地區(qū)推進的,既保證了對外開放的不可逆轉,又避免了盲目開放給產業(yè)帶來的巨大沖擊。
2.是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開放。我國對外開放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并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發(fā)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同時,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堅決維護國家的主權、尊嚴和安全。
3.是以經濟開放為基礎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我國的開放首先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以后也是以經濟開放為基礎和重點。同時,也包括積極發(fā)展同其他各國在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4.是向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qū)開放。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無論是貧窮國家還是富有國家,我國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fā)展同它們的經濟貿易關系。
三、新中國成立前的“開放”與當今對外開放的區(qū)別
1.背景不同:新中國成立前的“開放”是鴉片戰(zhàn)爭后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西方列強打敗后被迫開放的;當今中國的開放是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動地實行對外開放。
2.性質不同:新中國成立前的“開放”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產物;當今中國的開放是黨和政府進一步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而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
3.內容不同:新中國成立前的“開放”是西方列強以武裝侵略為手段,后又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迫中國開辟通商口岸、降低關稅等進行經濟侵略;當今中國的開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則同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目的是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4.影響不同:新中國成立前的“開放”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只是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以及向西方學習的思潮;當今中國的開放大大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