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春天,萬物復蘇,草木萌發(fā)。作為植物的莖、葉的初態(tài)雛形,“芽”孕育著生命和希望,凝聚著大自然的創(chuàng)造和想象。長在枝頭,落進嘴里,化成一道道美食。而這香椿芽,就是那道道美食中“最香”的那個。
剛一開春,香椿就冒出嫩嫩的芽葉,在樹上泛著亮光、紅中帶紫,奇香撲鼻,看到它就滿心歡喜。它生在枝頭,香在心頭,不僅好看,還好吃,掰下來放到嘴里細細咀嚼,甘甜中帶著沁人心脾的香氣,那滋味在口中久久繚繞,足以讓人回味一整個春天。
中國人栽種香椿的歷史十分悠久,《莊子·逍遙游》中夸張地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所以,我們祝賀老人說“椿壽”,意味著祝愿老人長壽。這也說明,香椿樹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比較普遍了。
其實,中國人食用香椿的歷史也不短了。相傳在漢代,就有食用香椿的現(xiàn)象了。到了唐宋明清時期,香椿更是成了宮中貢品,不難想象,香椿在古時候就深受民間百姓和皇親貴胄的喜愛。
在古代的詩詞文學中,也常常能見到香椿的身影,可以說是春芽里的“文學青年”。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春菜》一詩中,羅列了蔓菁、韭芽、薺菜、青蒿、茵陳、甘菊、菠菜等菜蔬,香椿也赫然在列:“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p>
元金時期素有“北方文雄”之稱的元好問寫有《溪童》一詩,“溪童相對采椿芽,指似陽坡說種瓜。想得近山營馬少,青林深處有人家?!贝荷珴u濃時,一群孩子們騎在樹上采摘椿芽,整個畫面清新怡然,活潑可愛。
明代學者李濂的《村居》寫道,“浮名除宦籍,初服返田家。臘酒猶浮甕,春風自放花。抱孫探雀留客剪椿芽。無限村居樂,逢人敢自夸。”更是寫出了春日里,含飴弄孫享受著天倫之樂,為客人采摘香椿芽的悠然自得的村居生活。
對于香椿芽的吃法,變化大不大呢?古人是怎么個吃法呢?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在《救荒本草》中,記載香椿“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凈,油鹽調食”;明代科學家徐光啟也將香椿作為救急菜、救荒菜,載入了《農(nóng)政全書》,稱“其葉自發(fā)芽及嫩時,皆香甜,生熟鹽腌皆可茹”;明代著名戲曲家兼養(yǎng)生學家高濂在其養(yǎng)生專著《遵生八箋》中,也詳細記錄了香椿芽的吃法,如“香椿芽采頭芽,湯焯,少加鹽,曬干,可留年余。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無一不可。”而清代詩人兼美食家隨園主人袁枚在其《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香椿頭拌豆腐的吃法,稱其“到處有之,嗜者尤眾”。
由此可見,古往今來,香椿芽的吃法變化不大,涼拌、油炸、煎蛋,甚至還可以切碎做成面條鹵,讓每一根“雪條”都掛上春日的“碎金”,滿口都是盎然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