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旭
行走在十二圩龍江巷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穿越一般,須臾間能感受到她的歷史之厚重、底蘊之獨特。坐落在十二圩的中共儀征黨組織誕生地紀念館內(nèi)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這是一座有形的‘紅色建筑,更是一種無形的精神遺產(chǎn),激勵人們不忘來時路,奮進新征程。”我認為它是一位見證者,見證了十二圩從彈丸之地到鹽運重鎮(zhèn)的興盛;它也像一份情感寄托,承載著古今人們的美好愿望。
十二圩是清末中國最大的食鹽中轉(zhuǎn)運銷之地,是近現(xiàn)代文明在北沿江地區(qū)最早落地開花的區(qū)域,儀征乃至揚州地區(qū)最早的中共黨組織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悄然傳播。然而,為什么中共黨組織要建立在這不起眼的小鎮(zhèn)呢?最初,十二圩是個占地只有兩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在經(jīng)歷無數(shù)風雨磨難后,鼎盛時期人口竟然達到了30萬人。這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發(fā)達,數(shù)萬勞工在這里謀生,非常適合發(fā)展黨組織。因此,江浙區(qū)委上海地委指示丹陽獨支到揚州十二圩幫助建立黨組織,以“三行辦事處”名義活動,先后發(fā)展9名黨員,十二圩鹽工支部應運而生。
從一九二六到一九四九,20余載,這支紅色力量從無到有,從艱難起步到大步邁進。正如毛爺爺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支力量點燃了廣大勞工、知識分子與愛國人士的反帝反封建的熱情,同時這顆紅色的種子也深深扎根在了每個有新思想的人心中。
駐足于紅館,我思緒萬千。在黨組織的發(fā)展進程中,十二圩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像江上青、魏然、朱瑞云等有志之士,他們是革命的先驅(qū),是他們擎起了儀征革命斗爭的旗幟。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縷魂。 我們要永遠銘記他們?yōu)槊褡濯毩?、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精神和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要永遠懷念、牢記他們 。
二十余載光輝歲月,他們砥礪前行,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留下了閃光的足跡。解放戰(zhàn)爭期間,因十二圩地勢險要,國民黨軍隊在這里駐扎了一個團的兵力,修筑起牢固的防御工事,號稱“鐵打的十二圩”,但在1949年4月17日凌晨,經(jīng)過四天四夜艱苦卓絕的奮戰(zhàn),解放軍第三十四軍于4月21日攻克十二圩,并由此勝利渡過長江。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十二圩的鹽工還在長江上抗擊英國軍艦隊,直到1937年12月,十二圩在日寇瘋狂肆虐下慘遭淪陷……
一部浩瀚的革命史,就是一本生動的紅色教科書。大河湯湯、濤聲瀝瀝,歲月流不去的是知古鑒今的真理,風雨洗禮,日月朗照,永遠閃爍的是金子一般的純凈品質(zhì)。
中共儀征黨組織誕生地舊址是百年紅色歷史的濃縮,凝結(jié)著先輩的精氣神、應和著時代的正氣歌,令人睹物觸景、感慨萬千。追憶過往,是為了從歲月深處汲取奮進的力量;逐夢未來,是為了時代的擔當。這些紅色故事啟發(fā)我們要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做新時代的有志青年,為光明的未來而不懈奮斗!
(指導教師? 李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