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氘
《科學畫報》所載《世界末日當如是》一文配圖
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后,筆者發(fā)表了《一九三九: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一文,以1939年上映的兩部國產(chǎn)科幻影片《六十年后上海灘》和《化身人猿》為線索,簡要介紹了民國時期外國科幻電影的放映情況以及中國電影人在制作科幻影片方面的早期探索。近來,筆者又發(fā)現(xiàn)了一篇趣文,同樣出現(xiàn)在1939年,堪稱《流浪地球》的先驅(qū)。
文章標題為《世界末日當如是》,發(fā)表在上海的《科學畫報》第6卷第3期上(9月1日),開頭說明地球因潮汐作用漸漸遠離太陽,數(shù)百萬年之后將不能維系生命。接著,假想1941年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未知天體闖入太陽系。1943年5月,該星體變得肉眼可見,至1951年11月已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到1953年8月,其視直徑已十倍于月球,造成地球的潮汐巨變,海嘯席卷了各大沿海城市,大批美國人向西部逃亡,潮水在身后奔襲,漫延至內(nèi)地。每天,可怕的潮水要沖刷大陸兩次,幸存者躲在高山和高原之上。在星體引力牽引下,地球與太陽漸行漸遠。到1954年,太陽看起來已縮小一半,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降至零下256℃,海水湖泊全部結(jié)冰,只有液態(tài)空氣凝聚成的小池塘,人類必須借助御寒服和氧氣面罩才能在戶外活動。天空永是黑夜,繁星遍布其間。到1957年,太陽縮小成一顆亮星。1965年,地球脫離了太陽系。文章的末尾,地球前途未卜:
我們反顧太陽時,只見它是一個極小的光點。我們和它是永別了,而地球則像一個流浪者,在恒星和星團間進行著一種新的冒險事業(yè)。也許再經(jīng)數(shù)百萬年后,牽制地球的這個星把它帶入另一個太陽的引力范圍內(nèi),給它光和熱,使地面上的生命又得滋長發(fā)榮。
到了那時候人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憩么?不為宇宙威脅的人類能夠?qū)こ龇椒?,靠地球本體蘊藏的無限“能”而繼續(xù)存留么?或者在地球脫離它永久的老家時,生命也永遠脫離地球而加入別的星體么?
文章篇首介紹了原文的發(fā)表信息:“D.B.Harris著,原文載美國芝加哥《冠冕》報Coronet?!弊g者署名“夷微”。據(jù)此,筆者托人查到了1937年9月Donald B. Harris刊發(fā)于Coronet雜志上的World by a Thread一文。原文共七頁,有一幅配圖,中文版節(jié)譯了部分內(nèi)容,有四幅配圖,與英文配圖不同,來源有待確認。
《科學畫報》是一份歷史悠久的科普期刊,由中國科學史上的重要學術組織“中國科學社”創(chuàng)辦于1933年,至今仍在出版。上海淪陷后,編輯部雖遭遇多方面困難,仍堅持工作。關于這位“夷微”,筆者有一些猜測,但尚無確鑿證據(jù),這里暫且不提。令人好奇的是,在山河傾覆的時代,編輯們究竟懷著什么樣的心情,決定在《科學與戰(zhàn)爭》《軍用飛機的種類和性能》《植物葉子的奇妙排列》《電子顯微鏡》等眾多現(xiàn)實感鮮明的文章中,放進這么一幅末日畫卷呢?要是他們知道,八十年后的中國人,可以在電影院里安閑地觀賞一部名為《流浪地球》的國產(chǎn)科幻電影,大概會很欣慰吧。
此文似乎沒有引起什么關注和評論。這也不奇怪,畢竟戰(zhàn)時交通不便,期刊傳播范圍有限,而且人們有許多更值得操心的現(xiàn)實問題。不過,有關世界末日的話題,仍在報刊中不時出現(xiàn)。1948年3月24日,《復興報》登載了名為《世界末日,如是我猜》的短文,概述了美國雜志上一篇文章想象的可能發(fā)生的災難性事件:太陽突然膨脹至三倍大小,地球溫度驟增,生物滅絕;闖入太陽系的星體把地球上移動的人和物都吸走,并使整個太陽系崩解;太陽突然發(fā)出極熱的氣流,沖擊地球,大地一片火海,萬物化為烏有。
這兩篇文章描繪的諸多場景如果拼接起來,簡直與《流浪地球》幾無二致,所缺的只有行星發(fā)動機。當然,也正是行星發(fā)動機的有無,成為關鍵的差別。那千萬簇的微小火焰,寄托了“人類能夠?qū)こ龇椒?,靠地球本體蘊藏的無限‘能而繼續(xù)存留”的信念,照亮了這個物種的尊嚴。
【責任編輯:阿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