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暢
作品740里練習曲風格多樣,不斷變化出新。車爾尼傳承了古典主義的精髓,作品有著明顯的傳統(tǒng)特質,而他也同時兼具浪漫主義和現代氣質,在作品中常會看到妙不可言的神來之筆。
貝多芬式風格是這本曲集中最典型的風格之一。車爾尼是貝多芬器重和信賴的學生,吸收和傳承了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的精髓:以短小動機發(fā)展成鴻篇巨制、充滿不屈不撓的動力和斗爭性、有感人的英雄氣概、集中的戲劇性。第8條(左手的輕快動作)、第12條(左手伸縮自如)、第14條(經過和弦的練習)、第15條(盡量擴展指距的練習)、第21條(兩手動作一致)、第28條(手指非常靈活,手保持平穩(wěn))、第31條(大拇指從下面經過的練習)、第32條(均勻地抬起手指)、第37條(十分有力而清晰)、第41條(左手手指的靈活動作)、第50條(充分發(fā)揮觸鍵和快速彈奏的技巧)等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以第41條為例。這是一首訓練左手手指靈活性的練習曲,此前書中已有五首主要訓練左手的練習曲(第8、12、23、28、37條)。也許左手作為練習重點,有著靈活快速跑動音型時,會給右手騰出較為自由的空間,易于勾畫大氣的旋律輪廓、渲染磅礴氣勢,這幾首練習曲都有著感人的旋律線條。除了第23條是大調之外,其余幾首都是小調為主導,有著黑暗中不斷求索奮進的態(tài)勢和悲壯氣概。車爾尼即使寫訓練目的相近的練習曲,也各有特點。前五首分別是、、、和節(jié)拍。第41條篇幅最短,雖然也使用節(jié)拍,但左手音型寫成十六分音符的六連音節(jié)奏,使音樂獲得源源不斷的推動力。而六連音使原本二拍子的作品加入了三拍子的內容與律動,讓該曲內部充滿對比變化,同時增加了作品的實際容量。
練習曲雖只有39小節(jié),但這不妨礙車爾尼依然將它寫得蕩氣回腸。他的感人可以倏忽而至,前八小節(jié)并無預兆,只是動機的重復、模進。從第9小節(jié)起忽然動機連接、演變成八小節(jié)延綿而跌宕的動人旋律(見例3)。僅僅一個四分音符和兩個八分音符的動機組合,經過連續(xù)模進,加以簡潔的副屬和弦、重屬導七和弦、副三和弦所形成的五度功能循環(huán)序進,就生發(fā)出既具有極強動力又感人至深的音樂力量,渲染出恢宏的英雄氣概,令人猝不及防、沉浸其中。從第17小節(jié)開始是八度的變形、深化與擴充。車爾尼在重屬導七和弦到主和弦的進行與重復上一波三折,體現了英雄斗爭的艱難險阻,經過漫長的擴充,終于到達終點。
例3 車爾尼作品740 第41 首(片段)
這個練習曲以a小調貫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車爾尼把它寫得緊湊、大氣、充滿戲劇性,折射了貝多芬式的奮斗精神與英雄氣質,同時也體現了車爾尼對節(jié)拍、旋律、節(jié)奏、和聲等的極致用法和出色駕馭能力。
在這本曲集中,有的作品雖是不同風格,但片段里也包含了貝多芬式的戲劇性、矛盾性、交響性。如第7條(在同一個鍵上調換手指)、第9條(輕巧地跳躍和斷奏)、第11條(敏捷地調換手指)、第16條(快速彈奏時調換手指的練習)、第17條(快速彈奏小音階)、第20條(雙八度練習)等整體風格偏輕巧單純的作品,其中也不缺少戲劇性對比。在段落的銜接處、結尾前、尾聲處……運用了風格不同的寫法,將復雜性、嚴肅性、崇高性注入其中,拓展了作品的深度。
作品740遵循著古典傳統(tǒng),也不缺乏浪漫主義甚至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神來之筆?,F,令人難忘。從第6條(清晰地彈奏分解和弦)飛揚而綿柔的織體排列、第11條(敏捷地調換手指)的低音下行和聲序列⑥、第18條(兩手從容地交叉并輕柔地觸鍵)柔美旋律的頻繁離調轉調和大量經過和弦色彩、第22條(顫音練習)第二部分大量倚音的運用和尾聲中相隔八度的有趣呼應、第36條(手臂放松,手指伸縮自如)對音區(qū)的充分拓展和對織體的自由收放、第45條(分解和弦旋律的連奏)渾然無詞歌的聲部寫法……都可以看到這一點。
以第27條為例。這首題為“手指獨立的練習”,本意十分中規(guī)中矩,是訓練手指的獨立性,似乎沒有太多可以出彩的地方。但能寫得如此浪漫而現代,展現了作曲家天才的感受力與想象力。
1.調性與和聲
要說第二段的開場,不能不提第一段的結束。D大調開始的第一段,在結束前轉到了屬調A大調上。這本是典型的傳統(tǒng)寫法:音樂在主調和屬調(下屬調)的對比間展開。接下來的對比段落就應是在已鋪墊好的A大調上展開。你期待著一個A大調上的旋律,但飄來的卻是d小調副下屬和弦(II7/III)上的天籟之聲。d小調是開篇D大調的同主音小調,也是轉調A大調的下屬小調,這種安排亦不算太奇特。但奇特的是d小調并不以自身面目示人,副下屬和弦(II7/III)—副屬和弦(V7/III)—副三和弦(III)的進行所呈現的離調色彩,使聽者產生調性的恍惚與猶疑。七和弦組成的五度和聲鏈(低音G—C—F—B—E—A—D)⑦將這八小節(jié)連結成步步推進、不斷旋轉離調的奇妙過程,直至最后才出現d小調真容。但在這一段結束前立刻轉回A大調⑧,就像第一段在結束前迅速轉了調一樣。
這第二段,本是要在A大調上展開,但作曲家卻從并不肯定的、帶著離調色彩的d小調開始,完成了它的浪漫之行。折回A大調,仿佛此前是從它那借了一段時光。
2.旋法和織體
隨著一開始調性和聲的改變,第二段呈現出讓人意想不到的美麗。雖然上一段已有溫柔的音樂,但這一段的美仍然令人驚訝和震撼。驚訝不在于旋法的深奧,震撼不在于織體的復雜—恰恰相反,滿紙的看似普通與簡明(與前后兩段差別不大),哪里來無處躲藏的、令人無法招架的美?從震音中穿梭的旋律,與震音若即若離、藕斷絲連,如同從崖壁間蜿蜒伸出的絢爛山花,極其驚艷曼妙,美得讓人匪夷所思(見例4)。
例4 車爾尼作品740 第27 首(片段)
旋律很單純,只是從第一段裁截出的四音組(起伏的四個音符)模進而成。起伏的內聲部與環(huán)繞的波動震音形成交錯而略有重疊的呼應歌唱。它們各自線條生長,又悄然延伸暈染進對方肌理,層次迭出。
從整首作品的弱起邏輯看,可以將四音組的第一個音看作前面長音的延續(xù)(如例4第2小節(jié)第一拍的E音、第3小節(jié)第一拍的E音等),于是真正的旋律便來自后三個音。這三個級進下行的音連成的委婉音調,成為這部分的核心。這從第二拍開始的裁截,使四音組的第一個音(第一拍)失去了強拍的意義,有了弱起的意味,照應了第一段開頭旋律的弱起句法。級進下行的旋律線與副下屬和弦、副屬和弦等搭配起來,有著別樣的風味。左手除了每小節(jié)第一拍的八度低音配合著右手弱起給了低調的支撐與強調之外,也有著內聲部弱起的節(jié)奏。輕快的下行小弧線與填充的和聲并置在后兩拍上,隱性地支持了右手的弱起句讀和需凸顯的旋律音。
作曲家在織體排列和旋律搭配上,有意表現出七和弦根音與七音間的不協(xié)和色彩,以構成旋律中亟待解決的美學需要和心理訴求。三個音構成的旋律主線中第二個音往往是不協(xié)和和聲的起因(如例4第1小節(jié)第三拍),到下個音得以解決(如例4第2小節(jié)第一拍)。但解決的七和弦又暗含了新的不協(xié)和,促使音樂繼續(xù)向前發(fā)展。而要保證這連續(xù)不斷的內在驅動,右手上方連成的級進下行三音線條呼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由震音連綴成的清亮線條,與內聲部的旋律主線遙相呼應,仿佛詩中的妙筆,令人拍案叫絕。
在多聲部的包裹中透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幽婉線條和讓人心動的呼應,給人帶來震撼與回味。它們融合著和聲更迭的張力,推動音樂不斷發(fā)展。車爾尼用不算復雜的和聲語匯、旋律裁截、織體排列……合力營造出了現代流行音樂的浪漫夢幻,讓人模糊了時代,只感到心醉神迷,恍惚今夕何年。
雖然是訓練手指技巧的練習曲集,但作品740的應用范圍顯然遠不止于此。除了能從中感受和學習到豐富的音樂之外,也可以學到寶貴的作曲和即興伴奏技法。這或許歸功于車爾尼不僅是優(yōu)秀的作曲家,也是出色的教育家。出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音樂創(chuàng)作,本身就帶有極強的示范性、實用性和普世性。他的每首練習曲在進行專項技術訓練的同時,也在向人們展示:好聽的音樂可以怎樣寫成,伴奏可以怎樣處理。
車爾尼練習曲大多是主調音樂,旋律和伴奏有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分,這給即興伴奏的編配提供了借鑒機會。在即興伴奏中,伴奏的編配固然重要,但旋律修飾也不容忽視,它會豐厚整個作品,使音樂變化靈動。作品740的第40條(輕快的和弦斷奏)、第34條(三度顫音練習)、第22條(顫音練習)等曲子可為例證。
第40首練習曲的旋律在右手高聲部,由于目的是訓練和弦斷奏,所以車爾尼通篇采用和弦斷奏的音型。這種連續(xù)和弦的寫法不禁讓人想起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2,No.3)第四樂章的主部主題。但貝多芬的連續(xù)和弦是統(tǒng)一的六和弦,有著整齊的經過式意味,車爾尼的和弦則構建了起伏的旋律本身。雖然是輔助音的寫法,但不論是原位三和弦、轉位和弦還是省略五音的七和弦,都為了修飾連續(xù)不斷的旋律線。以三連音為律動的每一拍,最上方的旋律音在變化,縱向的下方兩個和弦音則相對不變,統(tǒng)一在相同的和聲內。這種修飾方式使橫向旋律線條清晰,縱向音響飽滿,演奏起來便利,易于應用(見例5)。
例5 車爾尼作品740 第40 首(片段)
如果說第40條是以和弦增厚旋律,那么第34條便是以雙音修飾旋律。在第34首中,為了訓練三度顫音,車爾尼將旋律下方配上三度音,形成平行的三度顫音旋律。這使旋律線既不單薄,又不過于厚重,有一種泛著光暈的柔和效果。此外,作曲家也用了二度至七度的其他雙音進行調節(jié),使這首練習曲充滿統(tǒng)一基調下的不同趣味。
第22條則體現了剝離雙音的單線顫音巧妙地為旋律進行裝飾。這些靈活的顫音填補了旋律音之間的空白地帶,與旋律音一起編織成富有邏輯的密密網狀,將音樂表現得抒情而細膩。
除此之外,第20條(雙八度練習)和第33條(八度跳躍時手要輕快靈巧)展現了八度音對旋律的不同裝飾;第9條(輕巧地跳躍與斷奏)顯示出裝飾音與八度音組合的線條修飾;第4條(在從容的斷奏中求動作輕快)綜合了雙音、震音、八度的旋律修飾;第7條和第35條則是輪指與八度共同的旋律裝點……這些都給旋律修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車爾尼重視旋律的創(chuàng)作和修飾,也同樣重視伴奏,尤其是線條的連綴處理。他細心勾勒的內聲部與低音線條在練習曲中比比皆是,帶來多聲思維的邏輯美感,也增加了作品的不同性格。
例如第3條(在快速中求清晰)第一段終止后的補充中,左手的低音線條小試牛刀,雖然是跳進的低音連綴而成,但還是令原本非常活潑的音樂安靜下來,再慢慢奔向新的高點。第二段左手演奏的中聲部線條起伏,連成兩小節(jié)的較長氣息,給音樂帶來寬闊的氣象。車爾尼沒有止步于此,接下來是以二分音符為基本單位、長達六小節(jié)的低音半音線條長句(見例6)。這從安靜起步、蓄勢待發(fā)、上下迂回的半音線條,與右手安靜游走、暗流涌動的音階式旋律反向,應著不斷離調的和聲節(jié)奏,將音樂一直引向延伸的奇境?;钴S、靈巧的曲風在這里置換為優(yōu)雅內斂的性格,云淡風輕地包容了所有可能的棱角,與之后果敢伶俐的音樂形象形成對比。
例6 車爾尼作品740 第3 首(片段)
如果說第3條的低音線條是曲中柔和的風景線,那么第8條(左手的輕快動作)的左手伴奏線條則在音型推動下激起層層斗志。這是一首看似普通但充滿雄渾氣魄的練習曲,右手旋律有悲壯的輪廓,左手伴奏有步步逼近的線條,結尾時它們反向交鋒,激蕩出驚心動魄的火花。曲中內聲部線條的勾畫,豐富了音樂的維度。
類似的創(chuàng)作筆法在第17條(快速彈奏小音階)、第24條(大拇指彈黑鍵時手的姿勢完全平穩(wěn)的練習)、第42條(雙漣音練習)、第43條(大拇指靈巧地從下面經過)、第44條(手指非常敏捷時觸鍵要非常輕)、第46條(充分發(fā)揮觸鍵和運指的技巧)等練習曲中都可以看到。這給即興伴奏提供了重要線索:好音樂需要設計,尤其需要重視低音線條或內聲部線條構建。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現代流行音樂,線性思維應用得當,會使作品增色不少。除此之外,練習曲中音型的多樣、和聲的變幻、織體的豐富等,也都給即興伴奏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料。
車爾尼,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古典主義作曲家,一個有著復調筆法的主調音樂創(chuàng)作者,一個將大膽幻想、美好愿景融入傳統(tǒng)框架又能不受其束縛的理想主義者,以他對鋼琴技術入木三分的理解、庖丁解牛般淋漓盡致地拆解,和對音樂融會貫通的運用,將練習曲集作品740寫成了技術與音樂并舉的佳作。它們不僅僅是練習曲,更是作曲家熠熠生輝的才華,以及發(fā)自心底對音樂的熱愛。(全文完)
注 釋:
⑥I—V6—VI—III6—IV—I6—V7的和聲序列與流行歌曲《奉獻》神同步,車爾尼的超前意識令人驚嘆,或印證了現代流行音樂的根源在古典。
⑦這也是現代流行音樂常用的和聲序進模式,如在《愛情故事》《莎巴女王》等中都產生過迷人效果。
⑧也許轉調過于短促,車爾尼又加了四小節(jié)補充終止以鞏固A大調的成果,然后是D大調屬持續(xù)音(A音)上通往再現段的屬準備,一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