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功晶
外婆家的小院角落里,有外公親手栽種的一棵香椿樹。莊子《逍遙游》中寫道:“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贝颂幍摹按蟠弧敝傅木褪窍愦粯?。香椿樹以人間八千年當(dāng)作自己的一年,可見其生命力極強(qiáng)。想來,外公植此樹木,亦有家中老人長春不老之愿。
每到“小樓一夜聽春雨”之后,歷經(jīng)一冬蟄伏的香椿樹,光禿禿的樹梢上冒出了細(xì)尖嫩芽,漸漸長成肥厚銹紅的葉片。倘若在清晨,葉上帶有些許露珠,瞧著紅殷殷、鮮爽爽的,著實(shí)惹人憐愛。美食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更是對(duì)此物贊不絕口:“菜能芬人齒頰者,香椿頭是也?!?/p>
清明前后,外婆清晨便挎著竹籃去后院采摘香椿,半晌才弄回一籃散著鮮香之氣的嫩嫩細(xì)芽?;氐綇N房,將其洗凈后用開水焯一下,切成碎末。在瓷碗里打上兩枚新鮮土雞蛋,將椿末與蛋液混在一起。大火燒鍋,椿末裹著蛋液,“哧溜”一下便鉆入熱油,不斷翻炒至熟,一盤金黃翠綠的香椿雞蛋就炒好了。那劍拔弩張的香味不由分說闖入鼻孔,搛一筷子,放到嘴里,齒頰生香,瞬時(shí)筷子如雨點(diǎn),恨不能把舌頭也吞下肚。
我外公生平無所嗜好,唯一所好便是靠坐在藤椅上,抿上兩口老酒。提到喝酒,少不得下酒菜。在那個(gè)缺衣少食、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外公便在自家小院的香椿上做起了“文章”。那“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的滋味最讓人“上頭”。
小姨夫是地道的北京人。他作為準(zhǔn)女婿第一次下江南來丈母娘家小住了一陣兒,飲食頗不習(xí)慣。眾所周知,“老北京”是一年到頭離不開一口炸醬面的:端著一碗炸醬面,碗里擱一根生黃瓜,蹲在地上一邊和鄰居街坊侃大山下大棋,一邊吸溜一口面、咬一口黃瓜,光想想也饞得讓人淌哈喇子。果然,沒過幾天,他就念叨起家鄉(xiāng)的炸醬面來。我外婆心疼準(zhǔn)女婿,便親自下小廚房做炸醬面。恰逢香椿季,外婆別出心裁地把新鮮香椿切成碎丁,用開水焯過,拌勻在面里,淋上幾滴米醋,有了香椿佐伴的炸醬面陡然拉升了幾個(gè)段位。炸醬中的肉丁的肥瘦相間,添了香椿,去膩提鮮,吃在嘴里,豬肉里裹著香椿的清香,熱乎乎一碗下肚,美得小姨夫要多舒坦就有多舒坦。
香椿不僅可入食,還可入藥。李時(shí)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香椿葉苦、溫,煮水洗瘡疥風(fēng)疽,消風(fēng)去毒”。我家鄉(xiāng)廣為流傳著吃香椿能促蛔蟲排出體外的說法。每到春季,外婆就會(huì)做出各種香椿美食督促著我多吃一點(diǎn)兒。比如,香椿雞蛋煎餅、香椿豬肉水餃、香椿魚……
我幼年時(shí),清晨急著上學(xué),不肯好好吃早飯。外婆一大早就起身攤香椿雞蛋卷餅,她先將香椿切碎,和蛋液一起拌勻,隨后和入面粉,按口味加入調(diào)料,調(diào)成面糊,攤在平底鍋上,做成餅狀。等我醒來時(shí),一張噴香四溢的香椿雞蛋卷餅已打包放入食盒。課間拿出來吃,可口又充饑。
說起“香椿魚”,我想起“老婆餅里沒有老婆”“螺螄粉里沒有螺螄”的噱頭。同樣,香椿魚里也是沒有魚的。外婆用蛋液、面粉和水?dāng)嚦珊愦粧旌齼?,放熱鍋中炸成金黃色即可,這道吃食外焦里嫩,異香滿頰。
有人說,吃香椿就能吃出春天的味道。春分來了,食春菜,不僅解饞,也是迎接春天到來的一種儀式,更包含著美好的寓意,寄托了對(duì)家宅安寧、愉悅生活、身心健康的盼望和祝福。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