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宏
碗,就像小體量的故鄉(xiāng)。
日子不絕如縷,入了碗,就是一粥一飯,一羹一湯,一茶一飲,一聚一散,一來一往。
日子的鮮香濃郁和清湯寡水都在碗里,心底的酸甜苦辣和希望憧憬也在碗里,你的老根兒、你的乳名兒、你做人的規(guī)矩、你情感的最初營養(yǎng)……所有的這些,一只碗都清楚。
最養(yǎng)人的,就是那只家常的碗。
在我記憶里,印象最深的一批碗,是幼時的那種粗瓷藍(lán)花碗。那幾個碗,口兒張得特別大,放在飯桌上,像小小的斗笠。微灰的瓷質(zhì)里,有點(diǎn)沙粒的影子。父親的那只海碗,要精美些,碗肚上的幾筆莖葉,托出一朵粗糙的蘭花。盛飯的時候,海碗排在最前面,像一個大人物,率領(lǐng)著幾個小兵。
那時最好吃的,是蔥油潑面。娘做的手搟面,勻溜整齊,一筷頭挑起來,能堆滿一碗;但并不是所有碗都裝著滿滿的面條。娘總說:“先讓你爹吃,他在地里做活兒,苦?!币虼?,第一碗飯,會盛在那只海碗里。冒尖的一大碗,上頭覆著油亮碧綠的蔥花。我們的小碗里,多的是湯,少的是面。娘的碗里,幾乎看不到面條。我們在飯的香氣里,眼巴巴等著爹,等他端起海碗,我們才動筷子。爹在動筷之前,照例用目光掃視一遍飯桌,然后一筷子一筷子,挨個兒夾一些面條到幾個小碗里。
百姓人家的飯桌上,各有各的規(guī)矩。我的爹娘總是教導(dǎo)三個兒女:碗是吃飯的家當(dāng),必須慎重以待;吃飯喝湯,要兩手端碗;碗不可敲,筷不可立;飯桌上不可聲粗力壯。
家里遇到啥難事兒了,爹娘會在飯桌上低低商議,碗也聽,我們也聽。每次爹都會對娘說:天大的事,也大不過吃飯,沒事兒,吃過飯?jiān)傧朕k法。如果是仨孩子做了啥不體面的事,爹就變了說辭——自古理兒比飯大,來捋清了再吃飯。
我的同學(xué)五虎,家里兄弟姐妹多,人說他家是“七郎八虎,八姐九妹”。一家子吃飯時,像上演一出大戲。灶房里,一大鍋飯食咕嘟嘟冒著氣,孩子們排著隊(duì),輪流去灶前舀飯?;⒌谝慌晕諅€空碗指揮:“分開上下道,分開上下道!”那場面真是壯觀。
無論孩子是多是少,那個年代的碗里,都沒啥油水。燒烤煮燴的醇濃鮮咸,蒸釀煨燉的酸辣回甘,只有年節(jié)里,才有那么幾回。但所有的碗里不缺的,是細(xì)水長流的溫情。四鄰八舍過紅白喜事兒,要借碗去擺席面,“八大碗兒”嘛,豈能缺碗?鄉(xiāng)村宴席就是“百碗會”。我家的碗,看上去還算體面,起碼沒有豁口和裂縫,這是娘愛惜的結(jié)果。每當(dāng)碗又要借出,娘便去赤腳醫(yī)生那里討來一小段白膠布,讓我在上面寫一個小小的“米”字,貼在碗底做個標(biāo)記。
我家的蘭花碗,還接濟(jì)過逃荒要飯的、說書唱戲的、打爆米花的、焗碗焗盆的、賒小雞的……娘總會盛一碗熱湯,送到門外,倒在他們的家什里。鄰村的人來趕集上廟,口渴了,上門討水喝,娘也會毫不猶豫拿出蘭花碗,倒一碗熱水,端給人家。娘說,在外的人張個口都不易,誰都有不容易的時候。一碗湯一碗水,就能幫上忙,這是碗給咱們掙福氣呢。
日子不絕如縷,一碗碗舀起來,湯湯水水過去了幾十年。娘家的碗,已換過好幾批。大的換成了小的,粗瓷的換成了細(xì)瓷的,金邊的,透影的,仿景泰藍(lán)的……青瓷如玉,白瓷勝雪。碗,不僅是餐具,還是生活的藝術(shù)和情趣。
碗里的內(nèi)容也變了。清湯寡水變做了濃油赤醬,蘿卜白菜換成了地鮮山珍。野菜嘛,也有,那是為調(diào)劑一下油膩膩的肚腸。用餐的人,少了饕餮的急迫相,多了朗朗的談笑聲。
但碗,始終是一個小體量的故鄉(xiāng)。它樸素、謙卑、沉默、寬容,裝著一些永遠(yuǎn)不變的東西。是什么呢?是日出日落,是歲月真情,是養(yǎng)人的愛。這些,最終都會被舀在一只碗里,捧給你。
編輯|郭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