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志∣貴州省習水縣教育教學研究室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個人成長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會發(fā)生變化,教育教學也要進行與時俱進“改革”。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聚焦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成為基礎教育界關注的焦點。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體現了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迭代升級。新課程理念更加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與家國情懷,注重教師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和創(chuàng)新實踐,這也是新時代教師必須系統(tǒng)、全面、深刻理解與把握的問題。如何使新課程理念真正落地,讓課堂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知識建構和能力發(fā)展的主陣地,是當下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與難點?,F闡述基于新課程理念的若干課堂教學設計原則,以求教于方家。
育人方式變革的關鍵在于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堂教學設計必須堅持核心素養(yǎng)培育這一主線,對課程標準和教材展開深入分析,挖掘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確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安排主題式的學習任務,設計情境化、交互式的學習活動,科學系統(tǒng)地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融入學習的全過程。
在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習目標的確定和學習任務的設計。其中,學習目標的表述,可以直觀地映射出教師的教學觀念與素養(yǎng)意識,其表述應遵循如下范式:通過……(特定的教學實踐活動),感悟/了解/認識/理解/掌握/感受/體驗/探索……(體現過程性目標),形成……(某種能力、道德品質或價值觀念等素養(yǎng)目標,根據課標具體化)。也就是說,學習目標的表述既要有行為條件,反映學習是通過什么方式、手段、活動來實現的,又要有行為動詞,體現學習的過程性和結果,明確要落實的核心素養(yǎng)。如小學數學中“認識面積”的教學,可這樣表述學習目標:(1)結合身邊的生活實例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最合適,能用正方形作單位,表征簡單圖形的面積;(2)通過經歷用不同圖形作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知道確定面積單位的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度量意識;(3)通過用不同圖形作單位、度量面積的對比探究活動,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便捷與合理性。
基于內容結構化和教學過程結構化要求,教學堅持“制訂大目標,凝練大概念,提出大問題,形成大結構”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路徑。實現教學內容結構化,要做到點、線、面、體結合,不能將模塊化的內容作碎片化的教學處理,更不能將系統(tǒng)的學習內容肢解開來。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堅持整體意識、系統(tǒng)構建,要以大單元、大主題、大概念、大任務為基本教學單元,整合教學內容。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指對原有課程內容從結構化的角度進行重新整合,對同一主題下的相關內容進行合并、取舍或調整,甚至需要有跨學科的融合,使教學內容的整體結構更清晰、主題更鮮明。大單元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系統(tǒng)、整體和綜合思維。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點對點、孤立地將學習內容進行分散教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學習內容單一化、碎片化。
同時,內容的結構化需要落實教與學過程的結構化。因此,內容結構化背后的另一層含義是教學過程的結構化,即教學思想與方法的結構化,以及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結構化,也就是教學要基于對內容的結構化處理,層次性、遞進性地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并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其構建學科知識、能力的規(guī)律。例如,在設計某一單元的教學時,教師就要從單元主題、課標要求、教材解析、學習內容梳理(結構化)、學情分析、教學重難點、作業(yè)設計、評價標準與方式、單元教學規(guī)劃(課時與內容分配)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化、結構化分析。這樣才能確保單元每課時的教學有層次性、遞進性和結構性。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要求: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tǒng)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同時,《課程方案》明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數學課程為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提出建議:“進一步加強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以真實問題為載體,適當采取主題活動或項目學習的方式呈現,通過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真實問題,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社會擔當等綜合品質?!笨鐚W科主題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亮點,體現了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和立體思維的要求。當前,世界格局復雜多元,人類社會面臨各種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許多現實問題,依靠傳統(tǒng)的線性思維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必須要有系統(tǒng)思維的特質,通過跨學科的探究、實踐、反思和建構,打破學科界限,融通各領域的相互作用,厘清問題各要素的深層關聯。這也是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高階考量。
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課堂教學設計具有跨學科綜合思維?;诳鐚W科綜合思維的課堂教學設計有兩種形式。
一是主題式、項目化的任務型跨學科設計,它聚焦對現實問題的分析,注重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秤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扛起公平”為主題的項目,引導學生從秤的歷史起源、功能作用、文化承載、發(fā)展歷程、社會意義等角度進行一次跨學科主題探究,讓學生在深度參與中領略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二是常態(tài)課堂教學中的跨學科學習設計。每一堂課都有基于核心問題的若干子問題或子任務要完成,有時需要借助不同學科的知識。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介入,引導學生打開學科思維的閥門,進入問題的內核深處,探究關聯,尋求本源,將問題本質置于立體的邏輯起點上。如在初中數學“相似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小孔成像實驗來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多媒體呈現小孔成像原理圖,讓學生探究實物與圖像之間的比例關系,從中發(fā)現相似圖形的性質。這樣就有機地將數學與物理對接,將生活和數學連接,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綜合思維。這有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復雜問題時不至于手忙腳亂、一葉障目,使其能抓住事物的關鍵所在,用全局、綜合、系統(tǒng)思維和觀點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沒有情境就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深度學習。學習應該發(fā)生在真實而具體的情境中,創(chuàng)設情境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核心要件。傳統(tǒng)的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論與實踐脫離的現象,如“物理不碰物”(學習物理沒有實驗、探究和操作,學生在記實驗、公式與原理)、“化學不見化”(沒有通過探究和觀察感悟、體驗物質結構和性質變化的規(guī)律與現象)、“生物學不懂生”(死記生物學知識,沒有感悟生命的真諦和美好,不懂得珍惜與尊重生命)、“地理不著地”(對地理知識對答如流,但是根本不走進生活、現實世界和大自然)、“語文不言語”(學語文不會表達和交流,不能在學習與運用語言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與價值)。新課程強調學習要基于生活實踐,要基于真實的情境安排學習任務。以數學課程為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學業(yè)質量標準”部分,對每一學段的學業(yè)質量標準都以“結合具體情境……”“結合現實生活情境……”“結合現實生活……”“能從生活情境、數學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這樣的語句表述。問題要有引導性、啟發(fā)性、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一是問題要能指向學習的目標,并在核心問題的統(tǒng)領下形成完整的問題鏈;二是問題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要讓學生“急切地想知道”;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和梯度性。如在教學初中數學“勾股定律”時,有教師這樣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在古代沒有紅外線測角儀,泥工師傅在建房時要保證拐角處的墻角垂直或每間房屋的方正,只用兩根細線和一把尺子就能解決:把兩根細線固定在墻角處(頂點),分別向兩邊拉伸,取一邊的三尺處、另一邊的四尺處兩個點,再用尺子測量兩個點的長度,如果長度是五尺,就能保證所砌的兩面墻是垂直的。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原理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古代的智慧經典——‘勾三股四弦五’?!?/p>
以任務驅動教學也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學習要有明確的任務,要帶著任務去實踐、參與、交流、表達、感悟、理解、總結和歸納。這樣掌握的知識、生成的能力、獲得的體驗、形成的認知,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實現有效遷移。
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得到發(fā)展。學生的參與程度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效度和深度。常見的任務有獨立思考、閱讀、書寫、小組討論、實驗探究、調查研究、展示交流、匯報表演等。任務設計要有遞進性,教師可以引入“游戲沖關”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一次次的任務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是領著學生“旅行”的過程,“出發(fā)”之前必須要先明白“我們要到哪里去”,這樣才能有的放矢、行穩(wěn)致遠?;趯W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設計,要先有基于學情的教學目標,然后制訂出符合目標達成的評價標準和手段,再設計活動與問題,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設置學習任務。這就是基于學業(yè)質量要求的逆向設計。這樣才能生成適合、有效的教學,真正實現學生在現有的起點和基礎上得到提升與發(fā)展。
教學過程應是一個師生不斷交流與反饋的過程。這樣,教師才能適時調控和把握教學的節(jié)奏與頻度。因此,評價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有評價意識,要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評價標準。
“教—學—評”一體化可分為四個層面:一是以評價標準為先的逆向設計,即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就以課標的學業(yè)質量要求為依據,以學生學情為起點制訂評價標準和方式;二是評價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即充分考慮每個階段(課前、課中、課后)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評價標準與手段;三是評價主體與方式的多元化和立體化,即教學中堅持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和家長評價等方式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等,以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的多元發(fā)展;四是充分發(fā)揮考試評價的導向性作用,即階段性監(jiān)測評價的方式和手段要導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不是導向知識記憶與機械訓練。這樣以評價倒逼教學改革,才能形成“教—學—評”一體化的良好教學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