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熊祥梅
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三蘇”家文化研究
劉 剛1,熊祥梅2
(1.中共丹棱縣委黨校,四川 眉山 620200;2.眉山職業(yè)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眉山 620010)
“三蘇”文化特別是“三蘇”家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一脈。從蘇味道開始,“三蘇”家文化在眉州大地不斷進行歷史衍進,雖歷經蘇氏三世不顯,但蘇氏家風仍然在蘇序時實現了由平民向官宦的轉變,在蘇洵父子時期得以豐富發(fā)展,最終形成了讀書正業(yè)、孝慈仁愛、非義不取和為官清廉的家文化。這對于當今時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特別是有助于形成廉潔的黨風政風、純正的世風民風、良好的家教家風。未來我國的建設發(fā)展離不開一支意志堅強、德才兼?zhèn)洹⒆黠L硬朗的干部隊伍,這就要求必須持續(xù)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與家風家教關系重大,“三蘇”家文化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值得從中汲取好的經驗智慧。
“三蘇”;家文化;家風家訓;全面從嚴治黨
習近平總書記在眉山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敬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要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1]??倳浀闹匾甘竞鸵笠髧谕畜w現了他對東坡故里的深切關懷、對東坡文化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堅定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政治擔當,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管黨。從這一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家風家教建設頗為重要、甚為緊要。習近平總書記屢次三番、苦口婆心地強調家風問題,又在文脈悠長、家風清揚的“三蘇”故里鄭重地告誡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清白做人、勤儉齊家、干凈做事、廉潔從政。從這個角度來講,深入研究、大力挖掘“三蘇”文化特別是“三蘇”家文化對于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動黨風廉政建設、著力推進家風家教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三蘇文化崛起于西蜀,呈現出政治實用、文化包容、性命自得的多元特征,對中原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作為“三蘇”文化的重要分支,三蘇”家文化同樣有其發(fā)展進路和豐富內涵。
家文化根植于農業(yè)文明,其衍生的家風家訓家教始終圍繞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展開。研究家風之形成,必然要回到蘇氏一門所處的社會背景,必然要與家族的發(fā)展衍進緊緊關聯。在儒學思想的深層浸潤下,在唐宋之風的普遍影響下,以及眉州大地本土特色文化的滋養(yǎng)下,“三蘇”家文化不斷豐富。嚴格意義上說,“三蘇”家文化的形成并非自蘇洵開始,而是蘇氏家族長期以來的文化積淀、經驗傳承,最終在“三蘇”時期得以成形并達到成熟。
“三蘇”是唐朝移民于眉山的后代,從蘇味道開始,蘇氏家族在眉州大地扎根、發(fā)展。在蘇洵《族譜后錄(上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味道,圣歷(698-699)初為鳳閣侍郎,以貶為眉州刺史,遷為益州長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歸,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蘇氏?!盵3]蘇味道自幼聰穎,20歲時便舉進士及第,曾官至宰相,是初唐時名聲響亮的政治家和文學家,這為蘇氏一門后來讀書、為官帶來了頗為深遠的影響。實際上,蘇洵曾追尋祖先蹤影,至高祖一代。在撰寫族譜時,蘇洵寫到“自五代崩亂,蜀之學者衰少,又皆懷慕親戚鄉(xiāng)黨,不肯出仕。”[4]22,這時的蘇洵已經對先輩們的品德進行了考察。除社會環(huán)境不夠穩(wěn)定以外,加之其他因素的影響,高祖蘇釿、曾祖蘇祜、祖父蘇杲不顯。在此背景下,雖“三世不仕”,卻“皆有隱德”[4]22。可見,節(jié)儉、仁愛、睿智、超然的三世給蘇氏后人依然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尤以蘇杲為盛。
蘇杲“善治生,有余財”。蘇杲有余財,卻絕不發(fā)昧心財。“時蜀新破,其達官爭棄其田宅以入覲,吾父獨不肯取,曰:‘吾恐累吾子?!K其身田不滿二頃,屋弊陋不葺也”[3]384-387。受動蕩的社會影響,當時地處川蜀的達官貴人們競相賤賣田宅以逃離蜀地,憑借蘇杲的經濟實力完全可以趁機低價購置田產,然后再高價售出以獲取利益,但是他認為這樣做會對子孫不利,于是便放棄大發(fā)橫財的機會。甚至在蘇杲離世時,其家田不滿二頃,房屋破舊未修??梢?,蘇杲不貪戀錢財,他深明知足常樂之至理。此外,蘇杲“好施與”,奉行“施而尤惡使人知之”的原則,他樂于施善而不留名,足見其不唯利是圖、沽名釣譽,其為人處世的風格為蘇氏家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內涵。蘇洵在評價其祖父時說到,“最好善,事父母極于孝,與兄弟篤與愛,鄉(xiāng)閭之人,無親疏皆敬重之……”[3]375-383。
繼蘇杲之后,蘇洵之父蘇序推動了蘇氏進一步向官宦轉變,蘇氏家風實現了重點轉移。后來蘇軾曾這樣談到:“公始命其子渙就學,所以勸導成就者,無所不至。及渙以進士得官而歸,父老縱觀以為榮,教其子孫者皆法蘇氏?!盵4]523在此不難看出,蘇序極力主張、鼓勵后輩們求學入仕,從蘇渙開始,“自是眉之學者日益,至千余人”,蘇氏一門在讀書、求學、入仕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叭惠Y之先人少時獨不學,已壯,猶不知書……然而,(后輩們)果自憤發(fā)力學,卒顯于世”[4]523。蘇序雖然文化有限,但極力主張子女好學求仕,憑借著他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和具體的引導,蘇氏一家全力以赴地踏上了科舉求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三蘇”家文化得以進一步豐富完善。
基于古代農耕文明的現實需要和蘇氏家族的長期積淀,“三蘇”家風自蘇洵開始得以進一步成形,并經蘇軾蘇轍二人不斷豐富,最終形成讀書正業(yè)、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官清廉的良好家風,集中表現出了“勤、孝、廉、禮”的特點,成為后世人們家庭建設的重要參考。
1.讀書正業(yè)
曾鞏在《蘇明允哀辭》中懷念蘇洵時這樣談到:少時“為人聰明,智辯過人”[5]。在長兄影響下參加科舉,歷經三次落榜使其深知“取士之難”,于是“絕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學術”[3]352。經過潛心研究,蘇洵學業(yè)大進,其所著《幾策》《衡論》《權書》受到歐陽修的高度贊賞,認為他有“荀子之風”。蘇洵抱濟世之才學,卻一生未能得到大用,他的成就不在仕途而在文章,尤以其散文創(chuàng)作著稱。蘇洵之妻程夫人是古代少見的知識女性,她親自指導蘇軾蘇轍二人讀書,教育他們做人,這對蘇氏父子日后成名以及形成讀書正業(yè)的家風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父母的影響下,蘇軾蘇轍二人也看重學問,潛心鉆研、用心苦讀。蘇氏兄弟于嘉祐二年(1057年)同時進士及第,名動京師。實際上,入宋以來便有數位蘇氏門人高中,蘇渙、蘇符等亦在其列。蘇氏家族中,相互關心學習也是常事,譬如蘇軾在《與侄孫元老四首之三》中關心其侄孫學問時告誡他們:“然亦須多讀史,務令文字華實相副,期于適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學便為棄物也?!盵4]36在他們豐厚的文學積淀和文學影響下,“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美名由此而生,“三蘇”讀書正業(yè)之家風由此而成。
2.孝慈仁愛
《淮南子·修務訓》有言,“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盵6]孝慈仁愛歷來受到推崇,既要求對親人長輩盡孝道,也要求對他人有寬仁慈愛之心,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美德。蘇氏家族父母愛子女,并為之計深遠。長輩對子女的教育,源自內心最純真的仁愛。
蘇軾《異鵲》(并敘)中對其父親蘇洵有“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的評價[4]310-311。由此可見,蘇軾對于其父之仁愛有充分的肯定,在“蘇氏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相互尊敬,作為父親的蘇洵更是身為表率、身體力行,特別是其撰寫族譜的行為足見仁孝之心。蘇洵在族譜亭記中這樣記載,“少而孤則老者字之,貧而無歸則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誚讓也?!盵7]可見蘇氏一門對年幼者、貧窮者頗為關心,折射出了家庭里孝慈仁愛的濃厚氛圍。因此,蘇氏家族特別強調“事父母極于孝,與兄弟篤于愛,與朋友篤于信……薄于為己而厚于為人?!盵3]384-387蘇氏“孝慈仁愛”的家風符合儒家思想的內在倫理要求,始終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推崇。
3.非義不取
所謂“非義”,意思是不正當的、不正義的,非義不取則表示不正當的錢財(或者利益、權力等)都不去主動索取,是淡泊名利、超脫物外的名利觀?!叭K”非義不取之名利觀自家族長輩開始便已具備,并逐漸成為家風家訓。蘇軾的曾祖父蘇杲,善理財且有財,但不貪財,反而樂于施財,且不貪名逐利,深刻明白“非義不取”之真理。蘇母程夫人也告誡蘇軾兄弟“非義不取”,一家搬進紗縠行新居時發(fā)現以前居住之人窯藏的一壇寶物,不可謂一筆意外之財,然而程夫人卻叫人重新將那壇寶物埋好,并把土夯得嚴嚴實實,她趁機借用此事教育啟發(fā)蘇軾兄弟要愛財有道,凡非義之財不可妄取。
蘇軾本人認為,“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4]14。他在被貶惠州期間,義務籌資參與了惠州東新橋和西新橋工程,得到了惠州百姓的高度認可和贊賞[8]。在惠州時,為了適應當地氣候和習慣,蘇軾三子蘇過學做地爐取暖,在艱苦的生活中亦能安之若素。
4.為官清廉
“功廢于貪,行成于廉?!盵9]意思是功業(yè)毀廢于貪婪,德行養(yǎng)成于廉潔。蘇氏家族有為官廉潔的傳統(tǒng),他們雖然步入仕途,但無不視錢財為糞土,深知為官為政須清廉的道理。蘇軾兄弟赴京趕考時,母親程氏讓兩兄弟“日享三白”:即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飯。蘇母用心良苦,其寓意淺顯直白,告誡兩兄弟為官者要時常體察百姓之艱苦,要甘于堅守平淡、保持清廉。蘇母“三白”的告誡讓蘇軾記憶猶新,并在將來的仕途中始終奉行和堅守。
蘇軾認為清廉是為官者的最高準則,也是底線,或者說也是為官的最基本要求,他認為一個官員的精神境界如何、道德操守如何均在此體現。在為官清廉方面,蘇軾不僅躬行實踐,更以此教導和培育后人。蘇軾在其長子蘇邁入仕以后赴任時,曾贈其一方特殊的硯臺,他硯臺上親手刻上“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10]。蘇軾此番用意,就是要像程母教育他一樣教育他的兒子要愛民如子、一心為公、勤政清廉。
就“三蘇”家文化的價值而言,無論其語言藝術還是思想藝術都是值得學習和傳承的[11]?!叭K”家文化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廣泛且深刻的影響,而且作為不斷發(fā)展和豐富著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特別是從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視野出發(fā),家風家教家庭建設對于黨風廉政建設而言顯得尤為重要、極為關鍵。
良好的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后人傳承學習。換句話說,傳承傳統(tǒng)優(yōu)秀家文化,就是傳承中華文明。良好的家文化既需要某一家庭傳承,也需要全社會傳承學習,實現以一家之風影響數家之風?!叭K”家文化立足于蘇氏家族的發(fā)展,又凝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因此集中表現出了“勤、孝、廉、禮”的特點。這樣的家文化,既成為了蘇氏族人修身齊家的重要遵循,也受到了當時乃至后世人們的追捧與青睞。
對于某一個家庭而言,學習傳承良好家風,有助于家庭成員形成高尚道德、健全人格、正確三觀。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家庭,其本人的成長、成員的管束、后輩的培養(yǎng),都需要良好的家風。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優(yōu)秀家文化的影響下,建設好了家庭,才有可能建設好事業(yè)。從另一個角度講,黨員干部們有了良好家文化,也能引領全社會形成好家風、好家教。
家風正,世風民風則淳。良好的家風既能夠影響家庭,也能影響社會、成風化人,進一步也能引領世風民風,這樣的優(yōu)良家風也就成為了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古代家風常常能夠凝聚人心、團結族人,良好的家風更能夠體現其成員的精神風貌、道德品質等。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家風成為了影響社會的潛在的重要因子,是一股強大的道德力量、一種無言的道德教育。
世風民風正,亦能引導黨風政風清。黨員干部們既身處于家庭,屬于家庭的一員;又身處于社會,是社會的一員。因此,光有家庭的影響不夠,還需要社會面上施加更多好的影響。只要在全社會營造風清氣正的環(huán)境,黨員干部們便有了更好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真正做到心無旁騖干事創(chuàng)業(yè)、一心一意為民服務。
良好的家文化是最殷實的家底,是最珍貴的財富,也是社會文明的縮影,不斷引領著社會向上向善。家文化一經形成便帶著時代的烙印并深刻地影響著時代,無論社會如何變遷,家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不會更移,仍然能夠做到古為今用。
一個普通家庭的家風正不正,將會直接影響著這一家庭發(fā)展得好不好,也會影響他人對這一家庭的評價;而黨員領導干部家庭的家風正不正,則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印象,也直接影響著對黨和政府的好感與觀感。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保持著先進性和純潔性,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家風建設有著嚴格的要求,只有始終保持良好的家風,才能匯聚起更多的正能量,黨風政風有了保障,各項事業(yè)就有了保障。
“三蘇”家文化中富含“好學、仁愛、清廉、勤政”等元素,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清醒劑,值得黨員干部反復研究。讀書正業(yè),提醒要熱衷學習,不可因工作繁忙而放棄學習、放棄進步;孝慈仁愛,提醒要常懷仁慈之心,多體他人之苦、多問民之需求、多助弱勢之人;非義不取,提醒要守住底線,不貪戀錢財、不貪戀權力,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為官清廉,提醒要守住初心、擔好使命、清廉從政,以清廉家風涵養(yǎng)黨風政風。
全面從嚴治黨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立意深刻、意義深遠,是領導干部在其家風建設中的重要遵循。當今時代,我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各種不確定因素交織,增加了更多風險和挑戰(zhàn),而要奮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迫切需要堅韌的定力與穩(wěn)定的動力,迫切需要強大的組織領導,也迫切需要一支意志強大、德才兼?zhèn)?、作風硬朗的干部隊伍。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家風家教建設也永遠在路上。從這個意義上講,更應該深入挖掘“三蘇”家文化中的精華元素,創(chuàng)新和活化“三蘇”家文化,使之不斷地適應新發(fā)展的需要,真正為我用、盡其用。
一方面,要依托黨校、高校等教學科研機構,搭建研究平臺、組織強大師資、整合研究力量,開設家風微黨課、大黨課,在蘇學研究上下功夫,逐步探索成立“蘇學”研究院(所、中心),建設“三蘇”家風館,積極爭創(chuàng)全國全省家風家教示范基地,下大力氣建成有本土優(yōu)勢的“蘇學”研究高地,形成“蘇學”研究特色。同時要加大資金投入,對“三蘇”文化進行保護性開發(fā),充分挖掘“三蘇”故里、遺址和文化中的家文化元素,加強“三蘇”家文化的通俗化解釋,不斷提高“三蘇”家文化的轉化程度,構建“三蘇”文化研究體系。
另一方面,要廣泛梳理和收集資料,抓好“三蘇”家文化進教材、進課堂。特別是要通過調查走訪、田野考察、文獻整理等多種方式,深入挖掘“三蘇”詩詞文章中的經典篇目,總結提煉其中的理論精華,還要注重整理收集“三蘇”(包括其蘇氏族人)生活中的逸聞趣事,形成專門的教材、規(guī)范的讀本、典型的案例、豐富的課程。在此基礎上,將承載了“三蘇”家文化的教材推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學習課堂,讓黨員干部家庭在“三蘇”家文化的浸染中逐漸形成良好家風。
第一,要在傳承弘揚“三蘇”家文化上下功夫。依托黨員干部培訓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以市、區(qū)縣級黨校為重要陣地,深入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村社等,在廣大干部職工中深入開展“三蘇”家文化教育,加強對“三蘇”家文化的宣傳推廣。用好黨校課堂主陣地,以課堂促弘揚,強化以“三蘇”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黨員干部廉政教育,不斷引導黨員干部主動學、主動行,做到學家風、轉作風。
第二,要開展形式多樣化、對象分眾化的宣講活動。特別是要常態(tài)化開展“傳承弘揚三蘇好家風”“好家風故事會”等活動,通過有聲與無聲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論壇討論、文化展覽、藝術表演、價值培養(yǎng)、精神傳播等融入其中,不斷促使黨員干部和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三蘇”家文化。通過宣講,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起清正廉潔的價值理念,營造出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
第三,要促進“三蘇”家文化走出去?!叭K”文化雖然起于蜀地,但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不可小覷。全面從嚴治黨,需要像“三蘇”家文化一樣的豐富材料。從這個角度來說,“三蘇”家文化的研學、傳播不能囿于眉山一地,更要有廣闊的視野和格局,通過打造品牌、豐富載體,形成“三蘇”特色,推動“三蘇”家文化走向全國,力爭成為全國黨員干部廉政教育的好案例、活教材。
一方面,要不斷活化三蘇文化,在現有研究基礎上,不斷挖掘“三蘇”文化中的新元素、新養(yǎng)分,產生更多新的“蘇符號”,推出更多有思想性、藝術性的成果作品,創(chuàng)新研究、傳播“三蘇”家文化的方式和途徑。要主動加強同國內外新聞媒體的交流和合作,借助數字技術將“三蘇”家文化“活化”,通過聯合制作紀錄片、宣傳片等方式加大對“三蘇”家文化的宣傳力度;要借助線上和線下平臺協(xié)同推廣“三蘇”家文化,推動“三蘇”家文化在黨員、干部和群眾中入腦、入心、入行;要搭建“三蘇”家文化合作交流平臺,吸引國內外相關學者、研究者、傳播者共同參與“三蘇”文化的研究,持續(xù)推進“三蘇”家文化的研究。
另一方面,要不斷促進“三蘇”家文化與時代接軌,使之與時代發(fā)展、社會需求更加貼合。特別是應以傳統(tǒng)家教家風文化為基礎,使家庭建設適應于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把握時代脈搏、洞悉社會變遷,因此要積極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增強“三蘇”家文化的吸引力,準確把握受眾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充分尊重受眾群體的民族心理、文化需求等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強化黨員干部的家風建設;同時要積極探索與網絡流行文化結合,借助網絡流行文化豐富“三蘇”家文化自身內容的厚度,以創(chuàng)造更加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家文化傳播內容。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始終重視家文化的培育、傳承,強調“齊家”“治國”,產生了包括“三蘇”家文化在內的諸多優(yōu)良家風,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深刻的影響??梢哉f,“三蘇”詩詞傳千古,家風昭千秋。當前,我國社會發(fā)展進入到新的階段,對黨風廉政建設有了更高要求,這就更需要傳承和發(fā)揚好優(yōu)良家風,繼續(xù)為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貢獻“家”力量,提供“家”速度。
[1]習近平.習近平在四川考察時強調深入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fā)展格局在新的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fā)展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2-06-10(001).
[2]楊勝寬.三蘇文化的多元化特征[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2(6):1-7.
[3]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佑集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75-383.
[4]蘇軾,著;毛德富編.蘇東坡全集(第8冊)[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523.
[5]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4:560.
[6]顧遷,譯注.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263.
[7]何新所,注譯.唐宋名家文集·蘇洵集[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69.
[8]“三蘇家風研究”課題組.“三蘇”家風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7(1):36-42.
[9]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蘇軾全集校注(詩集)[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131.
[10]蘇軾,著.毛德富編.蘇東坡全集(第9冊)[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25-26.
[11]徐華.“三蘇”家訓研究——以詩文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10):185-190.
[12]趙栩,劉俞廷.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三蘇家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蘇祠重要指示精神座談會綜述[J].文史雜志,2022(5):19-21+135.
G112
A
1672-1047(2023)05-0001-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5.01
2023-09-10
眉山市社會科學研究專項課題“‘三蘇’家文化與全面從嚴治黨研究”(2022-29)。
劉 剛,男,四川眉山人,助理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
[責任編輯:鐘思琪,郭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