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小學語文教學中,習作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讓許多教師和學生感到頭痛的教學難點。學好習作有利于學生語言文字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本文立足小學四年級習作教學課堂,分析了目前小學語文習作中常見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以優(yōu)化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習作是教師重點關注和研究的一個板塊,學生習作能力的高低充分體現(xiàn)著其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前小學語文習作課堂上還存在不少顯而易見的問題,學生提筆即眉頭緊鎖的痛苦神情讓許多語文教師感到深深挫敗,教師教不得法,學生學不知味,習作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嚴重制約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增強。在此背景下,小學習作改革迫在眉睫。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頗有年限,如今正從事小學四年級的習作教學指導工作,通過長時間的教學實踐,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經(jīng)驗。希望通過習作指導策略的分享,幫助其他小學語文教師提高習作教學水平,讓學生運筆自如,真正達到“我以我手寫我心”的教學目的。
一、小學語文習作指導的問題
語文習作是一個能夠充分檢驗學生語言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的學習活動。由于小學生還處在學習的奠基階段,其自身的語言駕馭能力尚且存在許多不成熟的地方,而在習作中更是問題重重。在當前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存在著指導形式單一、學生興趣不足、讀寫結(jié)合策略缺乏、習作內(nèi)容雷同等多方面問題。這里,我們著重以“指導形式單一”和“讀寫結(jié)合策略缺乏”展開探討。
(一)習作指導形式單一
小學階段的學生習作經(jīng)驗不足,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種種困擾。這時,教師的有效指導就在習作教學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的習作教學中一個較為顯著的問題就是,教師的指導形式和方法總是千篇一律。所謂的千篇一律,表現(xiàn)在許多教師仍未及時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一味沿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的習作指導方法,如找一些優(yōu)秀范文讓學生去讀甚至背誦,告訴學生一篇文章開頭必須怎么寫,結(jié)尾必須怎么寫。這種單一而僵化的指導形式無形中桎梏了學生的思維,這也是我們在看小學生作文時常常覺得千篇一律、言不由衷的原因所在。長期處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缺乏自我寫作動機,也就逐漸喪失了習作興趣。
(二)缺乏讀寫結(jié)合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越來越受到重視?;诤诵乃仞B(yǎng)目標指導下,讀寫結(jié)合的習作教學方式成為一種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水平,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表達、寫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對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目前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現(xiàn)狀來看,許多教師缺乏正確的讀寫結(jié)合的習作模式指導,而是錯誤地將讀、寫分割開來進行教學。近些年我時常能看到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一篇精彩的語文課文時能從修辭手法、行文結(jié)構(gòu)、文章立意等多個角度把一篇文章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卻不能從習作的主題出發(fā)來設計每節(jié)閱讀課的讀寫結(jié)合訓練。教師讀寫整體結(jié)合意識的缺乏,容易造成小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很難有意識地去積累一些寫作素材,無法拉近文本與自身之間的實際關聯(lián),最終無法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小學語文習作指導的有效策略
(一)走進自然,激發(fā)學生的真實感受
四年級學生的語言能力相較小學低段的學生有了明顯提升,前言不搭后語的情況很少出現(xiàn),但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一個班學生的文章讀起來大同小異,大多流于借鑒堆砌,缺乏對真實自然生活的觀察、思考及感受。習作過程不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用心感受的過程。因此,指導小學生習作,要引導其走出課堂、走出范文、走進自然、走進生活,從自然生活中去激發(fā)真實感受,才能豐富學生的感知,讓文章言之有物。
在當前使用的小學四年級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是圍繞觀察自然、觀察生活而展開鋪敘的,比如《觀潮》《爬山虎的腳》《陀螺》《白樺》《母雞》等,雖然觀察對象各不相同,但都是作者在深入自然生活實際觀察和思考后寫成的,教師可以借此啟發(fā)學生走進自然,去觀察自然中的某種事物或某種情景,并將自己的觀察落實成文。這樣的觀察課可以開設一個系列,例如“觀察自然”系列的第一節(jié)習作課,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一種植物的生長,并完成一篇小作文。這里只劃定“植物”的范疇,即給學生可以觀察的方向,卻沒有明確限制學生要具體觀察的對象,這就給予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空間,這時就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觀察的事物千奇百怪。像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位觀察黃豆種子的學生,從“綠色的小芽”到“豆莢上細細軟軟的一層毛”,還有“繞著木棍向上攀爬的藤”,透過這些小細節(jié)的描寫,不僅可以看到學生觀察細膩,還能看出學生對這粒黃豆種子的喜愛呵護之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批改過學生的作文后,一定要有總結(jié)點評環(huán)節(jié),而不是僅僅為學生的作文打上一個分數(shù),可以將學生寫得出彩的部分當著全班學生做一個評述,在充分鼓勵小作者寫作信心的前提下,也能讓其他學生學習借鑒到特別出色的寫作部分?!坝^察植物生長”習作課結(jié)束后,教師還可以依次讓學生“觀察并描寫一種動物”“觀察并描寫喜歡的天氣”等,這些深入自然生活的觀察,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可以讓他們在大自然的美好中陶冶情操,豐富感知,全面深化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真情實感,重習作情感表達能力
試想一篇文章中如果沒有一點真情實感的內(nèi)容,通篇只是堆砌辭藻,左攀右扯,那么即便語言技巧再華麗,也只是沒有內(nèi)涵和靈魂的花架子。語文習作新課標要求從小學起就要培養(yǎng)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教師鼓勵學生書寫真實生活、表達真實情感的另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讓學生寫日記。寫日記乍聽是個很老套的方法,但事實上,日記在表達真情實感方面的優(yōu)勢是沒有任何一種文學體裁能夠替代的。例如,筆者在習作教學中就一直堅持每周讓學生上交一篇日記的習慣,讓學生把生活中或精彩、或平凡、或歡樂、或失意的真實情境和感受及時地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活書寫成了一部精彩的“連續(xù)劇”。而教師要在其中堅持做好“引導者”,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續(xù)寫”下去。記得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道自己家養(yǎng)了一只小狗的事情,為了讓他把陪伴小狗成長的點滴堅持記錄下來,養(yǎng)成表達真實、抒發(fā)真情實感的好習慣,筆者經(jīng)常會追問他:“小狗現(xiàn)在怎么樣了?”在筆者的鼓勵和關注下,該學生越來越樂于在日記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在他的寫作中也流露出愈發(fā)自然可感的真情實感。世界上從不缺乏情感,只要教師及時幫助學生打通抒發(fā)情感的文字渠道,相信真情實感很快就會填滿學生的習作。
(三)教學延伸,拓展課堂習作新訓練
在小學語文習作練習中,習作常以命題的形式出現(xiàn),四年級教材中每個單元的習作部分,基本都是命題或半命題的形式,如《推薦一個好地方》《我和_過一天》《記一次游戲》等,這些都屬于典型的命題和半命題作文,為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和內(nèi)容。然而教師如果只是長期跟著作文題目要求走,不做任何拓展,長此以往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的作文思路和想象力的發(fā)揮。學生長期處于等待作文命題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容易養(yǎng)成“命題依賴”,即“給出命題才會作文”,如果沒有命題,就毫無創(chuàng)作想法和動力?;诖?,筆者認為在習作訓練中可以多給學生一些自由度,拓展延伸習作內(nèi)容,以更自由、更寬泛的新習作練習去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豐富學生的寫作體驗。例如指導學生描寫一個很親近的人時,不一定要把“我最親近的人”這個題目直接放在學生面前,因為這個命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把“這個人”固化了,交上來的作文大多是“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爺爺奶奶”之類,所以固化的命題也是造成小學生作文千篇一律的原因之一。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該以怎樣的一種表達讓學生展開創(chuàng)作呢?
首先,命題作文的初步延伸——換一種說法。可以不寫“我最親近的人”,給學生更大的發(fā)揮空間,比如以“生命中的參天大樹”為主題,讓學生自發(fā)決定去寫什么人。這時學生的自由度就大多了,既可以寫“我的爸爸、媽媽”,也可以寫“我的偶像”,還可以寫“我們中國的軍人”“偉大的消防員”……這樣一來,學生作文涵蓋的內(nèi)容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學生的思維也會由此得到鍛煉。
其次,命題作文的進一步延伸——通過材料的引入來作文。這是一種相對成熟的作文方式,常在中學習作中使用。筆者認為,只要材料選擇得當,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用起來效果也很好。材料既可以是簡單的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張生動的圖片或一段小視頻。通過這些信息的提示讓學生產(chǎn)生記述一個人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空間。
(四)以生為本,實現(xiàn)多元習作新形式
上文說到了要善于將命題習作延展、延伸出去,拓寬作文空間。將習作的自由度拓展到極致,就是命題作文的終極延伸——讓學生自己決定寫什么。如今是素質(zhì)教育的時代,而非應試教育的時代,這個時代越來越呼吁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教師一定要制造幾次這樣的機會,讓學生自主決定一次“我要寫什么”。
筆者曾經(jīng)用了整整一堂課的時間和學生展開一場關于“寫什么”的頭腦風暴,仍舊以寫一個人為主題,但是不給主題設限,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個人要有不同的出發(fā)點。比如甲同學說要寫“我的爸爸”,那么其他同學就不能再寫這個題目了。就此,全班學生展開了討論,通過一堂課的集思廣益,果然碰撞出不少新的火花。有人要寫“我的老師”,有人要寫“我的好朋友”,有人要寫“一個擦肩而過的路人”,有人要寫“一個長得很好看的人”,甚至有人突發(fā)奇想要寫“致我未來的媳婦”……整堂作文課下來,學生歡聲笑語,習作的熱情極大程度地被激發(fā)出來。在將這些想法轉(zhuǎn)化成文字的過程中,筆者果然看到了一些不同于往日的、很新奇的東西。正是這些奇思妙想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也為其后續(xù)寫作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貼合課標,實現(xiàn)習作能力高積累
習作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最終還是要圍繞小學語文新課標前行。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diào)了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要想提升綜合素養(yǎng),從根本上讓學生“下筆有物”“下筆有感”,就一定要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實現(xiàn)語言、習作能力的高積累。實現(xiàn)高積累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閱讀,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小學生的功課日益繁重,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廣泛閱讀,而新課改強調(diào)為中小學生減負,在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引導下,學生有了更多時間去進行閱讀的積累。為了盡可能鼓勵學生的積極性,筆者在習作指導中一般不會特別建議學生去看什么類型的書,但會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筆記本,在完成每周固定的閱讀任務后,將自己認為寫得比較好的十句話(或者十小段內(nèi)容)摘抄下來,在習作課上與大家分享,也方便自己隨時翻看。同時,教師可以定期讓學生根據(jù)近期的閱讀寫一篇讀后感式的小作文,加深學生對書籍思考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筆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為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動力,但當前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還存在著不少亟待改善的問題。在強化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法,以多元化習作課堂來培育小學生高積累、廣延伸、重觀察、真情感的習作綜合素養(yǎng),進而不斷提升小學生習作能力,真正貫徹落實“我手寫我心”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