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敏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855)
某4×40m 簡支變連續(xù)梁橋,共14 聯(lián),平面處于一條直線上,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120km,公路-Ⅰ級荷載。上部采用先簡支后連續(xù)預應力混凝土T 梁,C50混凝土,部分預應力A 類構件。橫斷面如圖1 所示。
圖1 T 梁橫斷面圖(單位:mm)
圖2 豎向位移觀測點位排布
2.1.1 主要目的
(1)通過靜載試驗,觀察、測試T 梁的工作狀態(tài)并記錄試驗數(shù)據,分析該梁體工作狀況是否符合設計有關要求;
(2)實測T 梁的消壓以及開裂彎矩,并與理論值進行比較;
(3)在試驗荷載作用下,對梁體裂縫產生及發(fā)展情況進行觀測,分析裂縫性質及發(fā)展規(guī)律;
(4)借助試驗結果,對試驗對象承載力及工作狀態(tài)進行綜合性評價。
2.1.2 主要內容
(1)資料收集、試驗分析
收集相關設計施工資料,對試驗梁進行理論計算和分析。包括:梁片的應力計算、加載重量等級的確定、測試數(shù)據處理和分析。
(2)現(xiàn)場測試和數(shù)據分析處理
步驟一:采用千斤頂反力梁裝置,在現(xiàn)場逐級加載,并及時記錄每級荷載應變數(shù)據,當跨中底部出現(xiàn)豎向裂縫時即停加載,記錄此時荷載值,并計算對應開裂彎矩;然后緩慢卸載,當裂縫消失時再次記錄試驗數(shù)據,計算跨中消壓彎矩。
步驟二:卸載后,重復步驟一兩遍。
步驟三:當卸載完成,繼續(xù)逐級加載,直至跨中底部出現(xiàn)10mm 寬裂縫時停止加載,記錄荷載數(shù)據,之后完成卸載。
通過上述方法,觀測試驗梁選定截面(見圖3)在各級荷載作用下的應力、變形及裂縫發(fā)展狀況,主要包括:
圖3 b-b、c-c、d-d 截面應變測點布置(單位:mm)
圖4 應變測點布置圖(a-a 斷面、e-e 斷面有橫隔板側)(單位:mm)
圖5 有橫隔板側應變測點及編號示意
①aa、ee 截面:最大剪應力、支座沉降;
②bb、cc、dd 截面:頂板、底板、腹板的混凝土應變及撓度變化;
③裂縫觀察測量:是否存在既有裂縫以及新裂縫發(fā)展情況。
2.2.1 測點布置
參照橋梁試驗相關規(guī)范,通過對設計文件和相關資料的分析,選取5 個試驗截面,并確定測點位置,測點布設如圖2~圖6 所示。
圖6 無橫隔板側應變測點及編號示意(單位:mm)
2.2.2 加載原則
(1)試驗加載按逐級加載方式進行,并準確測出開裂彎矩以及消壓彎矩,得出截面應力應變、撓度隨試驗荷載的變化關系。
(2)試驗應該選擇在溫度變化較小的時段進行,旨在消除溫差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2.2.3 試驗荷載的確定
計算試驗梁的理論消壓和開裂彎矩,并根據理論結果選取逐級加載重量。
(1)加載位置如圖7 所示。
圖7 加載位置圖
加載重量按公式(1)計算:
式(1)中:M 為理論彎矩;L 為計算跨徑;a 為兩個加載點之間的距離。
(2)理論計算
(a)考慮荷載橫向分布進行計算:
一是由專業(yè)軟件計算出邊梁荷載橫向分布系數(shù)m=0.58。
二是根據《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15),取l=38.65m,E=34.5×109Pa,Ic=0.87m4,A=1.16m2(梁跨中截面斷面積),mc=1.16×1×2.6×103=3.02×103kg/m,則:
由于1.5Hz ≤f1≤14Hz,可得沖擊系數(shù)μ=0.1767lnf1-0.0157=0.2。
三是取多車道折減系數(shù)ζ 為0.78,則傳遞到邊梁的均布荷載:
傳遞到邊梁的集中荷載:
以上集中荷載和均布荷載共同作用下跨中最大彎矩值:
外荷載作用下等效理論加載重量:
(b)根據截面計算
一是梁跨中截面底部應力為零時理論加載重量計算:
消壓彎矩計算:
通過力的平衡,可算出σmax=12.623MPa,M消壓=15479.3kN·m;
自重作用下產生的彎矩計算:
由自重產生的跨中彎矩為M自重=29×38.652/8=5415.1kN·m;
外力產生的彎矩 M外=M消壓-M自重=10064.2kN·m;
則理論加載重量P=785.7kN。
二是梁跨中截面底端開裂時理論加載重量計算:
抗裂彎矩Mcr'=γftkW0,
γ 為截面抵抗矩塑形影響系數(shù),γ=(0.7+120/1600)×1.5=1.16,
ftk取2.64MPa,W0=0.607596m3,
則抗裂彎矩為Mcr'=1864.7kN·m,對應的試驗加載重量為145.4kN,
故梁下緣開裂時總試驗加載重量P=785.7+145.4=931.1kN。
(c)有限元軟件建模計算
試驗梁采用Midas 軟件建模,模型分52 個單元,53 個節(jié)點,如圖8 所示。
圖8 Midas 模型
在試驗梁建模過程中,通過計算對比發(fā)現(xiàn),普通鋼筋對梁消壓和開裂彎矩影響可忽略,基于此可得:
跨中截面底端壓應力為零時,對應消壓彎矩為9450kN·m,支座截面產生的剪力為700kN。
跨中截面底端出現(xiàn)裂縫時,對應開裂彎矩為12825kN·m,支座截面產生的剪力為950kN。
(3)選取逐級加載重量
據以上計算,消壓彎矩加載重量為700kN,開裂彎矩加載重量為950kN,試驗過程共分7 個等級逐級加載,1~7 級加載重量P 分別為188kN、344kN、450kN、650kN、850kN、1050kN、1200kN。
2.3.1 應力測試
按前述試驗步驟進行荷載試驗,并對試驗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如表1、表2 和圖9、圖10 所示。
表2 1/4 截面應力實測數(shù)據
圖9 跨中截面應力實測數(shù)據折線
圖10 1/4 截面應力實測數(shù)據折線
根據試驗數(shù)據,繪制T 梁在各級加載重量下,主要控制截面的應力分布情況圖,得出結論:一是梁體在開裂之前,其主要控制截面上的應力分布基本隨截面高度呈線性變化,符合平截面假定;二是在最大加載重量下,T 梁截面承受的拉、壓應力最大,跨中截面產生的最大壓應力為-9.3MPa、最大拉應力為16.5MPa,1/4 截面產生的最大壓應力為-8.19MPa、最大拉應力為21.73MPa。
2.3.2 撓度測試
逐級緩慢加載,根據儀表測得梁底撓度,繪制該梁跨中截面在荷載不同等級作用下的荷載—撓度曲線圖,如表3、圖11 所示。
表3 跨中荷載撓度值
圖11 跨中荷載—撓度曲線
通過以上試驗,分析得出:一是在梁體開裂前,隨著各級荷載增加,跨中截面撓度隨荷載彎矩基本呈線性變化,與結構計算理論相符,說明該梁體在彈性范圍工作;二是當試驗彎矩達到4644kN·m(大于設計荷載彎矩3810kN·m)時,跨中最大撓度實測8.15mm,對應撓跨比1/4900,滿足相關規(guī)范對剛度1/600 的限值要求。
2.3.3 裂縫觀測
經觀測:在試驗荷載P 加載到約110t 時,梁體跨中附近底部開始產生豎向裂縫,且隨著試驗荷載的逐漸增加,既有裂縫不斷向上發(fā)展,同時從跨中附近向支座方向對稱出現(xiàn)新豎向裂縫;當P 達到120t 時,裂縫已經從梁體底部發(fā)展到腹板;第一次加載完畢后,在逐漸卸載過程中,當P=70t 時,裂縫閉合;第二次加載到P=70t 時,梁體跨中附近截面底端即出現(xiàn)裂縫。
第一,試驗梁的消壓彎矩為9450kN·m,此時試驗荷載P=700kN;
第二,試驗梁的開裂彎矩為14850kN·m,此時試驗荷載P=1100kN;
第三,在設計荷載下跨中撓度小于8.15mm,對應撓跨比小于1/4900,滿足設計指標要求(1/600);
第四,實測的消壓彎矩與理論值吻合度高見表4,該值相比設計承載力,有較大的安全儲備,說明梁具有足夠的安全性;
表4 理論計算和實測對比數(shù)據
第五,裂縫發(fā)生及開展的均勻性說明梁的普通鋼筋配置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