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筱涵
送別詩是詩人抒發(fā)離別之情的詩歌種類。人生在世不過須臾,有相逢也有離別,相逢時是樂,離別時是悲,如歐陽修所言“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與親人、朋友揮手作別,有不舍,有留戀,有慰藉,有鼓勵,百般情緒匯聚于心。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閱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李頎的《送魏萬之京》、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體會古人離別時的百種滋味。
離鄉(xiāng)情不舍
故鄉(xiāng)是人們魂牽夢縈的地方,是心底最柔軟之處。李白用《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抒發(fā)了離開故鄉(xiāng)、告別親人時的不舍之情。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是年輕的李白初次離開蜀地到達荊門所作。李白目光所及盡是“平野”,滔滔長江水奔騰而下,直入廣闊無垠的平原曠野。白日遠望,云層之中構筑出壯麗的海市蜃樓;入夜近觀,江水之上倒映出秀美的明鏡月光。楚地的一切都是如此壯美,大好河山盡收眼底,可是再壯麗的山水也不能和故鄉(xiāng)的山水相比!那故鄉(xiāng)的江水不遠萬里,載著這艘游船從蜀地直至楚地,故鄉(xiāng)的水尚且有情,詩人又怎能不懷念故鄉(xiāng)的水呢?“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懷揣著濃濃的眷戀,在詩歌結尾抒發(fā)了離開故鄉(xiāng)的不舍之情。
愿君多勤勉
有些離別是向著光明的未來去,悲戚不再是這種離別的主基調,對作別之人的鼓勵與勸勉才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深意所在。作為長輩,李頎在送別晚輩魏萬時,就留下了真切的勸勉之語。
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深秋蕭瑟,微霜初落,魏萬即將告別故友,踏上去長安的路。面對離別,人人都難忍傷切。“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無論是李頎還是魏萬,都滿懷不舍與悲戚。李頎不知魏萬去長安后是否會被繁華世界迷惑心志,于是對他發(fā)出情真意切的勸勉之語:此去長安,不要蹉跎歲月,白白浪費大好年華。
示友明心志
有些離別在傷感悲切之余,夾雜著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借以寬慰人心。王昌齡在江邊送別好友辛漸時,就用詩歌表明志向,以撫慰親友。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綿綿秋雨無聲無息地下了一夜,王昌齡與好友辛漸在清晨告別。送友北上洛陽,王昌齡預想到在洛陽的親友必會詢問他的近況,于是在詩中寫下“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古代多有以“冰心”“玉壺”自喻品性高潔磊落的詩賦,如南朝宋文學家鮑照的“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唐朝名相姚崇的“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冰壺誡》)。寫作此詩時,王昌齡仕途失意、遭遇誹謗。在與好友告別之際,王昌齡心中雖有凄切之情,卻用“冰心”“玉壺”表明心志:盡管身處困境,但我心如玉壺里的冰一般純潔,依舊光明磊落。王昌齡將自己的志向表明給辛漸,并托付辛漸傳達給洛陽親友,這無疑比平安竹報更能寬慰人心。
離別或許是與某地、某人緣分的終點,但也可能是新生活、新生命的起點。我們只有讀懂詩人、讀透詩歌,才會理解送別詩中離別百態(tài)不只有傷感。
群文鏈接
閱讀王之渙的《九日送別》、岑參的《送崔子還京》和劉長卿的《餞別王十一南游》,你一定會體會到古人離別的百種滋味。
(作者單位:沈陽市南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