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古驗今a,所以不惑。先揆后度b,所以應卒c。設變致權d,所以解結e。
——《素書》
【注釋】
a 推古驗今:考察古代情況以檢驗當今的事情。即人們常說的“以古為鑒”。推,推究,考察。驗,驗證,檢驗。
b 先揆(kuí)后度(duó):反復思考、謀劃。揆,揣測,思考。度,權衡,謀劃?!跋绒窈蠖取钡囊馑际乔昂笞笥业靥幪幱^照,反復謀劃。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本句作“揆揆后度”,《百子全書》本作“先揆后度”,應以《百子全書》本為是。
c 所以應卒(cù):以此來應對突然發(fā)生的事件。所以,用此。卒,通“猝”。猝然,突然。這里指突然事變。
d 設變致權:設想各種變化,采用權變手段。致,取得,采用。權,權變,就是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所進行的靈活變通。
e 所以解結:以此來解決各種復雜的矛盾。解結,打開繩結。比喻解決復雜問題。
【譯文】
考察古代的情況以檢驗當今的事情,以此來保證自己不會迷惑。前后左右地處處觀照,反復謀劃,以此來應對突然發(fā)生的事件。設想各種變化,采用權變手段,以此來解決各種復雜的矛盾。
【解讀】
古人有一條做事準則,叫“守經達權”。所謂的“經”,就是今天說的基本原則;所謂的“權”,就是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針對千變萬化的客觀環(huán)境所進行的靈活變通?;驹瓌t我們不能突破,在基本原則允許的范圍內,我們可以靈活變通一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浩如煙海,杰出的思想家多如星辰,然而最重要的思想家有四位,這四位是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只要我們能夠把握住這四位思想家的思想,基本上就能夠把握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就能夠把握住中華民族的心理。而這四位思想家都非常重視“權”。
《道德經》一書雖然沒有提到“權”的思想,但據(jù)《文子·
道德》記載,老子已經談論過“權”的問題:
老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權用也。唯圣人為能知權。言而必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直而證父,信而死女,孰能貴之?故圣人論事之曲直,與之曲伸,無常儀表,祝則名君,溺則捽父,勢使然也。夫權者,圣人所以獨見。夫先迕而后合者之謂權,先合而后迕者不知權。不知權者,善反丑矣?!?/p>
老子認為:下級服從上級,這是常法;而上級服從下級,這是特定情況下的一時權變。講究信用,這是高尚的行為,是受人們贊揚的,但兒子站出來證明父親有罪,尾生為了等候一個女子而寧愿淹死在橋下(《莊子·盜跖》等書記載:尾生與一位女子相約在一座橋下見面,女子還沒到,洪水先來了,尾生為了不失橋下見面的信諾,便抱著橋墩淹死在橋下),這樣的信用又怎么值得提倡呢?所以圣人是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變化,不會固執(zhí)一端。比如在祭祀神靈時可以直呼君主的姓名,當父親落入水中時可以揪住他的頭發(fā)把他拉上來。不僅老子重視“權變”,孔子同樣重視“權變”。《論語·子罕》記載: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孔子把一個人的學習、修養(yǎng)分為四個階段——學習真理,掌握真理,堅持真理,懂得權變:“有的人可以與他一起學習,未必就能夠與他一起掌握真理;有的人可以與他一起掌握真理,未必就能夠與他一起按照真理做事;有的人可以與他一起按照真理做事,未必就能夠與他一起做到靈活變通?!庇纱丝梢姡鬃影选皺唷笨醋鲗W習的最高境界,這與老子的“唯圣人為能知權”的思想是一致的。但孔子對“權”沒有作詳細的解釋,而孟子對此有一個生動的說明?!睹献印るx婁上》記載: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痹唬骸吧┠纾瑒t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p>
淳于髡問孟子:“男女之間不親手交接東西,這是儒家制定的禮節(jié)嗎?”孟子說:“是儒家制定的禮節(jié)。”淳于髡又問:“嫂子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弟弟能夠用手把她拉起來嗎?”孟子說:“嫂子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而弟弟不去把她拉起來,這樣的弟弟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交接東西,這是一般禮節(jié);嫂子掉在水里而弟弟把她拉起來,這是權變?!薄澳信谑懿挥H”是大的原則,能夠堅持這一原則就是“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男女又必須“親”,這就是“權”。這種權變行為在人們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大的原則是必須的,但社會生活是那樣的豐富多彩,幾條大的原則根本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生活,因此在不違背大原則的情況下,對所遇事件進行靈活處理,就顯得非常重要。
莊子也十分重視權變:“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保ā肚f子·秋水》)莊子認為,懂得大道的人一定會明白一般的事理,明白一般事理的人一定會懂得權變,懂得權變的人一定不會為了名利等身外之物而傷害自己的健康與生命。
四位圣賢都非常贊成權變這一處世原則,他們是如何把這一原則貫徹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去的,我們舉孔子的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關于子女如何對待父母的責打?!爸倚ⅰ笔侨寮沂种匾暤囊粋€大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后人進一步提出了“君要臣亡,臣不敢不亡;父要子死,子不敢不死”的行為規(guī)則。應該說,后人的這一提法走向了極端,不符合早期儒家思想。在“權”的思想指導下,早期儒家認為子女面對父母暴怒時,應堅持“大杖逃,小杖受”的權變原則。《說苑·建本》記載:孔子的弟子、以孝道著稱的曾參和父親曾皙一起在瓜田鋤草時,不小心把一棵瓜苗鋤掉了,脾氣暴躁的父親就用一根大杖把曾參擊昏在地。曾參蘇醒后馬上去慰問父親:“剛才大人用力教訓我,沒有累壞身體吧!”接著又在父親聽得到的地方彈琴唱歌,目的是想讓父親聽到自己的歌聲,知道自己雖然挨了打,依然是心平氣和,目的是要從精神上安撫父親??鬃勇牭竭@件事情后,很生曾參的氣,告訴弟子說:“你們把門看好,曾參到這里來,不許他進來!”曾參不知道自己錯在什么地方,就詢問孔子為何生氣,孔子說:
小棰則待,大棰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體而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殺天子之民罪奚如?
孔子教導曾參說:“看到父親拿起一根細細的荊條棍來抽打自己,那就應該接受;如果看到父親氣勢洶洶地掄起大杖朝自己打來,那就應該逃走,這是為了避開父親暴怒時的沖動行為。而你這次卻沒有逃避,待在那里等著挨打,如果你被父親打死了,就會使你父親落下不仁不義的惡名,在不孝的行為中,哪一樣比這種行為更為不孝呢?再說,你難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嗎?你父親打死了天子的子民,你難道不知道他該判什么刑嗎?”在堅持孝道的原則下,逃與不逃,那就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了??鬃拥倪@一思想實際就是說,在不應該死的時候,即使父要子死,子也不敢死??鬃拥倪@一權變原則無疑是正確的。這種極具彈性的行為自然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而“君要臣亡,臣不敢不亡;父要子死,子不敢不死”的膠滯原則,為社會留下了無數(shù)本不該發(fā)生的悲劇。
第二件是關于孔子背盟的事情?!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
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迸c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去衛(wèi)國,剛好路過蒲地(也作“濮”,在今河南長垣),而此時的蒲人正與衛(wèi)國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蒲地人認為如果孔子師生去了衛(wèi)國,將加強衛(wèi)國的勢力,于是就把孔子一行扣押起來。蒲地人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去衛(wèi)國,我們就放了你。”孔子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就答應了蒲人的要求,與蒲人簽訂了盟約,并請神靈做見證人。然而孔子一出蒲城的東門,就大搖大擺地直接去了衛(wèi)國。弟子子貢問:“我們可以違背剛剛簽訂的盟約嗎?”孔子回答說:“我是在要挾下簽訂的盟約,這樣的盟約神靈是不管不問的。”孔子認為自己發(fā)的誓言是一種“要盟(被迫立下的盟約)”,而“要盟”是不能作數(shù)的。這就是“權”。細想起來,這樣的“權”還是非??蓯鄣?。
孔子的這一原則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在脅迫下簽訂的合同,是無效合同。
(選自《素書》,中華書局出版)
素書
叢書名: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作者:張景 張松輝? 譯注
定價:28元
據(jù)史料記載,沒有威儀、武功的張良能夠成為“王者師”,正是憑黃石公所傳的《素書》屢施奇計,幫助劉邦定下漢朝的江山?!端貢窞檎Z錄體,僅1336字,辭短意深,字字珠璣。它以道、德、仁、義、禮為洞察人性、立身、治國的根本,直至今天,仍不乏啟迪作用。本書約請專家審慎校訂原文,以題解、原文、注釋、譯文、解讀的形式,進行全面闡釋,讓這一千古奇書的閱讀之旅輕松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