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加藤弘之的立憲政體思想

2023-06-15 05:28張煜薇
西部學刊 2023年7期
關鍵詞:功利主義

摘要:在明治國家的建構過程中,加藤弘之從西方的眾多政治原理中選擇出立憲政體制度作為新明治國家像的基礎,并以天賦人權說為媒介將這種政治制度宣揚和推廣出去。加藤的立憲政體思想糅合了傳統(tǒng)的儒教觀念和近代的政治原理。這一現(xiàn)象表明,以加藤為代表的日本學者通過受容西方的政治原理,積極尋找能夠克服傳統(tǒng)國家體制不足的解決方案。然而加藤國會觀的轉變則揭示出立憲政體思想的背后是一以貫之的功利主義原則,其立憲政體論并非用作保障人民權利的手段被提出,而是始終作為統(tǒng)治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

關鍵詞:加藤弘之;立憲政體;天賦人權;國會觀;功利主義

中圖分類號:D093/0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07-0146-05

受西風東漸的影響,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國家,并且隨著《明治憲法》(1889年)的頒布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政體國家。近代日本國家制度的確立基本方向繞不開對于立憲政體的探索。瀧井一博指出明治國家的形成過程就是以憲法為基軸的國家制度的形成過程[1]。有關日本立憲政體構想可以追溯到幕末時期,它是以西歐立憲制為藍本形成并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日本最早對于西歐立憲制度的理解參見加藤弘之①(以下簡稱加藤)的《鄰草》(1861年)和《立憲政體略》(1868年)以及福澤諭吉的《西洋事情》(1866—1870年)等。明治維新前后日本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政治課題,就是如何實現(xiàn)國民的統(tǒng)合,因此中村雄二郎指出日本的立憲政體一開始就是作為政治手段被導入日本社會中的[2]188。正如加藤在《鄰草》[3]309-314中所敘述的那樣,西歐的立憲政體是實現(xiàn)“人和”即治國根本的“良術”。本文將從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出發(fā),對加藤的立憲政體思想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清晰地認識近代日本政治意識的形成及其有關國家制度的探索過程。

一、近代西洋文化的移入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一邊面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一邊面臨著國際環(huán)境的劇變。在內(nèi)憂外患的背景下,完成國內(nèi)的統(tǒng)一和近代化變革成為當時重要的課題。與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不同,作為后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是自上而下實現(xiàn)其近代化目標的。后進國通常站在功利主義的立場上,借助先進國的歷史經(jīng)驗來解決現(xiàn)實中面臨的問題,近代西洋文化就是在這種啟蒙專制主義的背景下移入日本并完成其理論化的架構。需要注意的是,專制主義移入西洋文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為了文化本身,而是為了建立一個穩(wěn)固的支配體制。自上而下的支配權力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影響著近代日本文化的形成,使其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沼。這種自上而下推行的近代文明只是在上級階層集中下來,而未能深入到地方農(nóng)村中的廣大農(nóng)民階層[4]1。隨著文明開化的進行,近代文明在城市的集中顯現(xiàn)反而給地方農(nóng)村帶來了更沉重的壓迫,但日本借助西方文明的力量整備了近代國家體制,總之攝取西洋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國家的整體改造。

在江戶時代,西洋文化主要作為蘭學被引入日本。雖然稱作蘭學,但是并非單指來自荷蘭的學問,也包含那些經(jīng)由荷蘭傳來的學問。開港后隨著與各國交流的深入,西洋文化才逐漸分化為英吉利學、法蘭西學和德意志學,它們被統(tǒng)稱為“幕末洋學”。日本雖是文化輸入國,但到底攝取何種文化完全是根據(jù)自己的選擇而定。從幕末開港時期的貿(mào)易進出口額來看,英國和美國是當時日本最大的貿(mào)易伙伴,因此英美的自由主義文化對文明開化時期的日本具有非同尋常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作用一直持續(xù)到文明開化的鼎盛期即明治十年左右。此后德國國家主義文化接替了英美自由主義文化,成為引領近代日本文化風向的核心指導力量[4]3-5。在德國國家主義思想的移入方面,被稱為德國學先驅的加藤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真政大意》刊行的同年即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加藤經(jīng)由木戶孝允的推薦被任命為天皇侍讀。他以伯倫知理的《一般國法學》為教材,為天皇講授歐美的政體、歷史以及立憲君主的理想狀態(tài)[5]34-35。明治十四年(公元1881年),以加藤、品川彌二郎、桂太郎、平田東助為中心設立了獨逸協(xié)會,進一步推動了官僚德國學研究的發(fā)展。進入明治二十年(公元1887年)以后,日本的德國學傾向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憲法、軍制、行政機構等[4]6。德國學之所以能夠替代英美自由主義成為近代日本文化攝取的主要源頭,是因為它正好迎合了明治政府的國家主義傾向,以便于明治政府自上而下的近代國家論的展開。那么,在西洋文化涌入近代日本的背景下,加藤從來自西方的眾多政治原理中探尋到何種原理作為新明治國家像的基礎,是以何種思想為媒介將這種政治原理宣揚和推廣出去的?本文擬從這一視角出發(fā),梳理和分析加藤立憲政體思想形成的思想軌跡。

二、立憲政體論與天賦人權思想

關于加藤對伯倫知理國家學的繼承,結合山田央子和田中友香理的觀點可以將其歸納如下。第一,將君主視作“國家第一等高官”的立憲君主制論;第二,國家機關不允許為政者的肆意妄為;第三,國家的必要功能在于保障個人的自由權;第四,國家主義的志向;第五,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對國家進行解釋;第六,將國家視為一個有機體[5]36[6]。從權力形態(tài)的側面來看,明治國家與歐洲絕對主義國家曾走過的道路類似,都是從封建多元的支配體制走向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國家。但明治集權體制的建立采用的是王政復古的形式,所以其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不同于歐洲的獨具日本特性的國家像[7]。由于結合了古代日本的國家觀和近代西方的國家觀,傳統(tǒng)與近代的理念在這里得以碰撞。作為天皇制國家體制中最重要的精神結構,家族國家觀在明治中后期被確立下來。但在此之前尤其是明治初期的時候,其立憲政體思想作為近代國家像確立的重要一環(huán)被深入展開。加藤甚至還將明治維新視作是旨在建立“萬機一新公明正大的政體”[3]334的變革。由此筆者認為,對于加藤來說立憲政體制度的導入與明治國家的確立是兩個密不可分的課題。作為日本系統(tǒng)性介紹立憲主義的第一人,加藤在其《經(jīng)歷談》中記錄了藩書調(diào)所就任期間撰寫《鄰草》一書的動機:

通過讀最新的西洋政治學、道德學、哲學等著作,余頓悟到西洋各國的風俗、政治遠勝于東洋。尤其是通過建立立憲政體,在政治上廣開言路,積極采納人民的建議,這是東洋自古以來未曾有過的良制。本想通過著書比較東西方政治的優(yōu)劣,得出我國必須效仿西洋建立立憲政體的結論,但出于恐遭政府誹謗的原因,不曾敢直接言說我邦的政治情況,而是假借鄰國清朝來說明專制政體下政治的不公不正,并指出若不立即效仿西方改正政體的話,未來前途將一片茫然暗淡[3]465。

基于《鄰草》中的分析,加藤將清朝陷入內(nèi)外危機的原因歸納為其缺乏一個可以統(tǒng)合民心的仁義政體,即立憲政體。這里選擇清朝作為論述對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幕藩體制與清朝都采用儒教作為其體制正當化的原理。在傳統(tǒng)國家體制的觀念下,君主必然是以賢君圣主的面目出現(xiàn)的,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就不會再去費力尋找能夠促使昏君暗主實施仁義之政的辦法。但是加藤洞悉到了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可能性,開始從西洋近代國家像中積極尋找克服傳統(tǒng)國家體制不足的解決辦法。他最終尋到能夠恒久施以仁政之術的辦法就是建立立憲政體,并認為在立憲政體的作用下,即使是昏君暗主也能成為賢君圣主。加藤批判的并非是堯舜三代的仁政本身,而是在仁政統(tǒng)治下無法永續(xù)存在的政體[8]。他認為西方的政治原理為仁政能夠恒久下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明治維新前后,近代西洋文化的移入與其說是被動地流入日本,不如說是啟蒙知識分子建立在主觀意愿上的主動受容。以加藤為代表的洋學者們將儒學中格物窮理的思維方式運用到對西洋文明的解剖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并不是以對傳統(tǒng)的否定作為受容西方政治原理的前提,而是嘗試用西方政治原理來彌補傳統(tǒng)中的不足之處。

作為改良傳統(tǒng)國家體制的良術,立憲政體被加藤認為是最合乎天意、順應民情的政體。他認為立憲政體的實施則是近代國家發(fā)展的必然之勢,并非是由人力可以肆意阻擋的。立憲政體論可以說是幕末“列藩會議論”延長線上的產(chǎn)物[9]162。為了使當時的人們能更加清晰地認識立憲政體,加藤對世界各國的政體進行了如下分類。根據(jù)統(tǒng)治者身份和數(shù)量的不同,政體可以大致分為“民政”和“君政”。“民政”繼續(xù)往下細分,可以分為“萬民共治”和“貴顯專制”;“君政”可以分為“上下同治”“君主專治”和“君主擅治”[3]319。“萬民共治”和“上下同治”同屬于公明正大的立憲政體。在立憲政體的作用下,君主顯貴的專制權力受到極大的抑制,人民的權利在制度上得到相應的保障。然而鑒于當時處在民智未開的狀況,立憲政體在近代日本的推行相當困難。于是加藤提出了天賦人權說,想要以此使得立憲政體論不再是停留于紙上的泛泛空論,而是能夠扎根于社會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指導理論。與信奉“君臣尊卑之別”的儒教體制原理不同的是,加藤的天賦人權說宣揚“萬民平等”的觀念。從中可以看到作為下級武士出身的加藤所具有的幕末維新時期啟蒙思想家們的共同特征,一是對于封建制度下身份階級固化的批判與反抗,二是渴望立身出仕的強烈野心[3]332。

加藤在《立憲政體略》中將人民的權利分為“私權”和“公權”,“私權”指的是任意自在的權利,包括“生活的權利”“人身自主的權利”等;“公權”則指的是參與國事的權利,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3]342-343。提到加藤的“私權”,可以將其理解為自由權。其中“生活的權利”是最為核心的權利,也是其他諸項權利的基礎。屬于“公權”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主要涉及立法府官員的選舉。加藤認為天下人民都應享有選舉立法官員的權利,以及被選舉為立法官員的權利,不會因身份的高低貴賤等外在因素而受到制約[3]343。中村雄二郎指出加藤企圖用法律來保障萬民平等的權利,這正好說明加藤并未完全認可人生來就從上天獲得平等權利的觀念[2]189。對此筆者不能完全認同,至少從將萬民視為公私二權的所有者這點來看,近代自由主義個人觀在加藤身上得以體現(xiàn)出來,并且這種觀念在《真政大意》中得到了強化。例如,在《真政大意》中,比起作為“治安的基本”而存在的“治法”,加藤更加強調(diào)作為“施行治安之術”而存在的“治術”的必要性。要探尋到“治術”的核心要義,則需要對人的天性以及政府的起源具有清晰的認識。加藤認為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當屬“不羈自立之情”,它能夠招攬一身的幸福。與此同時,人們不僅擁有自身追求幸福的權利,還肩負尊重他人權利的義務。如若沒有能夠統(tǒng)合萬民的國家來保障權利和義務的并行不悖,那么人民將會喪失其幸福的根基[3]364-366?;蛟S由于處在王政復古和維新近代化的時代背景下,加藤是將“立憲政體”當作政治的工具,從技術層面而非思想層面對其加以對待的。因此,就如何穩(wěn)固安定的統(tǒng)治這點而言,加藤的立憲政體論與其說是從制度上探尋保障人民權利的方法,不如說是始終作為統(tǒng)治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

丸山真男在解讀福澤思想時提到“學問中的現(xiàn)實傾向”[10]13,筆者認為這一分析同樣適用于對加藤思想的理解。丸山真男曾對當時舊制度的精神進行宏觀的考察,在與近代精神形成鮮明對比的舊有社會體制下,人受社會束縛,社會受自然束縛,對先天環(huán)境的依存使人類喪失了自身的主體性意識[10]19-20。但是近代化的推進離不開獨立自主精神的覺醒,唯有這種精神的誕生才能將客觀的法則從既有的規(guī)范中抽離出來。同樣,加藤從強調(diào)與生俱來的“不羈自立之情”轉為重視努力獲得的“自由的精神”[3]404,想必也是經(jīng)歷了這樣的思想歷程后領悟出其中的道理。在《國體新論》(1875年)中,加藤將人民擁有的權利劃分為“私事上的自由權”和“公事上的自由權”,可見這是繼承了《立憲政體論》中“公私二權”的權利劃分方式。然而不同的是,加藤在這里直言人民所享有的天賦權利只包括“私事上的自由權”,而“公事上的自由權”并不包含在內(nèi)??梢姀摹秶w新論》開始,加藤的立憲政體論與其天賦人權說的關聯(lián)逐漸走向瓦解。至于說該關聯(lián)為何會瓦解,筆者認為這與《國體新論》出版前,加藤的國會觀發(fā)生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加藤弘之國會觀的轉變

經(jīng)歷了明治四年(1871年)的廢藩置縣后,政府的主要課題就是在中央集權官僚統(tǒng)治的基礎上整備絕對主義的各種機構,征兵令(1872年)和地租改正(1873年)等舉措都是圍繞這個課題產(chǎn)生的,因此維新后大多數(shù)農(nóng)民仍在忍受著披著近代化外衣的封建主義的殘酷壓榨。從1871年到1874年期間,空前的農(nóng)民起義在各地頻頻爆發(fā)[11]。由高知縣士族板垣退助、佐賀縣士族江藤新平、佐賀縣士族副島種臣、東京府士族后藤象二郎等人向左院提交的《民選議院設立建議書》(1874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的。這些因政府內(nèi)部斗爭下野的前參議們只是主張給予士族、豪農(nóng)和富商參政權,因此從這點來看這個建議始終局限在絕對主義的框架之內(nèi)。但從設立民選議院來保障人民的權利以及限制君主的權力這一面來看,它的確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至少讓更多的人們真正接觸和了解到設立民選議院的理論基礎,即天賦人權說。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年二月加藤在《日新真事志》上發(fā)表了題名為《設立民選議院的疑問》一文,此前極力推崇天賦人權思想、主張開設國會的他卻以“時機尚早”為由反對民選議院的開設[12]??删驮凇多彶荨窌r期,加藤還將開設國會譽為是“治國的大本”,認為日本應當引進西方的政治制度,從而使下情能夠順利上達[3]320。那么為何隨著加藤對西方立憲政體了解程度的加深,反而促使他一改以往的國會觀,站在了國會速開論的對立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回顧了自《鄰草》以來加藤的思想歷程。其實早在《鄰草》中,加藤雖然提到有“上下分權”和“萬民同權”兩大立憲政體,但是基于清朝的實際情況,他更建議清朝采用“上下分權”政體[3]319。僅從這一點來看,他的國會觀本身就與原本的西歐國會觀念有所不同。如同李曉東所指出的那樣,“上下分權”的政治終歸是君主主導下的政治,“上下分權”的政體能否發(fā)揮立憲政體的功效還要取決于君主的賢明與否[9]161。加藤所說的“國會”與其說是為了限制君權的過度擴張,不如說是為君主提供一個治理國家的手段。因此,筆者認為,加藤從一開始就是站在功利主義的立場試圖建立他理想中的近代日本國家像,在此過程中立憲政體論的提出和天賦人權說的導入都是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而服務的。所以當這種功利主義的立場與現(xiàn)實主義的問題相碰撞時,加藤的思想觀念也就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加藤總是在傳統(tǒng)觀念與近代主義之間來回徘徊。

其實,早在《真政大意》中加藤就提出了“時勢”論的觀點,可以說這正是加藤的功利主義立場在其思想上的反映。對于“時勢”的重視,在日本最早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的儒學者們。加藤關于“時勢”的思考也可以看作是其對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繼承。所謂“時勢”論的依據(jù)是,在不同的國家,文明開化的速度、人情乃至風俗各有不同。因此,加藤認為必須根據(jù)文明開化的程度來決定政治活動的開展,比如像那些開化未全的國家尚不滿足建立立憲政體的條件,就應當暫時實施專治體制,讓政府發(fā)揮其“保護”和“勸導”的作用。反之,如果強行推行立憲政體,不但不能帶來絲毫的益處,反而會有害于治安。于是,加藤對只知理論、不曉“時勢”的書生論進行了如下的批判:

不知“時”與“勢”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制定出一套完美的憲法就能保障立憲政體得以順利建立,這樣簡單地將立憲政體的建立與憲法的制定畫等號的書生論,不僅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帶來危害。對于此類書生論應當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待之處之。因此對于開化程度較低、愚民較多的國家,即使設立立憲政體、廣采公議輿論,收集到的輿論建議也不過是一些頑愚之論罷了,反而會對治安帶來害處。那么對于這樣的國家只能暫時采用專治政體以限制人民的權利[3]362。

通過此番論述,加藤暗示在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前,日本國內(nèi)應當暫時采用君主專治政體,待到時機成熟后再推行立憲政體。因為僅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文明的發(fā)達程度、人民的開化程度都遠未達到建立立憲政體的標準?;谏鲜龅姆治?,筆者認為加藤的功利主義立場早在《鄰草》時期就已初現(xiàn)端倪,并在《真政大意》中以“時勢”論的形式被理論化繼承下來。由于受其功利主義因素的主導,加藤的思想觀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并發(fā)生轉變,之前提出的進步觀念退化為保守主張也不足為奇。根據(jù)前面的推論可知,加藤的天賦人權思想本就是為了立憲政體能夠順利推行才被提出的。在民選議院論爭時期加藤一改先前的思想觀念,認為日本國內(nèi)民智未開,尚不具備立憲條件。因此,從《國體新論》開始,立憲政體論與天賦人權說之間的關聯(lián)逐漸走向瓦解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加藤從最初的“國會速開”論者轉變?yōu)椤皶r機尚早”論者,表面上看其國會觀的確有所變化,但剖開其思想內(nèi)在來看,其功利主義的立場始終充當著思想掌舵者的角色。

四、結語

為對抗西方列強和建立資產(chǎn)階級憲政國家,加藤以西歐立憲制為藍本形成獨自的立憲政體構想,給近代日本政治意識的形成以及國家制度的確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加藤看來,西歐的立憲政體乃是治國的根本。可見日本的立憲政體一開始就是作為政治手段被導入日本社會中。正因為德國學迎合了明治政府的國家主義傾向,所以才能夠取代英美自由主義成為近代日本文化攝取的主要源頭,加藤的思想變遷過程正好順應了明治政府奠定絕對主義政權的發(fā)展過程。天賦人權說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藤的近代自由主義個人觀,但由于受到功利主義立場的制約,加藤的立憲政體論始終作為統(tǒng)治論的重要組成而存在,而不是作為保障人民權利的制度手段被提出。儒學中格物窮理的思維方式被運用到對西洋文明的解剖之中,并通過西方政治原理的受容反向彌補傳統(tǒng)國家體制的不足,但最終目的卻是為了建立一個絕對主義的支配體制,可以說這與原本的近代自由主義的權利觀背道而馳。

注釋:

①加藤弘之(1836—1916年)日本政治家、政治學家、教育家、哲學家、啟蒙思想家,文學博士、法學博士,帝國學士院會員(院士),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歷任東京帝國大學校長、帝國學士院院長、貴族院議員、樞密院顧問官。明治維新后宣傳立憲政治。哲學上,自稱一元主義,認為宇宙是物質(zhì)與能力的混合體。政治學上,提倡社會有機體說,鼓吹國家主義,制造對外侵略理論。代表作有《立憲政體論》《真政大意》、《國體新論》《人權新說》《加藤弘之自敘傳》。

參考文獻:

[1]瀧井一博.文明史のなかの明治憲法[M].東京:講談社,2003:13.

[2]中村雄二郎.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制度と思想[M].東京:未來社,1967.

[3]西周,加藤弘之,植手通有.日本の名著34(西周·加藤弘之)[M].東京:中央公論社,1972.

[4]大久保利謙.明治の思想と文化[M].東京:吉川弘文館,2007.

[5]田中友香理.優(yōu)勝劣敗と明治國家:加藤弘之の社會進化論[M].東京:ぺりかん社,2019.

[6]山田央子.ブルンチュリと近代日本政治思想[J].東京都立大學法學會雑誌,1992(1).

[7]安世舟.明治初期におけるドイツ國家思想受容に関する一考察-ブルンチュリと加藤弘之を中心として-[J].年報政治學,1975(26).

[8]渡辺和靖.加藤弘之の初期思想―西洋的政治原理と儒教[J].日本思想史研究,1970(4).

[9]李暁東.近代中國の立憲構想:厳復·楊度·梁啓超と明治啓蒙思想[M].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05.

[10]丸山真男.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M].區(qū)建英,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11]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近代日本思想史[M].東京:青木書店,1956:60.

[12]大久保利謙.明治啓蒙思想集[M].東京:筑摩書房,1967:154-156.

作者簡介:張煜薇(1998—),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單位為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日語語言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為日本思想文化。

(責任編輯:朱希良)

猜你喜歡
功利主義
論波普爾的“消極功利主義”
中西方功利主義思想異同探析
康有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義解讀
法律解釋的功利主義傾向
功利主義視角下政工干部道德行為辨析
不能將功利主義標簽化
重識教育本質(zhì)
淺析西方現(xiàn)代功利主義
密爾功利主義與大學生“功利現(xiàn)象”
功利主義是一種“平等主義”的學說嗎?
新和县| 左权县| 济宁市| 昌乐县| 崇文区| 安西县| 高州市| 蛟河市| 阜新| 望江县| 卓尼县| 株洲市| 旬阳县| 兴安盟| 长沙市| 剑河县| 彝良县| 泸水县| 梁河县| 名山县| 苍溪县| 壤塘县| 兴宁市| 万安县| 梅河口市| 辉南县| 民勤县| 壤塘县| 运城市| 英德市| 彩票| 天等县| 新营市| 许昌市| 中宁县| 竹北市| 南平市| 邹城市| 东阿县| 西峡县|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