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容
民俗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地區(qū)中集居的民眾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具有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其不但蘊含著民族精神與道德觀念,還包含著審美與價值取向等,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和意義?;诖耍變簣@要加強民俗文化的應用,通過富有魅力的民俗文化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在體驗與感受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激發(fā)幼兒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培養(yǎng)幼兒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本文分析了在幼兒園課程中融入民俗文化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讓民俗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落地生根的策略。
一、在幼兒園課程中融入民俗文化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資源開發(fā)不足問題
在幼兒園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是基礎和重點,但當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挖掘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資源類型過于單一、民俗文化的開發(fā)流于表面、沒有充分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民俗文化的應用與幼兒的生活處于割裂狀態(tài),這使得民俗文化難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在實際教育中所能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同時,一些幼兒園對民俗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或者是民俗文化與課程活動的融合過于牽強,這阻礙了幼兒園課程質(zhì)量的提高。
(二)課程實施泛化與孤立問題
民俗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融入還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泛化,二是孤立。泛化的主要表現(xiàn)是生搬硬套,這不利于活動的開展,也會使民俗文化的融合達不到預期效果。以區(qū)域活動為例,在其中融入民俗文化可使活動更具特色,也能使幼兒在體驗風土人情與本地文化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發(fā)展,但當前民俗文化的滲透存在著跟風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區(qū)域活動材料的投放與設置也出現(xiàn)了問題,從原來的多元化朝著單一化發(fā)展,這不利于區(qū)域活動功能與作用的發(fā)揮,也會影響教學效果。
民俗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滲透存在一定的孤立現(xiàn)象,部分幼兒園會專門組織民俗文化活動,將其與其他區(qū)域活動、游戲活動、體育活動等割裂開來。民俗文化活動與幼兒園課程活動未能做好融合,缺乏關聯(lián)性,這不利于幼兒園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也使民俗文化與課程的融合難以取得良好成效。
二、在幼兒園課程中融入民俗文化的方法
(一)做好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fā)
幼兒園課程中民俗文化的滲透,最為基礎與關鍵的是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教師要強化文化意識,加強對民俗文化的關注,在開發(fā)和篩選民俗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幼兒的興趣愛好和生活實際,又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考量,全面統(tǒng)籌。這樣民俗文化才能走進幼兒的世界,幼兒才會喜歡上民俗文化,在參與、體驗、感受、動手、探究、想象中真正獲得進步和發(fā)展。民俗文化具有較強的地域色彩,教師需要通過多渠道搜集相關資源,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要求和幼兒園教育目標,整合與篩選民俗文化資源,讓民俗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發(fā)揮最大的效用。
民俗文化涉及面廣,包含的內(nèi)容有很多,如美食、工藝、節(jié)日、歌謠、戲劇、舞蹈、繪畫、祭祀活動、神話故事、游戲等。教師在搜集、篩選、整合民俗文化資源的過程中要做好匹配工作,根據(jù)幼兒的接受能力、實際需求等,挑選出合適的民俗文化內(nèi)容,建立民俗文化資源庫,做好分類,進而有針對性地將其滲透到園本課程中。
以美食文化為例,幼兒往往對美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以民俗美食為主題的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先讓家長帶領幼兒進行調(diào)查,了解本地的特色小吃和美食文化,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將會對本地美食有系統(tǒng)、全面的認知。過后,教師可以在班級內(nèi)開展交流活動,給幼兒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幼兒分享自己了解的本地美食,并說說其特點與蘊含的飲食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幼兒總結得不全面,或者表達得不清楚,教師要及時補充與糾正。
(二)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滲透民俗文化
在結合幼兒園課程與民俗文化的實踐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開展教學,以此激發(fā)幼兒了解民俗文化的興趣,促使幼兒真正走進民俗文化,在了解和感受中愛上民俗文化,并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啟發(fā)、教育、影響,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自主發(fā)展。情境式教學對于幼兒教育而言十分重要,能為幼兒提供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將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時,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教學方式,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幼兒在探究中了解民俗文化,形成文化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強化幼兒熱愛家鄉(xiāng)與祖國的情感。
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如制作課件或準備相關視頻,在課程活動中演示與播放,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調(diào)動幼兒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讓幼兒在親身參與、體驗中認識與了解民俗文化。比如,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草塘鎮(zhèn)舞龍?zhí){的風俗,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搜集相關資料,并結合資料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或者是直接播放舞龍?zhí){的視頻,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情境,幼兒能在身臨其境中了解和感受地方傳統(tǒng)風俗。相較于聽故事,幼兒觀看視頻的興致更高。教師可以給幼兒播放與舞龍?zhí){有關的動畫片,讓幼兒了解其中的神話傳說,在觀看過程中認知、感悟、理解故事內(nèi)容,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組織與引導幼兒參與各類民俗文化活動
要在幼兒園課程中滲透民俗文化,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幼兒在親身實踐中加深對民俗文化的認識,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并從中獲得發(fā)展。以民俗游戲為例,其包含了跳繩、打陀螺、跳格子、扔沙包、滾鐵環(huán)等,易于幼兒操作與學習,有助于增強幼兒的體質(zhì)。教師可以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民俗游戲,這不但能使幼兒獲得新鮮感,也能使幼兒在游戲中體會到民俗游戲的樂趣,鍛煉運動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自主動手制作游戲道具,如畫格子、動手制作沙包等,以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教師可以將民俗文化與美術活動相結合,定期組織民俗文化藝術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向幼兒介紹剪紙、扎染、皮影、戲劇、版畫、陶藝等文化藝術。在幼兒對上述民俗藝術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幼兒準備他們所需要的工具,引導幼兒動手制作,比如讓幼兒自由發(fā)揮想象力進行剪紙,或者是動手制作皮影進行表演。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將幼兒制作的剪紙作品貼到墻上進行展覽,給幼兒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讓幼兒近距離感受民俗文化的藝術魅力。
教師還可以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開展以端午節(jié)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活動,為幼兒播放相關視頻,幫助幼兒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明確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了解并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同時,教師可以準備相關材料,組織幼兒包粽子,觀看劃龍舟比賽,深化幼兒對端午節(jié)的認識與了解,激發(fā)幼兒的愛國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以元宵節(jié)為主題的猜燈謎活動,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制作彩燈,并將制作的彩燈懸掛在教室內(nèi),在班級內(nèi)營造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使幼兒在體驗和參與中了解民俗文化。教師也可以搜集有關民俗文化的活動信息,將其分享給家長,讓家長在周末帶領幼兒參與和體驗各個地方的民俗活動,如學習手工編織、觀看傳統(tǒng)歌舞表演、參觀與學習雕刻等。
(四)一日學習中滲透民俗文化
教師可以將民俗文化融入幼兒的一日學習中,以凸顯文化教育的價值。比如,教師可以選擇傳統(tǒng)民間音樂開展音樂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學唱或編舞,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不同音樂的風格和魅力,并在其中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又如,教師可以在主題活動中融入民俗文化,以“十二生肖”活動為例,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一些動物的圖片,在活動中要求幼兒從這些圖片中選出十二生肖的圖片,并按順序將其張貼在教室的墻壁上。然后,教師可以讓幼兒結合已有經(jīng)驗分享與十二生肖相關的故事。最后,教師可以讓幼兒動手制作十二生肖的卡通頭像,讓他們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模仿動物的動作,并探討十二生肖各自代表怎樣的形象等,使其在活動中充分了解我國獨特的生肖文化。
除此之外,教師需要對民俗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做好調(diào)研工作,并結合幼兒的學習水平進行預設與評價,然后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和方式,在恰當?shù)臅r機融入民俗文化,使幼兒在感知的基礎上,傳承、應用、創(chuàng)新民俗文化。教師可以每周組織民俗文化特色活動,打造文化走廊,結合幼兒園教育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建民俗文化藝術區(qū)域和民俗游戲區(qū)域。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開闊幼兒的文化視野,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文化學習與體驗中獲得全面發(fā)展。
結語
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和教育價值,在幼兒園課程中融入民俗文化,能夠使幼兒受到教育和熏陶,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當前幼兒園課程中民俗文化的滲透存在著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文化資源類型單一、課程實施泛化與孤立方面。在幼兒園教育中要想充分發(fā)揮民俗文化的作用與功能,教師一方面要做好民俗文化資源的發(fā)掘與匹配,另一方面要利用情境式教學、組織各類民俗文化實踐活動、在幼兒一日生活與學習中滲透民俗文化等方式使民俗文化與幼兒園課程完美結合,從而幫助幼兒認識民俗文化,使其在實踐中喜歡上民俗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激發(fā)幼兒熱愛祖國與家鄉(xiāng)的情感。
(作者單位:甕安縣猴場鎮(zhèn)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