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晗
在許多人看來,造紙術是中國人的發(fā)明,它與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并稱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其實,在人類文明早期,一些文化較發(fā)達的國家或地區(qū)也曾出現過類似于中國造紙術的技術,不過,我國的造紙術最為成熟,影響也最深遠。
紙,是人類文明在孕育之初因為記錄事件的需要而產生的“剛需”。用于書寫的紙,曾出現在古埃及、古巴比倫乃至后來的古印度,并傳播到了周邊地區(qū)。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受到中國的影響而掌握了造紙技術,如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qū)。
造紙術既見證了人類文明發(fā)展沿革的歷程,也反映了人類文明的互動與交融。在世界進入工業(yè)革命時代之后,一些造紙作坊引入了機械化生產設備,使之成為具有現代工業(yè)特征的造紙廠。經過歷史的沉淀,這些造紙廠成為人類歷史上具有文化價值的工業(yè)遺址。
在現存的造紙工業(yè)遺址當中,我國的浙江華豐造紙廠舊址、日本的伊野町紙博物館、波蘭的杜什尼基·茲德魯伊造紙博物館與中國臺灣省的臺北士林紙廠最具代表性。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qū)的華豐造紙廠創(chuàng)建于1922年,是浙江省第一家機械造紙廠、國內最早的卷煙紙生產廠之一。-
20世紀20年代初,不少有識之士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仍懷有強烈的“實業(yè)救國”激情。1922年1月11日,俞丹屏在杭州大有利電燈公司(后來的閘口電廠)舉行武林造紙廠創(chuàng)立會,自此武林造紙廠正式成立。武林造紙廠是華豐造紙廠的前身,廠址選在杭州和睦橋西塘河旁,主要生產黃板紙。
武林造紙廠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遇到了重大挫折。該廠的第一臺造紙機由多位民族資本家籌資從美國購入,然而這臺號稱“全新”的圓網造紙機運送到廠時,卻被發(fā)現竟是一臺二手設備。因急于投入使用,廠方多次與美方交涉,卻多次遭遇對方的耍賴、推諉。盡管如此,武林造紙廠仍成為浙江省第一家機制紙企業(yè),生產的黃、白、灰等各種紙張源源不斷供應杭州市場。1924年1月,武林造紙廠生產出浙江省第一張機制黃板紙。后來,該廠日產水平達到15噸。1927年,武林造紙廠生產的黃板紙更是走出國門,出口至東南亞地區(qū)。
1931年,金潤庠、竺梅先兩位民族資本家共同籌資29.05萬元,購買了武林造紙廠,將其改名為“華豐造紙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5月30日,又將其更名為“華豐造紙廠”。金、竺二人想改變我國造紙業(yè)的亂局,他們積極與各造紙廠協商,籌組“國產紙板聯合營業(yè)所”并組成“中國紙板同業(yè)聯合委員會”,從而協調各廠產品的產銷,消除了同業(yè)之間的矛盾,增強了民族造紙工業(yè)的競爭實力??上Ш镁安婚L,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占領杭州,華豐造紙廠被日寇強占,被打上國恥的印記。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金潤庠派人從日本商人手中收回了工廠。
1949年后,華豐造紙廠成為了一個有著光榮傳統(tǒng)的造紙企業(yè)??姑涝陂g,華豐造紙廠的工人和資方為支援抗美援朝戰(zhàn)爭,共捐獻了6架飛機。在改革開放之初,該廠又率先與新加坡企業(yè)合資,成為浙江省率先“走出去”的企業(yè)。2022年,正逢百年華誕的華豐造紙廠已成為中國造紙重點骨干企業(yè)和全國卷煙紙行業(yè)龍頭企業(yè),而華豐造紙廠舊址已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成為杭州重要的工業(yè)遺產文創(chuàng)園區(qū)。
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是一位公認的好父親,他為孩子們留下了800多封家書。在一封家書中,他寫道:“吾近日寫字之興復大發(fā),得好宣紙,日以自娛,洋紙則厭極矣,土佐紙仍愛?!绷簡⒊拇_偏愛“土佐紙”,在1913年給女兒梁思順的信中又提道:“歸時務帶土佐紙千數百張。”
宣紙、洋紙好理解,土佐紙又是什么紙呢?
如果你想了解土佐紙,一定要去日本高知縣吾川郡伊野町的伊野町紙博物館看一看。這是一處于1985年對外開放的造紙工業(yè)遺址,其宗旨就是宣傳土佐紙。
因為高知縣之前被稱作“土佐藩”(Tosa-han),因此該地生產的紙有土佐紙之名,又名土佐和紙。它與福井縣的越前和紙、岐阜縣的美濃和紙并稱“三大和紙”,是一種類似于宣紙的工藝紙。據相關史料記載,土佐紙的歷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有觀點認為,它是唐代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日本的結果。早在江戶時代,土佐紙已經成為制作高級工藝品的材料之一。制作團扇時,首先在土佐紙上染色,然后將其貼在纖細的竹骨兩面,貼紙時需十分精確方能保證團扇的美觀。用土佐紙制成的團扇是當時權貴階層極為喜愛的工藝品。土佐紙為公眾所熟知是在明治時代,當時土佐造紙廠的重要創(chuàng)辦人玄太吉井改進了造紙工具,為日本造紙工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伊野町紙博物館的展示圍繞土佐紙展開,結合造紙的原材料及工具實物,詳細介紹了土佐紙的歷史和文化。此外,博物館也經常舉辦造紙技術演示、造紙工業(yè)流程展示等活動,向大眾展示造紙工藝。
伊野町紙博物館詳細記錄了日本土佐紙的發(fā)展歷史,在日本的工業(yè)遺產博物館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高知縣也成為普及造紙知識、弘揚造紙文化的重鎮(zhèn)。
杜什尼基·茲德魯伊造紙博物館是波蘭乃至歐洲為數不多的造紙工業(yè)遺址之一,名列波蘭的國家歷史古跡名錄。
該館坐落于波蘭西南部下西里西亞省鄧斯尼卡河上,前身是一家16世紀建成的造紙廠。作為世界僅存的十幾處造紙工業(yè)遺址,它是歐洲同類造紙廠中持續(xù)運營最久的,具有世界性的典范意義。
目前,造紙廠主體建筑得以保留,該建筑由三座相互連接的建筑物組成,底部由砌磚組成,部分墻體建筑采用了荊條式結構,木質的屋檐有巴洛克風格的蝸殼式瓦屋頂飾,建筑的東側與柱梁式烘干房相鄰,其墻壁上覆蓋著風化板。其中兩座建筑都有高大的屋頂,表面覆蓋著木質瓦片,而位于屋頂的分層板條狀通風口是這一時期所有造紙廠建筑的一個顯著特征。18世紀中葉,造紙廠大院的北側增加了一個八角形的入口亭,通過一條橫跨河道的木質有頂走廊與造紙廠的建筑相連,入口亭和主建筑物內部裝飾著17—19世紀的壁畫。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造紙廠整體建筑被重新設計,修筑了一個裝飾性的外墻,這使該造紙廠的建筑與其他歐洲風格的建筑迥然有別。
當地造紙業(yè)的歷史比亞洲要晚得多,最早只能追溯到16世紀。原造紙廠在1601年的洪水中被毀,1605年重建造紙廠,恢復造紙。1968年,該造紙廠遺址被改造為博物館并對外開放,三年后開始展出手工造紙,很快成為每年吸引數萬名游客的景點。
1998年的洪水給該遺址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由于波蘭政府的財政支持,損壞得以修復。目前,杜什尼基·茲德魯伊造紙博物館常設造紙歷史的展覽。自2001年以來,該博物館一直是“紙的假期”這一社會科普活動的組織者,是歐洲造紙技術的重要科普基地。
臺北士林紙廠的前身為日本人在臺灣開設的臺灣造紙株式會社,始建于1918年,是全臺灣省最早的機械造紙廠。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造紙株式會社(臺北士林)、臺灣興業(yè)株式會社(宜蘭羅東)、臺灣紙漿株式會社(臺中大肚)、鹽水港紙漿工業(yè)株式會社(臺南新營)、東亞制紙工業(yè)株式會社(高港小港)等5家日據時期的紙廠,成立由國民政府直屬的“臺灣紙業(yè)公司”。-
1954年,臺灣紙業(yè)公司更名為“臺灣紙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并轉為民營公司。士林紙廠更名為“臺灣紙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士林廠”(臺紙士林廠)。1959年,臺紙士林廠于1月1日辦理分營,并成立“士林紙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世紀90年代,受制于地價的上漲,士林紙廠于1998年宣布關廠。廠方與社會名流聯合建議當地文化部門將廠址收歸為工業(yè)遺產加以保護利用,但未得到有關部門的任何應有響應。不久之后,廠內有著80年歷史的老煙囪也被強制拆毀。
2002年,美國建筑設計師伍德班又向當地有關部門建議,將剩余工業(yè)建筑改造為工業(yè)遺產地,但由于當時臺灣島內政局混亂,主政者根本無暇理會這類文化遺產工作,于是此事又再度被擱置。長期以來,臺北士林紙廠的主體建筑仍處于半荒廢的局面,該廠一位老職工曾說:“隨著時間洪流沖刷,士林紙廠逐漸沒落,成為廢墟。”直至2021年10月,該廠主體建筑才被列入臺北市歷史建筑名錄,但相關附屬建筑仍然難以逃脫被拆除的噩運。
臺北士林紙廠曾在本世紀初復產,但其銷量與影響力遠不及當年。其主體建筑的命運今后會如何發(fā)展,也很難說。因此,不得不說臺北士林紙廠是一處命途多舛的造紙工業(yè)遺址。
與其他工業(yè)遺產相比,造紙工業(yè)遺址作為一個獨特的工業(yè)遺產門類,確實規(guī)模不大,但在世界工業(yè)遺產體系中卻能獨樹一幟。它們不但占地面積小、造成污染少,而且為傳播文化、傳承文明而生,最終又成為文化遺產。造紙工業(yè)遺址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工業(yè)遺產,稱其為工業(yè)遺產中的“翩翩君子”,洵非過譽。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