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媒介的普及,謠言的生產愈發(fā)便利,傳播越來越快,給民眾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治理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目前,我國謠言防控體系比較完善,可以較快地遏制謠言散播,但網絡作為“去中心化”的公共話語場域,無論網絡治理體系多么高效,通常都只能對謠言的傳播進行終端管控,難以從根本上遏制謠言的產生。因此,在宏觀監(jiān)管之外,民眾亟待提升自我辨別能力,以從根本上遏制謠言的傳播。文章基于修辭學理論,研究謠言的基本生產機制,發(fā)現謠言通常在已有真實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篡改或再生產,本質上是一種“誤導修辭術”。從修辭學視角來看,厘清網絡謠言的修辭手段,有助于揭示網絡謠言的傳播機理,辨明網絡謠言的虛假本質。網絡謠言有三種常用的修辭手段:第一種是迎合受眾心理的“語境修辭”,即借助于特定的傳播語境,將謠言按照目標傳播群體的話語模式和集體心理進行包裝,相應識別方法是語境轉化;第二種是強化謠言說服力的“外延修辭”,即利用網絡媒介的超文本特性,拓展謠言的呈現形式,綜合利用多元文本和融媒體建構內容矩陣,增強謠言的說服效果,相應識別方法是現象還原;第三種是擴大傳播范圍的“互文修辭”,即直接或間接地制作某一顯性傳播謠言的互文本謠言,以進行關聯性的謠言散播,相應識別方法是主動存疑。
關鍵詞:網絡謠言;修辭手段;語境修辭;外延修辭;互文修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7-007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中央高?;究蒲许椖俊翱死紶査囆g社會學思想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722023BQ059
網絡時代,信息傳播更加便利,每當有重大事件發(fā)生時,相應的網絡謠言層出不窮,“容易迅速傳播并對社會的穩(wěn)定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1]。
從當前的謠言防控體系來看,中央網信辦的“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騰訊的“較真查證平臺”、人民網的《求真》欄目等辟謠平臺已經能夠及時對一些影響較大的謠言進行辟謠,同時網絡輿情部門也在全力運轉,可以較快地遏制謠言散播,這些舉措體現出我國在信息傳播層面對謠言所進行的高效監(jiān)管。
但是,網絡是一個以“參與式文化”[2]為表征的公共話語場域,無論網絡治理體系多么高效,通常都只能對謠言的傳播進行終端管控,而難以從根本上遏制謠言的產生,這就不可避免地會使一些低傳播度的謠言在小范圍內造成恐慌,甚至這些謠言也存在繼續(xù)發(fā)酵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可能。因此,雖然對謠言的宏觀管控是必須且最為重要的舉措,但民眾辨別能力的提升也是遏制謠言傳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從本質上來看,謠言是被“包裝”過的“誤導信息”[3],它并非憑空出現,而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篡改或再生產,從而完成“合理虛構”,達成似是而非的傳播效果。因此,謠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視作一種“誤導修辭術”,其誤導效果與修辭技巧有著根本性的聯系。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修辭是一種說服的技巧,修辭的功能“在于發(fā)現存在于每一事例中的說服方式”[4]。修辭本無是非之分,但惡意的修辭就會生產出具有負面影響的誤導信息。網絡謠言就是一種善于利用網絡媒介的傳播特性,進行深層偽裝的強誤導性信息。因此,厘清網絡謠言的慣用修辭方式,有助于揭示網絡謠言的生成機制和傳播機理,辨明網絡謠言的虛假本質,進而提升民眾的自我鑒別能力。
網絡謠言的第一種慣用修辭手段是“語境修辭”,也就是借助特定的傳播語境,將謠言按照目標傳播群體的話語模式和集體心理進行“包裝”。語境是“一種確定意義的限度、范圍和條件”[5],它在閾限范圍內實現信息傳播的最大化,是網絡傳播高度依賴的傳播條件。
網絡雖然是“特殊的去中心化媒介”[6],但是這一媒介的實際使用必須依托網站、論壇等網絡實體,因此網絡信息的傳播總是基于一定的“關系網絡”[7]。對于網絡謠言來說,語境就是由真實信息所建構的生產資料庫和傳播網絡。因此,網絡謠言為了實現高效傳播,總是會預先按照擬傳播的受眾語境對信息進行編碼,以迎合傳播語境,錨定目標受眾,增強自身的欺騙性,達成誤導效果。
例如,在“江西學生胡某宇失蹤事件”發(fā)生后,網絡上謠言頻出并不斷發(fā)酵。有人為胡某宇失蹤偽造了各種離奇恐怖的原因;有人偽裝成專業(yè)媒體,針對事件的調查進展進行虛假通報;有人偽裝成事件當事人,以“胡某宇本人”“胡某宇親屬”“學校老師”等發(fā)布不實信息,妄圖利用網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博得關注乃至牟取私利。從謠言的生產機制來看,上述謠言之所以能夠快速散播,就是利用了語境進行修辭,進而影響了民眾對事情的正常判斷。
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出自網絡個體用戶和自媒體而非官方媒體的事件通報信息并不具有擴大傳播的可能,因為其來源本就不具有可信性。但“胡某宇失蹤事件”的特殊性在于,胡某宇失蹤后,由于搜救條件的限制,胡某宇的行蹤遲遲沒有被發(fā)現,民眾對案情信息的關注度不斷提升,這就給謠言提供了滋長和擴散的空間,讓不法者開始無底線地捏造謠言,將一次學生失蹤事件往充滿陰謀論的懸疑案件上引導。
可以說,這些謠言就是因為迎合了民眾的好奇心,利用了事件持續(xù)發(fā)酵所營造的不安氛圍,才能快速擴散。這也可以看出,謠言經過語境修辭之后非常容易切中特定群體的心理傾向,使謠言在群體范圍內迅速散播。
要想識破具有語境修辭特性的謠言,需要轉換其接受語境,然后再進行判斷,從而辨明真相。例如,當民眾看到學校建造實驗室,將胡某宇殺害去進行人體研究等謠言時,可以暫時跳出失蹤事件的語境,從日常邏輯和社會語境中去思考一所普通中學是否有動機和能力進行人體研究。顯然,學校謀害學生這種信息從邏輯上就是不成立的,尤其是普通中學也不可能有能力從事人體研究,并通過這種犯罪行為牟取利益。
因此,對于具有語境修辭特性的謠言來說,原初語境至關重要,只要民眾能夠“理性批判”[8],學會跳出謠言傳播的語境,冷靜全面地看待問題,就能夠識別其內在信息的真?zhèn)巍?/p>
網絡謠言的第二種慣用修辭手段是“外延修辭”,也就是利用網絡媒介的“超文本特性”[9],拓展謠言的呈現形式,綜合利用多元文本和融媒體建構內容矩陣,以強化謠言的表現力,提升謠言的說服效果。
前網絡時代,謠言主要以口口相傳的線性形式散播,因此謠言的說服力主要依靠中間傳播者的個人修辭。但是在網絡時代,信息傳播是“非線性”“碎片化”[10]的,任何傳播者都有可能面對無數個受眾,因此信息的原初形態(tài)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的傳播程度。當然,最重要的是網絡的融合傳播特性為信息修辭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謠言常常會借助網絡媒介豐富自身的外延表現。
就如大眾所看到的,大多數網絡謠言都不是以單一文本的形態(tài)出現,而是往往會在元謠言的基礎上附加各種“伴隨文本”[11],通過外延修辭建構出更具有說服力的“超文本謠言”。
例如,2020年2月中下旬,一則“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拍戲身亡”的消息在Youtube、Twitter等西方媒體上大肆散播,進而又在微博上刷屏。該消息宣稱湯姆·克魯斯在拍攝《碟中諜7》的過程中因汽艇爆炸而意外身亡,引得無數粉絲紛紛對克魯斯的離世展開悼念。但是很快該消息就被證實是謠言,湯姆·克魯斯并未遭遇意外。
回到謠言本身,這則謠言之所以能說服人們相信這一荒唐的消息,是因為它使用了外延修辭的方式,將簡單的文字信息“包裝”得極度專業(yè)化,讓人難辨真假。該消息由YouTube博主“Trending Today”制作,以視頻新聞的方式呈現出來,使用了BBC新聞報道的片頭,還附上了制作精美的圖片式黑白新聞訃告。這則謠言的制作形式旨在引導民眾相信其內容是BBC的報道,從而誤導民眾相信了克魯斯去世的消息。如果該謠言只是一段普通文字,那么必然不會被信服。顯然,外延修辭謠言的特性就是說服力極強。
對具有外延修辭特性的謠言進行識別,需要特定的方法,那就是利用現象學的哲學思維方式對謠言進行“現象還原”?,F象學是始于胡塞爾的認識事物本質的哲學,其口號就是“回到事物本身”[12]。在現象學的還原方法中,首要的就是“中止判斷”,即通過“懸置”“加括號”或“排除”的方法,排除有關認識對象本質之外的經驗、形式、自然規(guī)律等范疇,以純粹關注認識如何作為一種思維在意識中被建構。
按照胡塞爾的說法,“只有某些在單純的判斷形式中事先被給定的陳述部分才會在直觀中與某物相符合,而其他的陳述部分卻在直觀中不可能有任何東西與之相符合”[13]。因此,無論多么花哨的謠言,只要將它的外延部分也就是形式元素懸置,只關注其內涵,然后再進行判斷,就能夠避免被謠言所誤導。
以上面列舉的“湯姆·克魯斯拍戲身亡”的謠言為例,拋開它的視頻形式,其內容就是傳達了一個簡單的信息,那就是“克魯斯拍戲意外身亡”。這樣一則信息如果單獨出現,顯然漏洞百出,缺乏說服力,因為它既缺乏《碟中諜7》片方和各大主流媒體的官方聲明,又沒有現場照片或者視頻提供證據支撐,那么自然只能被歸結為網絡博主為了博取眼球而制作的假消息。
網絡謠言的第三種慣用修辭手段是互文修辭,即直接或間接地制作某一顯性傳播謠言的互文本謠言,以進行關聯性的謠言散播?;ノ男揶o謠言的興起得益于網絡媒介的話語賦權,由于網絡具有生產和傳播信息的便利性,無數的網絡個體成為自媒體,開始以信息生產主體的身份制作并傳播信息。
對于自媒體來說,高點擊率是吸附用戶以獲得實際利益的必然要求,因此一些居心不良者便會以“蹭熱度”[14]的方式去制作某些正在流行的謠言的互文性謠言,以獲取關注?!盎ノ男浴备拍畹奶岢稣呖死锼沟偻拚J為,“互文性”就是指“某一文本與此前文本乃至此后文本之間的關系”[15],它使得文本的意義通過關聯文本不斷散播。因此,隨著互文修辭性網絡謠言的不斷增多,網絡謠言就會廣為散播,其破壞性也會越來越強。
例如,2019年,一部“男孩學狗叫,原因是狂犬病發(fā)作”的視頻謠言廣為散播,引起了民眾對狂犬病的恐慌。于是一些居心叵測者就利用民眾的敏感心理,又制作了“女子狂犬病發(fā),在醫(yī)院爬行怪叫”“江蘇一男子狂犬病發(fā)被安樂處死”“狗天生體內就有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發(fā)作的人會發(fā)狂咬人”等一系列謠言。這些謠言的接連出現增加了民眾對狂犬病的恐慌,導致許多人對狂犬病的錯誤判斷和對狗的無端仇恨,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狂犬疫苗接種和對流浪狗的毒害。從上述案例不難看出,互文修辭類謠言總是三人成虎,大肆散播,是所有謠言中破壞性最強的一種。
對具有互文修辭特性的謠言進行識別的方法是主動存疑。也就是說當看到許多內容指向類似的消息接連出現時,而且這些消息的目的都是引起恐慌、憤怒等負面情緒,那么對這一類消息就要保持懷疑,不要人云亦云,要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自我查證。
例如,對上述狂犬病謠言的破解其實非常簡單,目前國家衛(wèi)健委、世界衛(wèi)生組織、科學雜志等權威機構都發(fā)布了有關狂犬病的詳細鑒別與預防方法,只要有心人秉持懷疑態(tài)度進行查證,謠言就會不攻自破。
通過對近年來流傳較廣的一些網絡謠言的分析可見,網絡謠言主要借助了網絡媒介的去中心化、非線性、碎片化和超文本特性進行生產和傳播,通常欺騙性更強、傳播較為迅速、傳播范圍較廣、識別難度較高。網絡謠言主要有三種修辭手段:第一種是迎合受眾心理的“語境修辭”,即依托特定的關系網絡,按照目標傳播群體的話語模式和集體心理進行修辭,相應識別方法是轉化理解語境;第二種是強化謠言說服力的“外延修辭”,即依托網絡媒介的融媒介特性,通過復合形態(tài)的超文本進行修辭,相應識別方法是剝離謠言外延,還原核心信息;第三種是擴大傳播范圍的“互文修辭”,即依托既有謠言,通過信息關聯性進行修辭,相應識別方法是主動存疑,避免盲目從眾。
參考文獻:
[1] 胡琦,楊坤,楊揚.全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產生的心理機制與治理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2(11):135-141.
[2] 亨利·詹金斯,楊玲.大眾文化:粉絲、盜獵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眾文化審美[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65-69.
[3] 劉海龍,于瀛.概念的政治與概念的連接:謠言、傳言、誤導信息、虛假信息與假新聞的概念的重構[J].新聞界,2021(12):23-40.
[4] 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337.
[5] 江怡.語境與意義[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2):8-14.
[6] 何源堃.文化詢喚、跨文本消費與互動傳播:網絡綜藝節(jié)目再生產機制研究[J].當代電視,2022(4):108-112.
[7] 何源堃.媒介融合背景下微信與微博的傳播機理比較[J].青年記者,2018(24):84-85.
[8] 劉揚.網絡謠言的符號學特征及控制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8):181-184.
[9] 何源堃.從“超鏈接電影”到“超文本電影”:Web2.0背景下的電影媒介化現象考察[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1(1):28-36.
[10] 李艷.網絡自制劇的碎片化特征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13):134.
[11] 張慧倫.伴隨文本:透視網絡文學發(fā)展的重要路徑[J].百家評論,2019(4):78-82.
[12] 劉萬瑚.“回到事物本身”與“面向事物本身”: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方法之爭[J].哲學動態(tài),2019(11):84-91.
[13] 胡塞爾.邏輯研究Ⅱ/2[M].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A614/B2142.
[14] 唐麗君,張武橋.網絡輿論的疏導與管理[J].人民論壇,2020(22):116-117.
[15]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黃蓓.互文性理論對結構主義的繼承與突破[J].當代修辭學,2013(5):1-11.
作者簡介 陳靜遠,講師,研究方向:影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