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琪 申瑤瑤 李昱嫻
摘 要推行正面教育是育人方式的重大變革。通過組織創(chuàng)新,推動育人方式變革;彼此賦能,助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構建課程,培養(yǎng)積極人格品質(zhì);協(xié)同行動,推進家校合力育人,實現(xiàn)學校德育改進,開創(chuàng)辦學新局面。
關 鍵 詞 正面教育;學校德育改進;賦能;協(xié)同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3)06-0008-03
2016年天河區(qū)教育局開始推行正面教育,2020年成立區(qū)正面教育校際聯(lián)盟,天府路小學作為第一期牽頭校,在“從需求出發(fā),在堅持中發(fā)展”這一核心價值理念指導下,提出“因為需要、有用、幸?!詧远ā钡恼娼逃鲝垼ㄟ^“和美+”正面教育行動,推動育人方式的變革。學校在機制創(chuàng)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生健康成長、家校協(xié)同合作等方面開創(chuàng)了“人境生和、德行立美”的辦學新局面。
《中小學德育工作制指南》指出:“加強組織領導,是推動德育工作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實效化的關鍵,是貫徹落實好《指南》的基本保證。”[1]為此,學校成立以校長、分管德育副校長負責,學生指導中心專業(yè)助力德育處工作的德育團隊,下設兩校區(qū)正面教育雙料講師擔任主持人的德育工作室,以及四位專職心理教師擔任主持人的心理健康咨詢室,班主任、副班主任和新教師自組織式積極參與各項德育工作(見圖1)。德育處和學生指導中心互為依托、德育工作室與心理健康咨詢室優(yōu)勢互補,這樣的組織機構開創(chuàng)了德育工作融合推進的新局面。
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體,學校以正面教育理念開展“和美+”正面教育行動, 讓老師們在“分享、教研、互助”中彼此賦能,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
(一)線上讀書樂分享
學校借助聯(lián)盟每周日的線上讀書會參與閱讀分享活動,迄今為止已開展64期,線上觀摩教師近18600人次,學校教師先后21人次參與分享、展示和回應。老師們每周日晚8點相約云端,圍繞《兒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父母挑戰(zhàn)》《教師挑戰(zhàn)》《幸福的科學》等體現(xiàn)正面教育理念的著作進行分享交流,分享人結合正面教育的理論和教育案例進行分析。除了分享與回應兩種形式,還積極介紹學校正面教育的特色亮點。觀摩教師互動交流的新穎方式,營造了良好閱讀氛圍,拓寬了教師們的視野,極大地鼓勵了教師相互借鑒學習、積極行動。
(二)育人錦囊聚智慧
學校利用班主任教研和學校校本培訓時間,請正面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的班主任分享“我的正面教育育人錦囊”,從班級問題剖析出發(fā),分析問題成因、學生需求、工具運用和育人成效,觀摩老師及時反觀自己的教育教學,在吸納他人解決問題方式方法的基礎上改進自己的育人方式與策略。例如:“怎樣樹立良好班風”“怎樣讓學生更親近我”“我怎么表達學生更易于接受”等專題,就特別受到老師們的推崇借鑒。學校還利用班主任教研和學術節(jié)推出“和美講壇——班主任系列”,在弘揚正向師德師風的同時,給予班主任一個介紹正面教育的發(fā)聲場。三年下來超過30位班主任登上和美講壇,介紹正面教育帶班理念、方法及成效,體現(xiàn)了積極向上的和美教師風采。其中吳必嫻老師的正面教育帶班方略從“和美講壇”脫穎而出,參加廣州市班主任技能大賽獲“帶班方略”單項一等獎、綜合二等獎。尹丹媛、丘潔瑩、葉穎恩、梁媛四位班主任在和美講壇講述自己平凡崗位上運用正面教育春風化雨的感人故事,贏得了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基地校(華南師范大學)專家的高度贊譽。
(三)多維研討助成長
1.工作坊研討。一是模擬帶導。學校堅持每學期開展新教師工作坊活動,讓新教師們體驗和學習使用工具。以“一個帶多個”“幾個帶一群”的方式,結合現(xiàn)實班級中存在的問題,運用正面教育理念與方法,讓新教師真正學會并理解運用正面教育方法。二是“自組織”學習。自組織,顧名思義就是自發(fā)組織、自愿參與。工作室每次在群里發(fā)布學習活動主題,老師們都會一呼百應地帶著自己的困惑來到工作室進行一對一學習,講師們則車輪式解惑答疑。在這樣的學習中,正愁不知如何創(chuàng)造性召開家長會的鄭老師如獲良方,頓解燃眉之急;年輕班主任陳老師則從“自組織”學習中收獲了如何與高學歷家長溝通的技巧。老師們的反饋,讓講師們內(nèi)心充滿了幸福感。就這樣,工作坊從僅有6位講師、4位教師的小團隊,慢慢擴展為有著17位講師、100多人抱團的大隊伍。
2.班會課研討。學校通過正面、心理兩大工作室集備教研,不斷探索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班會課程,在研討中基于班級的真實問題,通過討論,提出和落實解決方案。由于給學生的指引清晰,專注于解決交往過程中的挑戰(zhàn),學生學習到了正確的交往方式,建立起連接、共情、信任的共同體。
一是解決即時問題的小班會研討。教師一旦發(fā)現(xiàn)德育管理中的問題,即馬上組織集備,圍繞問題開展10分鐘小班會,讓同學們通過頭腦風暴解決問題,如“我的大課間鍛煉我做主”“我是班級小主人之服務崗位跟進執(zhí)行”“周一升旗儀式著裝禮儀”“男孩女孩相處有方”“我們的班級課堂約定”“如何保護校園墻壁”等。小班會的優(yōu)勢在于隨時可以開展,需時短卻能及時解決問題,并能持續(xù)關注這一問題的反饋與跟進。
二是按年段序列化的大班會研討。大班會更關注學生社會情感變化的系統(tǒng)性研究探索。不同年齡段學生遇到的問題與需求不盡相同,解決辦法與正面教育工具使用也有差異。例如:幼小銜接課“點亮我的友誼星”,由于一年級的孩子正處于從幼兒園到小學的成長變化過渡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有了較大提高,規(guī)則意識明顯增強;孩子也處在新的交友適應期,有的孩子能主動交友,有的孩子交友能力弱,有的孩子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容易發(fā)生沖突。在班級中,會有孩子在午餐拿飯盒、借書、值日、借彩筆等交往過程中發(fā)生沖突,容易產(chǎn)生不良后果。部分孩子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但缺乏正確的解決辦法。為此學校教研目標定位為通過班級真實的交往挑戰(zhàn),引導孩子認識到挑戰(zhàn)產(chǎn)生的后果和帶來的感受;通過小組頭腦風暴思考總結相處的好方法,引導孩子們建立小組合作規(guī)則,專注解決方案;引導孩子嘗試運用選擇輪,認識交友應該具備的品質(zhì),營造和諧、友愛的班級氛圍。
學校圍繞“追夢人 創(chuàng)學者 和雅君”育人目標,探索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德育方法,構建體現(xiàn)正面教育理念的天府特色德育課程,主要包括:以思政課程、活動思政和課程思政為架構的正面思政課;以大小班會課程、一班一品課程、正面活動課程為架構的正面班級課;以和雅心育課程、團輔個輔課、親子輔導課架構的正面心育課。其中孩子們特別喜歡的天府少年說、天府吉尼斯、和美小舞臺、和美午餐會等以正面教育理念為核心,讓學生在學習與活動中被尊重、被看見、被欣賞,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zhì)和正確價值觀。
學?;趯W生成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開展系列化主題班會,以阿德勒心理學等理論作為支撐,從建立合作、尊重差異、關注問題解決、情緒管理、溝通技巧等五個方面,探索如何將學生成長品質(zhì)分成不同層次,同時調(diào)查了解學生需求與困惑,整理出各年段有代表性的學生需求,按高、低年段成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進行主題班會設計。高年級圍繞“讓父母更了解我”“如何與朋友相處”“如何與家中弟弟妹妹相處”等問題設計情緒管理和溝通技能相關課程,如“創(chuàng)建積極暫停區(qū)”“煩惱與愿望”“有效和無效的集體傾聽”“我怎樣聽,你才愿意說”等;低年級圍繞“如何讓老師更關注我”“如何讓父母長輩信守承諾”“如何與同學友好相處”等問題設計尊重差異、建立合作和關注問題解決相關課程,如“角色扮演和頭腦風暴”“外面是叢林”“體驗差異”“選擇輪”等。
正面教育班會課通過在課堂上營造尊重平等、安全自由的班級氛圍,借助頭腦風暴共同制定班級約定,讓學生自主解決班級問題。如此,班級問題少了,同學們積極性和參與性高了,班級榮譽增強了,班風班貌有了明顯改善。
家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學校通過家長育德、互助和暖心三大行動,共商共議學校發(fā)展,協(xié)助統(tǒng)籌社區(qū)內(nèi)的場地、設施以及學校周邊的社會資源,讓家長了解正面教育理念和方法,與學校共創(chuàng)“人境生和、德行立美”的和美氛圍。[2]
(一)育德行動——家校和諧溝通
正面教育理論認為,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切行動的基礎。圍繞這一核心理念,學校就親子溝通問題以“家校溝通沙龍”的形式,邀請家長代表作為嘉賓進行互動交流;基于班級突出問題,以案例呈現(xiàn)形式,通過頭腦風暴解決問題;圍繞職業(yè)特點和社會熱點開設家長講壇,引導學生通過家長這一社會資源了解校外廣闊的世界;指導家長學習家庭教育技能與知識,通過開展《家庭教育促進法》宣講及“家長共讀一本書”沙龍活動,引導家長懂法學法,齊閱讀、樂分享。
(二)互助行動——家長正面成長
深入開展“正面初體驗”等一系列家長工作坊體驗活動,讓家長了解更多更有效的正面教育方法。一是就班主任求助較多的班級管理問題,主動邀請家長到校參與體驗課,了解和體驗正面教育的工具;二是家長工作坊活動,通過家長問卷調(diào)查,針對不同年段、不同學生特點開展不同的家長工作坊活動,如關注優(yōu)點專場、識別情緒專場;三是基于學生成長需求開展“青春期孩子的養(yǎng)育家長工作坊”和“二胎家庭溝通家長工作坊”等活動,引導家長與不同心理狀況下的孩子科學交流。
(三)暖心行動——正面實效家訪
家訪是家校溝通的有效形式,學校積極開展正面實效家訪:一是依托區(qū)級心理健康課題開展實效家訪的方式建構及家庭教育課程的摸索;二是針對學生在校表現(xiàn)及行為,不斷完善班主任一級評定、心理教師二級跟進、家校三級溝通的家訪形式,根據(jù)家校溝通的實際問題,不斷優(yōu)化家訪形式,提高家校溝通的實效性。
作為學校德育的創(chuàng)新形式,正面教育的推進打造了一批懂學生、有方法的新時代教師隊伍,培育了擁有良好品格和社會情感技能的學生,團結了一批掌握科學育兒方法、構建了良好親子關系的家長朋友,師生和家長共同創(chuàng)建了正面引領、賦能同行的和美校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EB/OL](2018-01-16)[2023-05-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271/201801/t20180116_324827.html.
[2]楊景萍."四維一體"構建學校德育生態(tài)體系[J].大慶社會科學,2023(01):144-149.
責任編輯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