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如珍
《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幣》一開始,作家就將讀者帶入了具體的情境中,當父親牽著戰(zhàn)馬回家看望老娘時,老娘穿著一件破破爛爛的褂子,擦拭著因為哭泣有些模糊的眼睛;告別時,老娘抓住馬嚼子不讓走:“你不能走。家里沒吃沒喝,到了明年春天鬧饑荒,都得餓死。”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弟妹們的哭聲、村長的勸解,讓他心碎,但內(nèi)戰(zhàn)即將打響,集合號聲在遠方迂回,無奈,父親只能舍小家顧大家,忍痛離別。父親上馬飛奔,卻不禁號啕大哭。他無法忘記作為家中長子,曾在父親去逝前承諾:“娘和弟妹不會餓著?!笨裳巯?,母親和弟妹不僅忍饑挨餓,連房子也被日寇燒了。
殘酷的現(xiàn)實為父親后來戰(zhàn)場繳獲法幣埋下了伏筆。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言,“真正的中國人,是有著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過著心靈生活的人。”作為軍人,父親不畏敵人的槍林彈雨,不懼生命危險;作為兒子,作為兄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家是最小國。當父親打開敵人的保險柜時,他“將敵人倉皇逃跑剩下的錢抓起來,塞進口袋里”。
盡管父親向連長辛運生匯報并征得同意;盡管“父親送來的錢,救活了十幾口人。他們買了棉花,織小粗布去賣,掙了點兒錢,用掙的錢買了糧食,度過了第二年春荒”;盡管父親在戰(zhàn)爭中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盡管父親為革命,脖子上留下過槍傷,三根手指被敵人打掉,在那個年代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苦難與輝煌;但隨著辛運生連長和通訊員小周的光榮犧牲,父親產(chǎn)生了無盡的悲痛和長思,讓父親越發(fā)對“散落的法幣”耿耿于懷,刻骨銘心。父親雖然并沒有因這個錯誤受到處分,但他良心所受的沖擊反而更加猛烈,就連父親珍藏的“五一”獎?wù)露紵o法抹平這份沖擊。
面對生命與紀律的考問,作家一語道破:
在我看來獎?wù)麓碇嚯y輝煌,那段散落的記憶則代表著當時的父親為家人而突破底線的沉重和八路軍戰(zhàn)士對初心的堅守與詮釋。
李金明從小把父親的自責與愧疚看在眼里。父親是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英雄,作戰(zhàn)勇敢、屢立戰(zhàn)功;樸實、誠懇,很少夸耀自己,然而“散落的法幣”,是其心底無法原諒自己的一根刺。
作家在文中三次記述了 “散落的法幣”。
第一次是作家12歲上小學二年級時,奶奶從冀中平原到太原,對父親說起幸虧那一年有了那些錢,要不然全家人都得餓死,而父親卻嘆著氣,讓別再說那些錢。這件不愿讓奶奶提起的事,在作家心里留下了印跡,猶如告誡其要扣好人生的第一??圩?。
第二次是作家中學休學,準備入伍。父親對其講到了過去的苦難、戰(zhàn)爭,以及“比機槍火力還猛烈”的法幣帶來的沖擊。此時,作家追求的是上戰(zhàn)場殺敵報國,關(guān)心的是父輩英勇抗戰(zhàn)的精神。但父親關(guān)于法幣的講述,為作家指明要邁好人生的第一步。
第三次已是20世紀80年代初,當全國開始征集黨史資料,號召老同志寫回憶錄時,父親卻長嘆:“我犯過錯誤??!”這一聲嘆息,為作者的人生觀樹立起一條牢固的紅線和底線。
《大學》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逼渲小爸埂闭侵拙€、守底線。作家父親對散落法幣的一生自責,值得每個共產(chǎn)黨人認真思考;他對黨和國家的初心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叭嗣裼行叛?,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碑斚?,在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yè)中,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jīng)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钡拙€就是鐵的紀律,實踐證明,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作家對歷史真實性和散文真實性的虔誠堅守,值得每一個作家學習借鑒,或許可以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征程上繼續(xù)抒寫提供一份必須的坦然和責任擔當。
(作者系北京老舍文學院第三屆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