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毅君 徐玲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指出“要以深化教學改革為突破,強化學科實踐,推進育人方式變革”。新課程背景下,光谷六小深入推進學科育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踐行全學科育人。
為落實學科育人理念,學校頂層設計了學科建設實施方案,高年級語文學科備課組教師們在學校方案的引領下,依托語文新課程標準,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努力實現(xiàn)語文學科育人的目標。
落實新課標,開展大單元教學
教育部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高年級語文學科備課組基于“大單元教學”站位,從整個單元、整冊教材著眼,通過大概念、大任務、大情景統(tǒng)籌語文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提升語文學科能力。努力從“語文學科教學”轉向“語文學科育人”。
充分研讀教材,提煉單元目標。如“民間故事”單元,教材以民間故事這一文體組織單元內容,選編了《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兩個民間故事,口語交際和習作是講民間故事和縮寫民間故事,語文園地中有取材自《牛郎織女》的唐詩《乞巧》,還安排了“快樂讀書吧”,推薦閱讀中國民間故事以及歐洲、非洲等地的民間故事。民間故事的生命力就在于“口耳相傳”,在于通過人們一次次地傳播與講述,傳承其內在的價值和生命力。
研讀單元內容和語文要素后,提煉出本單元的核心主題“我是民間故事傳承人”。把學習目標定為:認識會寫生字,讀準多音字;快速閱讀,快速了解故事,能有條理地說出文中的主要情節(jié);掌握一種或多種創(chuàng)意性復述的方式,提升故事講述的生動性與感染力;學習縮寫的方法,縮寫后要做到內容完整、情節(jié)連貫、語句通順;產(chǎn)生閱讀民間故事的興趣,進一步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通過講故事、繪故事、薦故事、創(chuàng)故事等多種方式欣賞、演繹中國民間故事,做中國民間故事的傳承者,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
緊扣學習目標,創(chuàng)設任務情景。在真實的學習情景中,設計有價值的學習任務,才能夠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相應的素養(yǎng)。基于大情景“我是民間故事傳承人”,我們設計了四個真實的任務:民間故事我來讀,激發(fā)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興趣,初步感知民間故事的特點;民間故事我來講,結合課后習題和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故事;民間故事我來探,整本書閱讀,進一步感知民間故事的特點,了解民間故事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民間故事我來薦,通過講、寫、繪、配音、表演等創(chuàng)意的方式來傳承守護民間故事。
依托任務情境,設計學習活動。強調真實的任務和情境的同時,活動依舊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四個任務的驅動下,我們又分別設置了不同的活動串聯(lián)整個教學。
任務一,民間故事我來尋。通過活動“尋訪民間故事”“我最喜歡的民間故事排行榜”引導學生尋訪家鄉(xiāng)的民間故事,給自己喜歡的民間故事投票。結合學生了解的民間故事,教師簡單介紹民間故事是怎么產(chǎn)生和流傳下來的。
任務二,民間故事我來講,由“學習課文,練習復述”“回顧課文,發(fā)現(xiàn)秘密”兩項活動組成。首先讓學生練習講故事,借助人物關系圖、情節(jié)圖或關鍵信息表把故事講明白。接著變換角色、變換順序、增加情節(jié),把故事講生動。最后共同梳理故事中人物的遭遇,發(fā)現(xiàn)故事中不可思議的地方,進一步體會民間故事情節(jié)的特點。
任務三,民間故事我來探。由“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探索民間故事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兩項活動組成。首先讓學生快速閱讀,梳理故事發(fā)展的大致情節(jié),總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接著從主要人物和他們的遭遇、故事情節(jié)及結局、故事的語言和故事表達的主題等角度對不同的民間故事進行梳理比較。然后進一步探討,從人物、情節(jié)、語言、主題四個方面總結民間故事的特點。最后學習古詩,觀看電影、欣賞戲曲和與民間故事有關的連環(huán)畫、剪紙,讓學生感受民間故事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全面地了解民間故事,體會民間故事頑強且豐富的生命力。
任務四,民間故事我來薦。由“縮寫民間故事”“漫繪民間故事”“演繹民間故事”三項活動組成。首先根據(jù)習作要求提取主要信息,引導學生通過摘錄、刪減、改寫、概括的方法縮寫中國民間故事。接著小組創(chuàng)作民間故事連環(huán)畫。最后創(chuàng)編故事,用個性化的方式傳承守護民間故事。
針對任務活動,設計評價標準。一是過程性評價。在活動過程中積極參與,認真對待各項任務,樂于表達想法。二是成果展示性評價。完成民間故事特點梳理表格,總結民間故事在當代的不同呈現(xiàn)形式,縮寫民間故事的習作,創(chuàng)意演繹民間故事,創(chuàng)作民間故事相關的連環(huán)畫作品,評選出“最佳傳承者”。
大單元整體教學,在真實的情境中溝通教材篇與篇之間的聯(lián)系,使民間故事單元的學習變零散為整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民間故事的特點、意蘊及承載的文化底蘊的探究,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舉辦民間故事我來薦活動,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出了新的魅力。
凝心聚力,建立發(fā)展共同體
高質量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中堅力量,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新課程、新課標也呼喚新的育人方式,這就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年級語文學科備課組在學校的引領下,共建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互助學習,同頻共振,適應時代發(fā)展,踐行語文學科育人。
不懈學習,共建有文化的共同體。備課組老師們在組長的帶領下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契機,助推學習內驅力,自覺以書為友,通過摘抄、做批注等方式記錄學習過程。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等網(wǎng)絡平臺,積極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和名師優(yōu)課學習,堅定信仰,實現(xiàn)自我成長。
集體備課,共建有凝聚力的共同體。在學校分管校長的帶領下,老師們充分利用好每周的集體備課時間,定主題、定主講人,有計劃、有落實地學習新課標,把握新變化,深鉆細研教材與教法;共研線上直播課教學策略、評價方式、作業(yè)布置等,力爭提高網(wǎng)課效率。在分享交流中,老師們常常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新思路、新方法,從而促進自身教學的提升,也調動了老師們投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凝聚集體智慧,推動團隊高水平建設與發(fā)展。
主題教研,共建有生命力的共同體。學科組教師積極開展跨學科主題教研,投身“融”課堂的實踐探索?!叭巳藚⑴c,人人研討”,在反復研討中,教師的課堂充滿了生長的力量,筑牢了課堂育人主陣地。
立足學生,探索學科課程建設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也是育人的根本。在學校推進課程改革的春風中,我們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學科課程開發(fā),圍繞學科育人目標,發(fā)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通過學科課程的跨界與融通,探索出了一系列的特色課程。
比如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依托學?!罢n前三分鐘”的傳統(tǒng),精心編撰了晨誦讀本,包含優(yōu)秀古詩詞和小古文,老師帶領學生朝讀;每周進行“好書分享”,把學生錄制的分享視頻和分享文字通過美篇的形式記錄,分享班群,讓書香浸潤孩子的童年;每月舉行“詩墨相融”活動,將書法練習和優(yōu)秀古詩文融合,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對詩詞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書法水平。
以語文學科為基礎,注重跨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整合,進行“語文+”的融合課程探索?!罢Z文+美術”,融合美術課程,漫繪民間故事;“語文+音樂”,融合音樂課程,吟唱經(jīng)典古詩;“語文+信息技術”,融合信息課程,“碼”上學習,組織年級編程興趣小組,把吟唱的詩詞音頻資源生成二維碼,并設計相關的古詩詞競答小游戲,再加入古詩詞賞析小視頻匯編成冊,做成在線學習資料,同學們通過掃碼就能實現(xiàn)聽曲、闖關練習、觀看動畫學習體驗。
充分發(fā)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推進課程育人。今后,學校將繼續(xù)強化學科實踐育人,構建育人新生態(tài),以全學科育人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