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杰 邢歡歡 王林蕊
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免疫內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常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疼痛、運動障礙,嚴重進展可能出現(xiàn)關節(jié)畸形、強直,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其致病機制不明,治愈困難[1]。且AS常見于中青年群體,患者不僅需承受疾病帶來的疼痛感,還需承受工作、生活等多方壓力,精力不足,自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治療信心降低,導致其依從性降低,不利于病情穩(wěn)定。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個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xiàn),幫助患者滿足自身需求,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2]。而依戀理論是個體為滿足自身安全感進而主動親近他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將其作為考慮因素,可提升患者安全感,幫助患者獲得良好體驗[3]。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依戀及需求理論指導的個性化護理對AS患者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3月AS患者106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3例。本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對照組男50例,女3例,年齡32~54(43.56±3.25)歲;主要疼痛部位:腰骶部36例,頸部11例,膝關節(jié)6例;文化程度:中學及以下12例,大專及大學26例,研究生及以上15例。觀察組男51例,女2例,年齡33~53(44.12±3.01)歲;主要疼痛部位:腰骶部35例,頸部10例,膝關節(jié)8例;文化程度:中學及以下13例,大專及大學28例,研究生及以上1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患者均經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并確診為早期AS;患者及家屬已詳閱護理方案,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AS晚期需手術治療者;伴有器質性病變者;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者;合并凝血、免疫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2組均結合患者病情給予抗炎、鎮(zhèn)痛類藥物治療,于就診開始護理3個月。
1.3.1 對照組進行傳統(tǒng)護理。(1)宣教:于患者就診時向患者及家屬口頭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強調用藥及康復護理的重要性。(2)基礎護理:指導患者日常保持正確體位休息,還需遵醫(yī)囑安全用藥、合理飲食,禁止劇烈運動。(3)功能訓練:教授患者保持正確站位、坐位;適當活動關節(jié);根據(jù)患者病情程度,指導其進行步行、太極、游泳等訓練。(4)出院與延續(xù)護理:囑患者保持好心情,規(guī)律鍛煉,定期復查。
1.3.2 觀察組聯(lián)合予以依戀及需求理論指導的個性化護理。由我院心理學專家開展為期1個月的集體培訓,本科室全體護理人員均需參與,培訓內容包括馬斯洛需求理論、依戀理論的起源、主旨、臨床應用等,同時指導小組成員查閱相關文獻,結合臨床護理實際制定AS護理方案。
(1)生理需求:①環(huán)境優(yōu)化:a.在保持就診環(huán)境干凈、整潔的基礎上,增加綠色植物裝點房間;b.嚴格遵循一對一就診模式,家屬可協(xié)同患者就診,醫(yī)護人員維持紀律,保持就診科室一次只有一位患者(和家屬),同時護理人員每隔10min出科室,簡單詢問候診患者就診原因,并告知還需等待多長時間,囑患者耐心等候。②針對性護理:加強對病情較為嚴重患者的關注度,對于就診時疼痛感較為明顯患者,先由護理人員進行局部穴位按摩、關節(jié)活動等方式緩解疼痛感,隨后詳細問診,給予針對性藥物干預。③睡眠護理:指導家屬為患者準備合適的音響與耳機,于睡前30min閉眼傾聽音頻,根據(jù)患者喜好,可選擇柔和的音樂、音頻電子書、催眠引導等。
(2)安全需求:給予患者持續(xù)性健康宣教:①面對面宣教,由護理人員于患者就診時、復查時,結合健康手冊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及護理重點,幫助患者明確自身身體狀態(tài),了解需要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內容,每次宣教時間不超過20min。②院外微信宣教:邀請患者及家屬加入AS護理交流群,微信群由專職護理人員輪流管理,每周推送3條AS相關知識,內容涉及飲食、訓練、日常注意事項等,以文字、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示。③固定每日17:00為群內答疑時間,接受患者在線提問,引導患者主動提問、相互解答。
(3)社交與尊重需求:①基于依戀理論的同情心理療法:指導患者在2個月內參加8次集體心理療法,每次課程時長60min,由專業(yè)心理醫(yī)生引導患者通過回憶自身童年經歷,明確自身依戀風格;通過描述自己與家屬的經歷,理解自身與他人的痛苦;通過自我正向鼓勵,同情并接受自己的變化;通過完成每次規(guī)定的自我暗示、積極回憶等練習作業(yè)正視目前狀態(tài)。②基于依戀理論的情感聚集療法:由心理醫(yī)師采用面對面交談的方式對家屬和患者進行干預,完成4次深度訪談,60min/次,交談主題包括與家屬建立治療聯(lián)盟、認知—行為理論學習、自護技能實踐,通過問答、表述、角色扮演、實際演練等方式指導患者與家屬建立親密關系。③組織集體活動:由護理人員每周1次組織集體活動,每次活動邀請6~8人,邀請對象可以是AS早期、中期、晚期患者,活動內容包括專業(yè)知識講解、收集臨床資料、恢復良好患者分享、書畫展示等,每次活動穿插集體參與的小游戲,如擊鼓傳花、猜數(shù)字等,鼓勵病友間建立溝通。
(4)自我實現(xiàn):①全程陪護訓練:a.按照視頻講解—演示—練習—糾正—再練習的過程指導患者規(guī)范頸椎、關節(jié)等活動訓練;b.陪護并指導患者掌握我院自創(chuàng)訓練保健操:于硬板床上取俯臥位,保持四肢平直,雙臂放松置于身體兩側,維持15min,緩慢起身,前期俯臥困難者,可將軟枕墊于腹部,1次為1組;取仰臥位,雙膝置于胸前,雙手抱膝,依次向左邊、右邊扭動,重復5次為1組;站立于墻角,于夾角保持1~2步距離,雙臂支撐于兩側墻壁,身體向前傾,舒展胸廓肌,維持10s,回歸原位,重復5次為1組;取站立位,后縮下巴,依從向左、向右移動頭部,充分拉伸頸部關節(jié),重復5次為1組。以上運動每日進行2組。②院外持續(xù)指導訓練:a.將保健操錄制成視頻,指導患者院外跟隨視頻指導開展訓練,3~5次/周,2組/次;b.于患者復查前電話聯(lián)系,提前安排復查具體時間,于復查時,了解患者恢復情況,講解健康訓練的重要性,陪護患者完成保健操練習,糾正患者練習中錯誤體態(tài)。
1.4 觀察指標 (1)依從性。護理后采用我院自制依從性量表評估,量表涉及服藥情況、鍛煉情況、復查及時性、日常行為注意事項等20個條目,每個條目依照實際完成情況由優(yōu)到差(4~0分)進行評估,總分80分,分為4級:完全依從(75~80分)、部分依從(65~74分)、一般依從(55~64分)、不依從(54分及以下)。(2)關節(jié)功能。以華氏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shù)量表(BASFI)評分法評價護理前(就診時)、護理后患者關節(jié)功能,量表滿分80分,評分與患者關節(jié)功能呈負相關。(3)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護理前后患者疼痛情況,滿分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4)睡眠情況。護理前后以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評估,量表共18個條目,滿分21分,評分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5)生活質量。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74(GQOL-74)評估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量表滿分100分,共74個條目,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好。(6)護理滿意度。以紐卡斯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定,量表總分值為95分,分為5個等級:95分、76~94分、57~75分、38~56分、37分及以下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總滿意度為滿意率、非常滿意率之和。
2.1 依從性 觀察組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u=2.539,P=0.011<0.05)。見表1。
表1 2組依從性對比[n(%)]
2.2 BASFI、VAS評分 護理后觀察組BASFI、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BASFI、VAS評分對比分)
2.3 GQOL-74、PSQI評分 護理后觀察組PSQI評分較對照組低,GQOL-74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2組GQOL-74、PSQI評分對比分)
2.4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8.11%,高于對照組的83.02%(χ2=7.067,P=0.008<0.05)。見表4。
表4 2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AS患者在病情恢復過程中其需求不斷發(fā)生改變,常規(guī)護理可滿足患者基礎的生理需求,但缺乏針對性、細節(jié)化的心理干預,無法滿足患者更高層次的需求,影響治療依從性,造成病情不良進展。
依戀及需求理論指導的個性化護理模式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主張從患者的需求出發(fā),由低到高,層層遞進給予患者個體化護理,以幫助患者獲得安全感與滿足感[4]。本文數(shù)據(jù)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關節(jié)功能評分、依從性均較高(P<0.05),說明需求及依戀理論引導下的個體化護理對提高患者治療、鍛煉依從性具有積極影響,可促進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原因在于:本文在患者就診時與出院后開展系統(tǒng)化護理,將健康宣教、訓練指導、心理療法等同步至院外患者,通過指導患者完成規(guī)范化同情心理療法與情感聚集療法,幫助患者正視疾病、接納自己與他人,以提升患者安全感,且與家屬聯(lián)合干預,可增進患者與家屬對彼此的體諒,幫助其感受到對方的愛與支持,進而幫助患者獲得歸屬感,而病友間的集體活動,可幫助患者在群體交流中獲得社交愉悅感,滿足患者的社交與尊重需求。此外,面對面陪護訓練、微信持續(xù)宣教與訓練指導,可從認知與行為上督促患者養(yǎng)成健康行為,提高依從性,在規(guī)范用藥與訓練的基礎上,患者關節(jié)功能得以好轉,成就感增加,有助于患者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另外,本文細化生理與安全需求護理,通過優(yōu)化就診環(huán)境與候診形式等給予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針對性給予患者關節(jié)活動、穴位按摩等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增加對醫(yī)護人員的認可。通過藥物干預、活動指導減輕患者疼痛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睡眠,但患者失眠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王索婭等[5]研究指出音樂助眠的有效性較高。本文綜合運用音樂、音頻等方式幫助患者入眠,有助于提高患者睡眠質量,保證第2天工作與學習的精力,滿足患者生理需求,從而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需求及依戀理論引導下的個體化護理可改善患者生活狀態(tài),提高滿意度,與Xu JX等[6]的研究結果相似。這與患者個人滿足感逐步實現(xiàn),生活信心增加有關。
綜上可知,需求及依戀理論引導下的個性化護理可緩解AS患者疼痛程度,提高依從性,加速關節(jié)功能恢復進程,從而促進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