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夢良 陳敏欣
[摘 要] 當前,我國學前融合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及本土化探索?;谠碚摰馁|(zhì)性研究,遵循在經(jīng)驗資料的基礎(chǔ)上建立最適合本土實務(wù)理論的原則,恰好符合此需求。幼兒園環(huán)境中影響雙胞胎孤獨癥兒童融合成效的主要因素是教師支持與同伴支持,其中教師支持會同向影響同伴支持。因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學前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品質(zhì):首先,從職前培育、職后培訓兩個方面提升學前教育教師的融合教育素養(yǎng);其次,在幼兒園發(fā)展適性的課程與教學活動;最后,地方政府多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彌補現(xiàn)階段幼兒園資源不足的問題。
[關(guān)鍵詞] 學前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 G760
一、引言
學前融合教育的實施對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均有正向意義,不但可以促進特殊兒童發(fā)展與同伴的互動與交流能力,還可以促進特殊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與學習能力,如語言與社會能力的明顯進步[1-3];對于普通兒童,則能發(fā)展對問題行為的包容、樂于助人,尊重人的多樣性等態(tài)度[4]。孤獨癥兒童因為其社會溝通障礙、刻板行為或興趣狹窄,很難適應(yīng)普通學校環(huán)境。研究證實,早期干預可有效改善他們的社會溝通與交往能力[5]。國內(nèi)學者也發(fā)現(xiàn),在融合教育情境中,孤獨癥兒童溝通技能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能更好地遵守班級常規(guī),減少問題行為[6]。但如果沒有適當?shù)挠媱澓拖到y(tǒng)的指導,也會造成孤獨癥兒童難以從融合教育中受益。
從研究文獻來看,對于學前階段的融合教育,其成敗因素大致分為三個層面,即態(tài)度傾向、專業(yè)支持、物質(zhì)資源。從教師和家長對融合教育的態(tài)度傾向上來看,存在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一部分幼兒教師與家長對學前融合教育態(tài)度傾向較積極,且懷有較大的信心;而另一部分幼兒教師與家長認為實施學前融合教育的可行性較低,對學前融合教育持保留態(tài)度,對未來融合教育的發(fā)展信心不足[7-8]。此外,有學者從“同伴關(guān)系的影響”這一角度出發(fā),調(diào)查普通兒童對特殊兒童的接納度,發(fā)現(xiàn)普通兒童在內(nèi)心是不接納特殊兒童的,但受教師語言、行為的影響,潛意識行動里還是會幫助他們[9]。因此,教師對特殊兒童的包容及接納是融合教育成功的關(guān)鍵因素[10],而不接納的態(tài)度主要反映在誤解、刻板印象、標簽,對未知的恐懼、抵觸,從而進一步孤立特殊兒童[11]。學前融合教育的專業(yè)支持則來自教師的專業(yè)理念、知識與能力。學前融合教師是否具有專業(yè)理念在于能否理解融合教育的意義,以及能否樹立平等、接納、尊重和合作的融合價值觀。多數(shù)幼兒教師能認識和理解融合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對特殊幼兒采取相對接納的態(tài)度,具備較高的特殊教育職業(yè)認同和情感認同[12],不少教師在融合教育價值觀的理解上仍然存在偏差。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師尚未了解融合教育的理念,才會出現(xiàn)教師從內(nèi)心排斥特殊兒童的情況[13]。但目前,教師的融合教育專業(yè)知識儲備情況不理想,尤其是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的開展不容樂觀,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支持[14]。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已將殘疾人事業(yè)納入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早期干預與支持也愈加受到重視。但我國現(xiàn)階段在政策上缺乏針對特殊兒童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式、安置方式、入園評估標準等方面具體可操作的標準;在實務(wù)上缺乏充足的師資、豐富的物質(zhì)條件、健全的配套制度等諸多問題[1]??傮w來說,尚未形成一個從理論走向?qū)嵺`的完整體系。結(jié)合本土實際生態(tài),探索影響融合教育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因地制宜地發(fā)展出適宜的學前融合教育方案則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者在一所幼兒園見到兩名同卵雙胞胎孤獨癥兒童,因考慮教師負擔問題,一進園被安置于不同的班級。經(jīng)由一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孩子身心特質(zhì)十分相似,但在兩個班級的學習和融合效果卻相差甚遠,這意味著可能存在某些外在因素造成了這種差異。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學期,借由入班觀察以及對教師、家長進行質(zhì)性訪談,嘗試性探索學前融合教育成效的影響因素,并由此思考可行的應(yīng)對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觀察對象
觀察對象來自廣東的一所混齡幼兒園,該園有將近二十年的融合教育實踐經(jīng)驗,絕大部分教師對特殊兒童持接納、包容的態(tài)度。觀察對象是一對重度雙胞胎孤獨癥男孩,明明和軒軒(均為化名),5歲,就讀于中班。因障礙程度較重,他們在中班讀了兩年,采取半日制的入園方式。兄弟倆都具有孤獨癥兒童典型的刻板行為和重復行為,如喜歡聽鐘表指針走動的聲音,吃飯一定要醬油拌飯。語言發(fā)展上均嚴重落后,初期只會用發(fā)出尖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在社交方面,都無法遵守游戲規(guī)則,無法理解他人的感受。經(jīng)過兩年的園內(nèi)學習,明明在語言表達、聽指令、喜歡上學、情緒正向等方面的表現(xiàn)均優(yōu)于軒軒。
(二)訪談對象
個案的主要照顧者為母親與外婆,外婆早期輪流陪讀兩個孩子,現(xiàn)在只陪讀軒軒。本研究對個案的母親、外婆和相關(guān)教師共11人進行了訪談。對主要照顧者的訪談內(nèi)容包括:您為孩子選擇這所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的原因是什么?班里教師為孩子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支持?班里的其他孩子對您家孩子態(tài)度怎么樣?您孩子入園后至今有哪些方面的改變? 對教師的訪談問題主要有:您對學前融合教育的態(tài)度是什么?您是否有了解過融合教育相關(guān)理論知識和正確的應(yīng)對方法?您如何協(xié)助班里的特殊幼兒?您認為在普通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的意義是什么?
(三)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基于扎根理論的質(zhì)性研究法,這是Glaser和Strauss在1967年提出的,該方法主張理論必須扎根于實地搜集和分析的資料之中,也就是經(jīng)過系統(tǒng)化的資料搜集與分析,發(fā)掘、發(fā)展一個能忠實反映社會現(xiàn)象的理論。通過5個月的實地觀察記錄,觀察記錄身心同質(zhì)的兩個特殊兒童在外界大環(huán)境影響一致的前提下,在不同班級中參與班級活動的情形以及能力改善程度,然后訪談重要他人,綜合研判兩個同質(zhì)孤獨癥兒童融合成效不一致的原因。通過概念的彼此間關(guān)系,最終形成一個解釋性的理論框架。
(四)資料分析
根據(jù)Strauss發(fā)展出來的資料編碼程序[15],建立本研究的理論。該程序就是把搜集到的資料打散,加以概念化,再用新的方式將資料重組,包括“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三個階段來確定原始資料的范疇及范疇之間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
1.開放式編碼結(jié)果
開放式編碼是將資料分解、比較、概念化和類目化的過程。首先,將通過觀察和訪談搜集到的所有資料予以概念化,然后再進行分類。經(jīng)過對本次研究過程中訪談和觀察的資料進行多次整理分析,最終抽象出11個范疇與64個概念。具體見表1。
2.主軸編碼結(jié)果
主軸編碼是要在開放性編碼形成的若干概念中找出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并建立主從關(guān)系。主軸編碼的目的在于將在開放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再類聚起來,以對現(xiàn)象形成更精確且更復雜的解釋。通過對開放性編碼所抽取出來的范疇有機關(guān)聯(lián),逐步發(fā)展出3個主范疇,分別為幼兒教師、同伴關(guān)系、融合教育成效,具體見表2。
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又稱為“整合及修正理論的過程”,即完善范疇之間的關(guān)系,并通過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一個“核心類屬”,其功能可解釋整個研究及反映出不同范疇間關(guān)系,并對其他概念起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通過對上述兩個階段的編碼進行反復比較分析,確定了班級融合教育成效為研究的核心類屬,并以此為基礎(chǔ),整理相關(guān)理念及其脈絡(luò),形成一個以班級融合教育品質(zhì)為核心的范疇關(guān)系模型,如圖1。
從上圖可以看出,班級融合教育質(zhì)量是核心范疇,教師支持與同伴支持是兩個關(guān)鍵影響因素。其中,教師在不同的學前融合教育態(tài)度下,結(jié)合自身具備的學前融合教育專業(yè)知能對孤獨癥兒童提供支持;同時,通過教師態(tài)度、語言、行為等方面潛移默化影響班內(nèi)其他普通兒童對孤獨癥兒童的接納態(tài)度與行為,進一步間接影響班級融合教育質(zhì)量。同班普通兒童,若是接納孤獨癥兒童,則會主動靠近、幫助孤獨癥兒童;若是排斥,則會有恐懼、疏遠、嘲笑戲弄等行為,這些均影響孤獨癥兒童情緒體驗、語言發(fā)展、社會互動及行為發(fā)展。
四、研究結(jié)果與討論
(一)教師支持
融合教育發(fā)展到今天,已不再停留在討論特殊兒童是該隔離還是該回歸,而是要思考如何去改變現(xiàn)有普通教育的教師和環(huán)境,以適應(yīng)每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融合教育的實施要調(diào)動多方面資源的投入,其中包括教師的專業(yè)知能與接納態(tài)度。只有對孤獨癥兒童的復雜性有足夠了解的情況下,教師才能自如地提供適宜的教學策略支持和班級管理,為孤獨癥兒童組織和傳遞積極的情感體驗。將兩個個案進行編碼對比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接受過特殊教育相關(guān)培訓、理解并接納孤獨癥兒童、語言表達與教學策略適當?shù)慕處煟c孩子能建立積極的關(guān)系,孩子表現(xiàn)出主動靠近的親密行為,在融合環(huán)境中適應(yīng)性更強,能力發(fā)展更好。雖然在訪談中,兩個個案的教師都說對融合教育很支持,但是軒軒所在班級的教師在后續(xù)的觀察中表現(xiàn)出態(tài)度與實際行動之間的不一致。如下述課堂觀察記錄。
在集體教學中,軒軒會時不時地控制不住自己,在課堂上發(fā)出怪叫,干擾到正常課堂教學。教師一開始耐心地提醒軒軒不要發(fā)出聲音,遵守課堂紀律。但是軒軒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如此下來反復幾次,教師逐漸失去了耐心。于是教師強制把軒軒拉到身旁的一個椅子上坐下,命令軒軒:“你坐下不要動!”軒軒想要離開,教師又把他拉回椅子上,軒軒表現(xiàn)很生氣。
軒軒個案中,教師本身不太接納孤獨癥兒童,再加上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基本沒有學習和了解融合教育,造成在教導過程中常常體驗到挫敗感,從而對孩子采取忽視、粗暴、冷漠的語言和行為,教學與方式也很少顧及孤獨癥兒童的學習特性。而明明班上的教師則是真心接納孩子,并參加過融合教育相關(guān)培訓,平常也會通過看文獻和書籍查找教學策略,在課堂中運用了較多的適合孤獨癥兒童的方法和策略。如觀察記錄所述。
軒軒班的老師課堂中最常對軒軒說的話就是“你不要動,坐在這里”,需要動手操作的活動,老師會采用包辦的方式,只要求軒軒不影響班級秩序,每次軒軒在畫畫、手工、換衣服、換鞋子、吃飯時,只需坐在凳子上等老師來。
明明班的老師要教孩子們做戶外活動的準備,會將這些環(huán)節(jié)分成五個步驟。第一,從柜子里拿出書包;第二,把書包掛在椅子背上;第三,從書包里拿出上衣、褲子和一個裝臟衣服的袋子;第四,拿出空水杯去接水;第五,排隊。在上課之前,她給明明準備了一套視覺提示圖卡,課堂中讓其他小朋友示范給明明看,并讓明明模仿。
(二)同伴支持
同伴之間的良好互動,可以給特殊兒童帶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更好的學習表現(xiàn)。孤獨癥兒童通常表現(xiàn)出社交能力較弱,這對建立和維持同伴關(guān)系是一個挑戰(zhàn),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在教室里被孤立的風險。同伴引導對孤獨癥兒童社交互動方面有很好的促進效果,但如果只是將他們安置在融合教室中而沒有同伴的支持,就不可能增加他們的社交互動。
在觀察兩組個案時發(fā)現(xiàn),教師對待孤獨癥兒童的不同態(tài)度與行為均會潛在地影響其他普通兒童,尤其是教師的語言。這與 David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16],他提出班級教師在促進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之間積極互動關(guān)系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溫暖鼓勵的語言會促進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進行交往,而冷漠粗暴的語言會讓普通兒童產(chǎn)生排斥的態(tài)度和行為。如觀察記錄所述。
有其他兒童模仿軒軒行為,教師大聲制止:“我和你們說過,他(軒軒)和你們不一樣,他什么都不懂的,干嘛要學他,你們就不怕他打人?”
Diamond和Kensinger指出[17],普通兒童對特殊兒童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實際接納度。本研究中明明個案班級的孩子因為接受過老師的正確宣導,因此,對孤獨癥的特征有正確認識。訪談個案媽媽時,這位媽媽提到:
班里有幾個孩子平常會牽著明明的手,做游戲、上廁所、進行戶外活動,遇到不認識的人,會主動介紹明明的情況,很認真地告訴別人明明需要幫助。
Okagaki等人也曾提出,普通兒童對特殊兒童一旦有了正確認識,在游戲與活動中就會有更多互動[18]。本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因為明明班級的孩子對孤獨癥有了正確了解,社會互動相較就高。而軒軒班級的孩子因缺乏了解,極少有與軒軒游戲或分享的行為,更多地表現(xiàn)出躲避、嘲笑。 如觀察記錄。
軒軒班里有幾個小男孩從來都不會主動與軒軒玩,軒軒走到他們身邊時,他們會做鬼臉,甚至還會惡意模仿軒軒發(fā)出怪叫,引起其他幼兒哈哈大笑。軒軒遇到小組游戲時會抗拒說“不要”,或者一直說“睡覺,睡覺”以逃避群體活動。
(三)班級融合質(zhì)量
班級融合教育質(zhì)量的最直接體現(xiàn)方式是特殊兒童在班級中的情感體驗及其取得的進步。通過觀察、家長訪談,可以明顯看到兩個孩子不同的融合成效:一個高度參與班級,與教師和同學互動多,語言發(fā)展較好,情緒正向;另一個則參與度低、與教師和同學缺少互動、語言發(fā)展緩慢、被動、情緒不穩(wěn)。
媽媽:明明會聽指令,參加一般的游戲與活動沒問題,表達需求時發(fā)音清晰,每次我來接他的時候他都很開心,有時出門了還要跑回去站到老師旁邊,拉他才走,對老師很依戀,早上上學都是高高興興的;軒軒不同,不喜歡來學校,課堂中怪叫的話,老師會讓我來帶他出去處理,孩子們也不喜歡和他玩,經(jīng)常是一個人自言自語,大多數(shù)游戲也沒有參加的,吃飯、換鞋子都是等老師來幫忙解決。
同質(zhì)性非常高的孤獨癥雙胞胎,入園兩年后截然不同的融合成效,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在發(fā)展學前融合教育品質(zhì)中的關(guān)鍵作用,雖然同伴支持在本研究中也呈現(xiàn)出其重要性,但該維度更多受到班級教師的態(tài)度、語言、行為、知能等方面的影響,這與學者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19],即良好的教師支持可以提升學生在融合環(huán)境中的地位,加強同伴互動。態(tài)度影響行為,兒童的態(tài)度不是自然形成的,受成人影響,一旦態(tài)度明確,行為就會與之相吻合。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要提升融合教育質(zhì)量,需要著重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特教態(tài)度。
五、結(jié)論與建議
研究發(fā)現(xiàn)有兩大因素影響學前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的成效,分別是教師支持與同伴支持,而教師支持對同伴支持又起著同向促進作用。教師支持主要包括態(tài)度、融合知能、語言、行為、教學風格與方式。近幾十年來,教育的主要變化是將特殊兒童從隔離的環(huán)境安置到主流學校環(huán)境中,這一過程即邁向融合的過程。融合教育的落實除了形式上的回歸主流,更應(yīng)該為孩子提供負責任的教育。所謂負責任的教育,就是能根據(jù)孩子身心發(fā)展特點提供物理、心理的無障礙環(huán)境,提供適切的個別化教育。
根據(jù)本研究結(jié)果,為提升學前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質(zhì)量,提出可供參考的應(yīng)對策略。
(一)從職前培養(yǎng)、職后培訓兩個方面來提升學前教育教師的融合教育素養(yǎng)
學齡前兒童的教育需求極具個性化,他們的心理運動、語言和個人發(fā)展方面差異性很大,尤其是特殊兒童,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學習,要恰當回應(yīng)他們的需求,對學前教育階段的教師來說很有挑戰(zhàn)。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態(tài)度與融合教育成敗存在直接關(guān)系,而本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幼兒園可以從提升教師的融合教育態(tài)度開始著手,在師范生培養(yǎng)階段將融合教育課程作為通識課程開設(shè),讓準學前教育教師充分了解特殊兒童身心特質(zhì),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和策略,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面對特殊兒童的信心和能力。另外,幼兒園可以在工作后給予更具針對性的增能培訓,也可以在幼兒園中專門開設(shè)融合教育學習小組,定期舉行融合教育講座、工作坊等,幫助教師更自如地解決融合教育實務(wù)現(xiàn)場的復雜狀況,滿足每一個孩子的個別化教育需求。
(二)以“以賽促教”的方式提升學前教育教師融合課堂的教學技能
融合教育不只是將特殊兒童安置在普通班級,而是要提供適性的教育。教師要以廣泛且系統(tǒng)的課程設(shè)計為主,針對孤獨癥兒童的特殊需求,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協(xié)助其語言表達、社會與交往的發(fā)展。內(nèi)容要與日常生活相關(guān),以兒童為中心,重視經(jīng)驗的統(tǒng)合。教師可以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如個別化輔導、小組教學、角落活動、大團體教學、戶外教學等,并在課程安排上,盡量以全員參與為目標,通過共同參與來促進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互動。這些融合課堂元素的落實,對學前教育教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耙再惔俳獭眲t是有效的方式,因為比賽是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平臺,通過比賽可以使教師的技能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三)正向引導,提升同伴支持
教師通過特殊教育宣導,引導普通兒童理解生命的多樣性。大環(huán)境會影響小環(huán)境,融合觀念需在社會普及,社會觀念的改變不是馬上有成效的,而是需要通過一批先驅(qū)去傳播融合理念,從而轉(zhuǎn)變社會固有的偏見。政府應(yīng)充當傳播專業(yè)理念的“領(lǐng)頭羊”、倡導者,整合多方資源,通過媒體、宣講會或者開放性講座等形式把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帶給社會大眾,讓社會對特殊兒童有更多的了解與接納,讓多樣化與多元化世界觀成為主導理念,深層次地幫助普通兒童從小理解并接納生命的多樣性,不會再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與自己不同的個體。
樹立榜樣,引導普通兒童尊重差異并發(fā)展利他行為。首先,學前教育教師需以身示范,尊重每一位兒童的差異,肯定每一位兒童的閃光點,引導出兒童賞識他人的積極特質(zhì)。其次,同伴支持在很多文獻中被推薦為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的有效支持策略,教師要多發(fā)展激勵措施,鼓勵兒童恰當協(xié)助和幫助他人。
[參考文獻]
[1]洪馨徽.幼兒園融合班中幼兒社會互動之探討——一個學前融合班的觀察[D].新竹:新竹師范學院,2000:38.
[2]林姝吟.臺灣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之實務(wù)探討[J].師范學院學報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2):63-67.
[3]王天苗.發(fā)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huán)境里的學習[J].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02:1-23.
[4]鄭麗月.情緒行為障礙兒童之同儕接納與社會互動研究[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2):5-12.
[5]Odom SL,Buysse V,Soukakou E.Inclus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A Quarter Century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2011(4):344-356.
[6]魏壽洪.自閉幼兒融合教育的個案研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7(6):50-52.
[7]鄭易安.天津市幼兒園教師與家長融合教育觀念調(diào)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7:71.
[8]王振洲.特殊兒童家長對學前融合教育態(tài)度的研究概述[J].大學教育,2012(6):35-36.
[9]劉子琳.學前融合班級中普通幼兒對特殊需要幼兒同伴接納態(tài)度的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5:45.
[10]Eynat G, Naomi S, Batya E Y. 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Teachers Attitudes and Requirements for Environ-mental Accommod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10(2): 89-99.
[11]Parasuram K.Variables That Affect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Disability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in Mumbai,India[J].Disability & Society,2006(3):231-242.
[12]李靜.幼兒園教師融合教育素養(yǎng)與培訓需求分析——以北京地區(qū)為例[J].教師發(fā)展研究,2017(4):62-68.
[13]亓娟.皖北地區(qū)幼兒教師融合教育素養(yǎng)的調(diào)查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7:53.
[14]李思明.昆明市幼兒教師對特殊幼兒融合教育問題的態(tài)度調(diào)查[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1:63.
[15]Strauss A L.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1987:289.
[16]David R S, Kuyini A B. Social Inclusion:Teachers as Facilitators in Peer Acceptance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Regular Classrooms in Tamil Nadu,In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012(2):157-168.
[17]Diamond K E, Kensinger K R.Vignettes From “Sesame Street”:Preschoolers Ideas About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and Physical Disability[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2 (4):409-422.
[18]Okagaki L, Diamond K E, Kontos S J,et al. Correlates of Young Childrens Interactions With Classmates With Disabilitie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98(1):67-86.
[19]Fuchs D, Fuchs L S, Mathes? P G, et al. Preliminary Evidence on the Social Standing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PALS and No-PALS Classrooms [J].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002(4):205-215.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Inclusive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SHI Mengliang CHEN Minxin
(1.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2.Kindergarten Affiliated to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Inclusive education is a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rend in the world,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task of two phases of Chinas special education promotion plans. At present, preschool inclusive educat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which needs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localization explorati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follows the principles of establishing the most suitable local practic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data, which just meets this need. Teacher support and peer support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lusion of twins with autism in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in which teacher support affects peer support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should improve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quality of preschool teachers from the aspects of pre-service cultivation and post-service training; secondly, it should develop appropriate curriculum or teaching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s; finally,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build more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s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kindergarten resources at the present stage.
Key words: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inclusive educ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特約編校 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