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聰?張君成
【摘要】黃河幾字彎文化傳承工作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實踐,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幾字彎文化呈現快速發(fā)展、新技術推廣應用、受眾文化接受習慣變遷等趨勢,面臨民眾參與度不高、資源保護形勢嚴峻、數字化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要想實現再現與傳承,就要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建立數字圖書館、出版電子書籍和期刊、開展線上線下推廣活動、與教育領域銜接、發(fā)掘和孵化原創(chuàng)內容、推出紀念品和衍生品、建立專門的出版品牌,從而提高黃河幾字彎文化的認同感和影響力。
【關? 鍵? 詞】黃河幾字彎;數字化再現;數字化傳承;文化記憶
【作者單位】錢聰,河套學院,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張君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基金項目】黃河幾字彎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開放課題重點項目“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再現與傳承研究”(JZW2022001)。
【中圖分類號】G230.7【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1.012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黃河幾字彎流域孕育了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黃河幾字彎文化與出版數字化有哪些關聯?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再現與傳承的現實困境有哪些?哪些要素影響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模型建設?未來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再現與傳承有何構想?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究,文章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挖掘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再現與傳承的內在機理和數字模型構建,以期建立良好有序的出版文化傳播環(huán)境,提高黃河幾字彎文化的認同感和影響力。
一、黃河幾字彎文化出版數字化再現與傳承的二元關聯
黃河幾字彎文化借助出版數字化手段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再創(chuàng)造??偟膩砜矗幕脑賱?chuàng)造和傳承主要依賴于兩類數字媒介:一類是利用現有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通過采集、儲存、處理、展示、傳播的方式對文化進行數字化再現的數字媒介,如移動平臺、互聯網平臺等;另一類是依托出版數字化技術對文化作品進行創(chuàng)新和傳承的數字媒介,如虛擬文化作品、在線互動文化作品等。基于此,深入了解和研究如何借助出版數字化手段有效地展現和傳承黃河幾字彎這一深厚的文化底蘊,將有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廣泛傳播。
1.黃河幾字彎文化內涵
從文化學角度,黃河幾字彎文化是精神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從地理學角度,黃河幾字彎文化是農耕文化、游牧狩獵文化、畜牧文化、民族融合等形態(tài)多樣的文化核心理念相互融合的龐大文化體系。黃河幾字彎文化具有高辨識度、自帶流量、強變現穿透能力、長變現周期等特點,出版機構可借助多種媒介和新科技,實現地方文化的再次開發(fā),獲得年輕群體的認同,實現代際文化傳承。
2.出版數字化與黃河幾字彎文化再現傳承的關聯作用
在數字化內容多元化、議程設置去中心化的當下,各國文化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文化數字化工程已經成為國家戰(zhàn)略,數字化一詞的內涵也早已超出微觀層面的技術定義,成為宏觀層面融合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國家戰(zhàn)略的代名詞。其中,出版數字化是重要的一環(huán),它是指運用數字技術對出版物進行制作、發(fā)布和傳播的過程,它是出版工業(yè)向出版信息產業(yè)轉型的重要手段,是出版業(yè)科技進步的表現形式。黃河幾字彎文化朝著數字化建設、數字化內容開發(fā)、數字化產業(yè)布局、數字化服務平臺和數字化消費場景等全面轉變,受眾對信息與社交的多重觀感成為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再現與傳承的創(chuàng)新點?!癠GC+PGC+MGC+AIGC”的內容生產模式是數字化矩陣內容生產的趨勢,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逐漸普及,從硬件方面有益于黃河幾字彎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傳承,碎片化、直觀化、可視化、實時性的信息接收方式使數字媒體成為黃河幾字彎文化傳承的新陣地。
文化記憶是個體記憶向集體記憶過渡的較高階段,文化記憶理論聚焦物質媒介、精神符號、場域空間等方面,它們共同推進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黃河幾字彎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集中展現和記錄黃河幾字彎的文明成果。文化記憶的再現與傳承是建立在各種物質媒介之上的,這些載體在技術的加持下,逐漸向沉浸式、體驗式的數字化形式轉變。傳統(tǒng)的黃河幾字彎文化展示方式無法使受眾直觀地感受到文化所承載的厚重歷史,數字化手段能較好地彌補這一缺陷,能讓受眾無差別、真實地體驗和感受黃河幾字彎文化。另外,數字媒體的受眾具有個體性、自組織性、進化性、流動性等特點,5G、算法、區(qū)塊鏈等技術可以構建動態(tài)的用戶畫像,深刻理解用戶需求,洞察用戶偏好,實現知識服務,針對不同性別、年齡、職業(yè)的用戶打造定制版文化數字矩陣,從而增強黃河幾字彎文化傳承的針對性。
二、 黃河幾字彎出版數字化再現與傳承的現實困境
黃河幾字彎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中的重要內容,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聯合印發(fā)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guī)劃》,為黃河文化發(fā)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一項系統(tǒng)性、龐雜性的工程,其文化數字化再現與傳承仍存在諸多現實困境,出版數字化作為文化數字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受其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再現與傳承民眾參與度不高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符號,需要借助載體表達,文字是文化最基礎的載體,典籍、文物、遺跡等有形符號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再現和傳承黃河幾字彎文化必須借助更豐富的載體,并且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黃河幾字彎文化在數字化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進展,如“蒙古族文化大數據應用與服務業(yè)融合關鍵技術研究開發(fā)”項目,將蒙古族28個部落的傳統(tǒng)服飾通過蒙古族短劇、舞蹈形式在屏幕前一一展現,屏幕中的人物畫面真實、立體,如同表演者在身邊表演。但是這種傳播方式仍存在民眾參與度不高、作用形式單一等問題。目前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的傳承工作還處于決策和研究層面,民眾對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再現與傳承的重要性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2.黃河幾字彎文化資源保護形勢嚴峻
由于黃河幾字彎文化資源分布廣泛而分散,涉及的文化主體多、范圍廣、內容豐富,黃河幾字彎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亟待進一步挖掘。由于受到自然與人為的損害,加之人們對黃河幾字彎文化的保護方式較為單一,文化信息、文化品牌、文化符號挖掘不充分,文化遺產繼承不充分,黃河幾字彎文化資源保護形勢嚴峻。
3.黃河幾字彎文化與數字化融合程度不高
黃河幾字彎文化資源呈零星分布態(tài)勢,這影響了文化資源數字化的融合程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黃河幾字彎文化的數字化品質尚待提高。此外,網絡技術、數據存儲、信息處理、軟件開發(fā)、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專業(yè)技術人才相對匱乏,使黃河幾字彎文化與數字化融合面臨重重挑戰(zhàn)。
三、構建傳承黃河幾字彎出版文化數字化模型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新興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各個領域,我國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厚植數字時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對國家文化數字化作出戰(zhàn)略部署,以積極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給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從數字藏品到AIGC,數字科技不斷推動文化傳承新潮流。筆者嘗試構建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模型,涉及黃河幾字彎文化資源數字化采集、數字化處理、數字化傳輸存儲、數字化發(fā)布等環(huán)節(jié)。在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資源方面,參照人民出版社《文化資源數字化》一書對文化資源的分類,筆者將黃河幾字彎文化資源分為自然文化資源、人文文化資源、服務型文化資源和其他文化資源。
自然文化資源包括所有自然形成的沒有經過人工設計和規(guī)劃的自然景觀,如山水景觀、動植物景觀、各類地形地貌景觀等。黃河幾字彎地區(qū)自然資源豐富,擁有烏梁素海、騰格里沙漠、鄂爾多斯草原等自然文化資源。人文文化資源是指人類為開辟、發(fā)展和完善自己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在改造利用自然、改造社會和塑造人類自身的長期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可供利用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黃河幾字彎人文文化資源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陰山巖畫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民族婚俗鄂爾多斯婚禮、山歌《爬山調》等)。服務型文化資源包括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文化設施和文化場所,如烏蘭牧騎、草原書屋等。其他文化資源是指未包含在以上分類的文化資源,如現代物質文明類景觀(鄂爾多斯市等)。
出版機構可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數字孿生、三維掃描、云儲存、網絡傳輸、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底層技術完成黃河幾字彎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采集,進而進行數字化處理,包括文化資源數字化(設備上云、系統(tǒng)上云、物料上云)、文化要素數字化(數據儲存、數據應用、數據管理)和文化業(yè)務數字化(協同開發(fā)、智能生產、數字管理、場景服務、開放能力、服務能力),同時制定文化信息傳輸儲存機制、文化信息傳輸儲存協議、P2P網絡機制等完善文化資源的數字傳輸儲存流程。數字化發(fā)布可以在網站、社區(qū)交流平臺等多種渠道實現,全方位考量用戶的使用需求、使用場景、用戶界面等,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舒適的文化數字化體驗。
四、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再現與出版?zhèn)鞒新窂秸雇?/p>
黃河幾字彎文化是中國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歷史、地理、民俗等多元文化資源。將黃河幾字彎文化進行數字化,并與出版產業(yè)相銜接,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這一獨特的文化,同時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價值。
一是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我們需要對黃河幾字彎文化的相關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包括歷史資料、地理信息、民俗知識、民間故事等內容,并通過掃描、錄音、攝影等手段,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數字格式,便于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和共享。以內蒙古出版集團“黃河幾字彎文化叢書”為例,編輯團隊通過對來自不同時期、不同載體的海量文化內容資源進行碎片化標引與結構化標引,對依靠口傳心授方式流傳的文化遺產(口述歷史)、正在消失的傳統(tǒng)技藝(非遺)、瀕臨毀棄的珍貴文史資料進行數字化記錄和集成,為用戶提供專業(yè)化、結構化的文化資源檢索服務。
二是建立數字圖書館。建立數字圖書館是一種保護、傳承和推廣黃河幾字彎文化的良好方式。在資源數字化的基礎上,建立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圖書館,可以將各類與該文化相關的資料整合在一個平臺上,方便讀者隨時隨地查詢和閱讀。這樣的數字圖書館可以收藏各種形式的數字化資料,如歷史文獻、研究論文、圖片、音頻和視頻等,以全面而系統(tǒng)地呈現黃河幾字彎文化的內涵和歷史背景。讀者可以通過在線搜索功能快速獲取所需信息,并通過移動端應用程序在手機或平板設備上訪問這些資源,以此獲得更加便捷和靈活的閱讀體驗。一些地方文化資源就通過這樣的方式被良好地保存,如陜西的“黃河文化記憶”文獻資源和數字資源主題圖書館項目,收集府谷黃河文化歷史文獻、照片、影視、音樂等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建設“黃河文化記憶”特色資源數據庫,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展陳技術進行展示與服務。“黃河文化記憶”主題圖書館建成后,具有地方性、個性化、交互性、特色性以及檢索方式便捷等特點。
三是出版電子書籍和期刊。出版機構可將黃河幾字彎文化資源編輯成電子書籍和期刊,通過主流電子閱讀平臺進行銷售和推廣。這些出版物的內容涵蓋歷史、地理、民俗等領域,能夠吸引擁有不同興趣的讀者。如絲綢之路是古代重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以其為主題的電子書數量巨大,這種有益探索可以為黃河幾字彎文化出版提供借鑒。
四是開展線上線下推廣活動。出版機構可通過舉辦講座、展覽、研討會等形式,向公眾推廣黃河幾字彎文化的數字化出版成果。出版機構也可以與各類媒體合作,發(fā)布相關文章和新聞,擴大黃河幾字彎文化的影響力。內蒙古出版集團就以“黃河幾字彎”為主題,舉辦了多次數字出版頭腦風暴活動,聯合業(yè)內力量為黃河幾字彎文化普及助力。
五是與教育領域銜接。出版機構可將黃河幾字彎文化的數字資源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為中小學生和高校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開發(fā)一套黃河幾字彎文化教學課程,將其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了解和傳承這一獨特的文化。
六是發(fā)掘和孵化原創(chuàng)內容。出版機構可鼓勵學者、作家、藝術家等創(chuàng)作以黃河幾字彎文化為題材的原創(chuàng)作品,如小說、散文、詩歌、音樂、電影等。這些作品可以通過傳統(tǒng)出版渠道出版發(fā)行,也可以通過數字平臺推廣。黃河出版?zhèn)髅郊瘓F出版的《黃河幾字彎上的激情歲月——紀念三線建設》一書,完整且系統(tǒng)地再現了小三線軍工事業(yè)發(fā)展歷程,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其中包含的豐富故事為后續(xù)多種形式的出版物開發(fā)提供了堅實基礎。
七是推出紀念品和衍生品。出版機構可結合黃河幾字彎文化的特點,設計并生產一系列紀念品和衍生產品,如畫冊、明信片、工藝品等。這些產品可以通過線上和線下商店進行銷售,為黃河幾字彎文化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
八是建立專門的出版品牌。出版機構可設立一個專門制作黃河幾字彎文化出版物的工作室,打造專門的出版品牌,工作室負責策劃、編輯、發(fā)行與推廣相關書籍和期刊,以統(tǒng)一的形象展示黃河幾字彎文化的魅力。此外,出版機構還可以建立黃河幾字彎文化數據庫,為再現和傳承黃河幾字彎文化提供有力支撐。
總之,將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與出版產業(yè)相銜接,可以為這一獨特文化賦予新的生命力,拓展其傳播渠道,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促進黃河幾字彎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數字化讓黃河幾字彎文化活起來、立起來。構建黃河幾字彎文化數字化模型,能夠探索保護黃河幾字彎文化的有效路徑,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提高數字化技術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資源共享機制,挖掘黃河幾字彎文化所蘊藏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曉東,牛家儒. 黃河幾字彎生態(tài)文明與文旅融合發(fā)展[J]. 社會科學家,2021(7):64-68.
[2]習近平. 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 中國水利,2019(20):1-3.
[3]常天愷,齊驥. 文化記憶視角下講好黃河故事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 理論月刊,2022(8):78-85.
[4]姜國峰.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價值、困境與路徑[J].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19-123.
[5]張貴峰. 黃河文化賦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fā)展研究[J]. 文化學刊,2022(5):14-17.
[6]鄒統(tǒng)釬. 中國文化數字化發(fā)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23):56-66.
[7]高書生.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技術路線與中心環(huán)節(jié)[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23):14-20.
[8]梁昊光,蘭曉. 文化資源數字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姜國峰. 大數據時代河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四重路徑建構[J]. 鄭州輕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