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佑源 蔣寧飛 尚子帥 巫明明 葉 靖 葉勝海
(1.浙江勿忘農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1215;2.建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浙江 建德 311600;3.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1)
21 世紀以來,浙江省水稻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2001 年全省稻谷種植面積134 萬hm2,2021 年約為63 萬hm2,僅為前者的47%。 盡管如此,水稻依舊是浙江省第一大糧食作物,年均產量498.78 萬t,占糧食總產的83.13%[1]。然而,浙江地處亞熱帶中部,屬季風性濕潤氣候, 氣溫適中, 光照充足, 雨量豐沛,不僅是適宜水稻種植的重要地區(qū), 同時也是水稻病蟲害如稻瘟病、 白葉枯病的高發(fā)區(qū)。 因此, 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已成為該地限制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兩大重要病害。 其中, 稻瘟病分布遍及世界各稻區(qū), 流行年份稻谷一般減產10%~20%, 嚴重時減產40%~50%,局部田塊甚至顆粒無收, 每年損失的稻谷足以養(yǎng)活6 000 萬人口。 目前我國稻瘟病的平均發(fā)生強度、 年發(fā)生面積及稻谷損失分別為25.21%、380 萬~600 萬hm2及15 億~30 億kg[2-4]。 盡管浙江省稻瘟病平均發(fā)生強度全國最低,僅為4.46%,但近年來浙江部分地區(qū)存在大范圍發(fā)生趨勢[5-6]。 而白葉枯病則主要流行于我國華東、華南和華中稻區(qū),一般造成稻谷產量損失10%~30%,嚴重時達50%,甚至絕收。 在20 世紀80~90 年代,該病在浙江省發(fā)生較重,而后總體趨勢為輕發(fā),但2015 年后又趨于加重,甚至在浙東南部分區(qū)域連片暴發(fā), 嚴重影響糧食生產安全及農藥減量增效工作成效[7-9]。 因此,面對“老問題新暴發(fā)”的水稻白葉枯病,2021 年浙江省將其列入首批二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同時自2022 年開始,在水稻區(qū)試審定標準中將白葉枯病抗性與稻瘟病抗性列為同等重要位置,同時實施“一票否決”制。
在水稻生產上,為了防治上述病害,一般通過噴施農藥或種植抗性水稻品種來控制, 但農藥防治既污染環(huán)境也危害人類身體健康。 目前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推動我國農業(yè)向綠色化轉型發(fā)展[10]。培育并推廣應用多抗水稻品種及品種合理布局, 減少農作物化學農藥用量,是實現(xiàn)農業(yè)綠色生態(tài)生產,保障農業(yè)生產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的科學有效途徑。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生產要求,浙江省自2022 年開始實行水稻新品種審定標準,如多個優(yōu)異性狀累計標準, 即在優(yōu)質與抗性等方面優(yōu)異性狀越多,則對產量要求相對放寬。 本研究基于稻米食味關鍵基因、 稻瘟病和白葉枯病抗性基因功能型或緊密連鎖分子標記,對單季常規(guī)粳稻浙粳78 的優(yōu)質雙抗基因進行分子分析, 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及進一步遺傳改良奠定理論基礎。
水稻品種浙粳78 (浙江勿忘農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種子發(fā)芽后,用Yoshida 營養(yǎng)液于組織培養(yǎng)室恒溫培養(yǎng)至3 葉1 心, 而后剪取完全展開葉用于基因組DNA 提取。
評價數據均來源于國家水稻數據中心(http://www. ricedata.cn/variety/index.htm)。 稻瘟病及白葉枯病的相關數據均為2 年平均值。
取0.1 g 水稻葉片, 用水稻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易思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基因組DNA。
常規(guī)PCR 反應總體系20 μL,內含1× BlueStarTMPCR Master Mix(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下游引物各1.5 μmol/L 及基因組DNA 50 ng。 PCR 反應程序: 95℃預變性5 min;94℃變性30 s,退火時間30 s,72℃延伸30~60 s,共35 個循環(huán);72℃再次延伸5 min,最后保持在16℃。 PCR 產物采用2.5%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用紫外凝膠成像儀拍照。 而需要測序或用CAPS/dCAPS 標記驗證的部分基因,PCR 反應總體系50 μL, 內含1× Phanta Max 緩沖液、dNTP 0.2 mmol/L、Phanta Max 高保真DNA 聚合酶 (南京諾唯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下游引物各1.5 μmol/L 及基因組DNA 50 ng。 PCR 反應 程序:98℃預變性3 min;98℃變性10 s,退火時間15 s,72℃延伸30~60 s,共35 個循環(huán);72℃再次延伸5 min,最后保持在16℃。 PCR 產物經2.5%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切膠純化DNA 片段,而后送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序。 酶切反應體系:總體積30 μL,內含3 μL PCR 產物、1 μL 限制性內切酶及1× 反應緩沖液。 所有基因分析的相關引物序列見表1。
表1 抗病基因的分子標記和基因克隆的引物
除Wx 基因外,Tian 等[11]和謝米雪等[12]根據關鍵核苷酸多態(tài)性均將水稻淀粉合成途徑中的其他重要基因分成2 種單倍型, 其中SBE3 基因的3’UTR 第63 個堿基的變異將導致SpeI 限制性內切位點的改變,缺失的為Ⅰ型,反之則為Ⅱ型;AGPiso 基因的終止密碼子下游第532 個堿基G 的變異導致EcoRI 限制性內切位點的改變,缺失的為Ⅰ型,反之則為Ⅱ型;AGPlar 基因的起始密碼子上游第1 633 個堿基存在C/T 的變異,含C 的為Ⅰ型,含T 的為Ⅱ型;ISA 基因的起始密碼子上游第1 499 個堿基存在C/G 的變異,含C 的為Ⅰ型,含G 的為Ⅱ型;SSII-3 基因的起始密碼子后的第4 329 個及第4 330 個堿基存在GC/TT的變異,含TT 的為Ⅰ型,含GC 的為Ⅱ型;SSI 基因的起始密碼子后的第3 216 個堿基存在A/T 的變異,含T 的為Ⅰ型,含A 的為Ⅱ型;SSIV-2 基因的起始密碼子后的第437 個堿基存在InDel 差異,擴增片段大小為210 bp 的為Ⅰ型,而片段大小為198 bp 的為Ⅱ型。 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 含有Ⅱ型SSI 和AGPlar 及Ⅰ型SSII-3 的稻米直鏈淀粉含量相對更低; 含Ⅰ型AGPiso、SBE3 和ISA 基因的稻米糊化溫度相對更低;含有Ⅱ型SBE3、ISA 和SSIV-2 及Ⅰ型SSII-3 的稻米堿消值相對更低。分析浙粳78 中的上述基因特性,結果發(fā)現(xiàn)SSII-3和SBE3 為I 型, 其他5 個基因為Ⅱ型(圖1)。
圖1 浙粳78 中與稻米食味及蒸煮品質相關基因的分子分型
浙江省單季粳稻2 年區(qū)試結果顯示,浙粳78 的苗葉瘟均值及其最高級均值、穗瘟發(fā)病率均值及其最高級均值、穗瘟損失率均值及其最高級均值、稻瘟病綜合指數均值分別為1.5 級和3.0 級、5.5 級和7.0 級、1.5 級和2.0 級、2.9, 最終該品種的稻瘟病抗性定為中抗。 為了明確該品種中是否攜帶白葉枯病抗性基因, 利用已克隆抗性基因的功能型或緊密連鎖分子標記進行鑒定, 結果表明, 該品種中含有抗病基因Pish、Pib、Pi36、Pi-co39、Pita、Pikm2、Pik(圖2)。
圖2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PCR 鑒定
2018 年和2019 年浙江省單季常規(guī)粳稻區(qū)試結果顯示,浙粳78 的白葉枯病均值及其最高級均值分別為2.0 級和3.0 級,該品種白葉枯病抗性綜合評定為中抗。 為了明確該品種中是否攜帶白葉枯病抗性基因, 利用已克隆抗性基因的功能型或緊密連鎖分子標記進行鑒定,結果表明,該品種中含有抗病基因Xa21(圖3)。 同時進一步對Xa25/xa25 基因測序并與已知抗性基因序列[13]比對分析,證實浙粳78 中含有抗病基因xa25(圖3、圖4)。
圖3 白葉枯病抗性基因的PCR 鑒定
圖4 xa25 基因的測序分析
優(yōu)質稻米,不僅需要漂亮的外觀品質,更在于優(yōu)異的內在蒸煮食味品質。 而后者是由糊化溫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等理化指標間接決定,一般來說,優(yōu)質稻米具有較低直鏈淀粉含量、 較高膠稠度和較低糊化溫度等優(yōu)點。 研究顯示,含有Ⅰ型SSⅡ-3,Ⅱ型AGPlar 和SSⅠ稻米種質的直鏈淀粉含量相對更低; 含有Ⅱ型AGPsio、SBE3 和ISA 的膠稠度相對較高;而糊化溫度與堿消值反相關,含有Ⅱ型ISA 稻米種質的堿消值相對更低[11,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浙粳78 中含有Ⅰ型SSⅡ-3 和SBE3, Ⅱ型ISA、AGPsio、SSIV-2、AGPlar 和SSⅠ。 因此,從直鏈淀粉及膠稠度的角度來看,該品種攜帶的基因均為優(yōu)良基因,而從堿消值的角度來看,ISA 則不是優(yōu)良基因。
要實現(xiàn)水稻生產的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 培育多抗水稻新品種是最重要且經濟有效的途徑。 根據寄主與病原物互作的性質, 可以把植物抗病性區(qū)分為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和水平抗病性(horizontal resistance)兩類[16-17]。 其中前者是通過植物病害抗性基因識別和它對應的病原物Avr 基因, 并產生高效?;钥剐悦庖叻磻?,其抗性程度高、有效性強被廣泛用于現(xiàn)代抗病育種和生產上[18]。本研究利用多種病害抗性基因的功能型或緊密連鎖分子標記, 并結合部分基因的PCR 克隆及測序分析,結果證實浙粳78攜帶有Pish、Pib、Pi36、Pi-co39、Pita 和Pikm2 等稻瘟病抗性基因, 以及白葉枯病抗性基因xa25 和Xa21,從而賦予該品種稻瘟病及白葉枯病雙中抗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