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昭
關(guān)鍵詞:《北京韓魏公祠堂記碑》 蔡襄 韓縝
《北京韓魏公祠堂記》(以下簡稱《祠堂記》)是北宋司馬光為韓琦祠堂而撰。全文敘述了韓琦在任河北安撫使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期間愛民如子,因此得魏人愛戴,在韓琦死后人們自發(fā)為之立祠堂祭祀之事。該碑宋代曾經(jīng)刻石三地,其一刻于魏都大名,其二刻于相州(今安陽),其三刻于當(dāng)涂。刻于魏都者未見相關(guān)討論[1]??逃谙嘀葜P者曾多次實地考察,今存于安陽韓魏公祠,附于《晝錦堂記》碑陰。碑上部分完好,下部分漫漶,《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收錄其拓片??逃诋?dāng)涂者見《當(dāng)涂縣志》與《安徽通志稿》錄文,所錄內(nèi)容與相州刻石所據(jù)文本相同,只是碑型大小不同。安陽碑形體更巨大,《金石萃編》描述:『碑高一丈四寸五分,廣四尺九寸。二十行,行四十八字?!籟2]而當(dāng)涂碑則小很多,魯式谷的描述是:『髙六尺,廣三尺二寸。正書。計十五行,行四十字?!弧栋不胀ㄖ靖濉酚涗洖椋骸罕辖馗呶宄呶宕?,廣三尺。十五行,行四十字?!贿@與魯式谷描述稍有出入,應(yīng)是測量的方式、位置不同所致?!懂?dāng)涂縣志》說:『安陽碑高一丈四寸五分,今碑高僅六尺。想重刻時未得巨石,故截原拓下方,連同題銜分刻于碑陰。故覺碑文割裂耳。』此兩地石碑從其署銜相同看應(yīng)該出于一位書家之手。但關(guān)于作者卻有兩種說法,一說出于蔡襄,二說出于韓縝。蔡襄、韓縝皆是名家。韓縝于哲宗初年為相,而蔡襄被譽為書法大家,因此該碑的書丹者究竟為誰,值得深入討論。
《祠堂記》蔡襄書辨疑
《祠堂記》為蔡襄書的觀點在文獻中流傳較廣,畢沅《中州金石記》錄《韓魏公祠堂記》目云:『元豐七年六月立,司馬光撰,蔡襄正書。在《晝錦堂記》碑陰。碑下半漫滅,缺書人名。以字體,知為蔡襄筆也。琦廟在晝錦坊?!籟3]孫星衍說:『《韓魏公祠堂記》司馬光撰,蔡襄正書,元豐七年六月。在《晝錦堂記》之陰?!籟4]葉昌熾說:『蔡襄書《韓魏公祠堂記》,安陽一本,元豐七年刻于《晝錦堂記》之陰,當(dāng)涂亦有一本,年月皆同。惟缺撰書人名耳。』[5]國家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也標目『蔡襄正書』[6]?!督鹗途帯芬呫洹吨兄萁鹗洝氛Z,又引元人高書訓(xùn)《韓魏王新廟碑》云『歐陽、司馬二公之記,蔡端明之字,光焰萬丈,照映千古』,將蔡襄與司馬光并舉,是亦主張書丹者為蔡襄。畢沅、孫星衍、王昶、葉昌熾等皆金石名家,似乎所持觀點當(dāng)視為定論,其實,《祠堂記》確非蔡襄書丹,從生卒時日及碑刻結(jié)銜等多方面文獻可證。
首先,『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六月丙戌』是《祠堂記》的創(chuàng)作時間。即可見蔡襄不可能是《祠堂記》的書丹人。蔡襄卒年在北宋英宗治平四年(一〇六七),歐陽修《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及《宋史》本傳記載『治平三年丁母憂,明年卒。年五十六』[7]。而司馬光《祠堂記》成稿于元豐七年(一〇八四),這在司馬光文中明確交代,存碑與司馬光《傳家集》記載一致。又《祠堂記》文內(nèi)有一時間線索也清晰地印證這個時間?!鹅籼糜洝窂奈憾既藶轫n琦立祠堂說起,『魏人思公而不得見,相與立祠』『后二年,公薨于相州』。韓琦卒于熙寧七年(一〇七四),『公薨后九年,魏人以狀抵西京,俾光為記,將刻于石……故不敢辭』『時元豐七年六月丙戌,涑水司馬光記』。即是說,司馬光所作《祠堂記》是在蔡襄死后十七年,所以說蔡襄不可能書《祠堂記》。
再者,從碑刻的書丹人系銜可判定《祠堂記》與蔡襄無關(guān)。關(guān)于書丹者的系銜,現(xiàn)存石刻與幾種流傳整理本文字完全一致,以王昶《金石萃編》所錄為例,云:『安武軍節(jié)度冀州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持節(jié)冀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充河?xùn)|路經(jīng)略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兼知太原軍府事及管內(nèi)勸農(nóng)使上柱國廣陵郡開國公。』觀蔡襄一生仕歷,據(jù)歐陽修《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王偁《東都事略》及《宋史》本傳,從天圣八年舉進士甲科步入仕途開始,主要任職有知福州、知諫院、知泉州、知制誥、知開封府、拜三司使、知杭州、拜端明殿學(xué)士,最后徙南京留守未行,丁母憂而卒。以上可知蔡襄與《祠堂記》的書銜沒有關(guān)聯(lián),據(jù)此可斷《祠堂記》非蔡襄書丹。
韓縝書《祠堂記》之探討
韓縝書《祠堂記》的說法,出于民國魯式谷等編《當(dāng)涂縣志》與徐乃昌編《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三》,二書所錄《北京韓魏公祠堂記》,出于當(dāng)涂縣,是南宋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六月韓琦曾孫韓膺胄重刻之石。是該碑第三次重刻。《安徽通志稿》描述書丹者結(jié)銜在碑陰,云:『補刻記文分兩截刻,每截七行,行十字,字徑一寸一分。結(jié)銜三行,字徑九分,均正書?!疙n膺胄重刻」兩行,字徑七分,分書。』魯式谷對當(dāng)涂《祠堂記》碑的存韓縝名字有個特別贊述:
右碑……今以吾邑所存《祠堂碑記》相校,文字互有完缺,惟碑陰題銜以下較安陽碑為完整,知書碑者為韓縝。《中州金石記》《安陽縣志》所謂蔡襄書者,乃碑字殘缺后臆測之詞。
《當(dāng)涂縣志》與《安徽通志稿》皆記有碑的位置,碑的尺寸,碑的字體及字的大小,存在狀態(tài)等,知其載述的根據(jù)是原碑。所錄『韓縝』應(yīng)可相信。
從結(jié)銜的內(nèi)容看也與韓縝符合?!鹅籼糜洝返慕Y(jié)銜與韓縝一段時間內(nèi)的任職官銜吻合,《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有記載[8]。《宋會要輯稿》記錄更具體:『六年十一月九日,制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右光祿大夫、知河南府韓縝為安武軍節(jié)度、冀州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河?xùn)|路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太原軍府事』[9],與《祠堂記》記載基本一致。而其勛階爵秩『上柱國廣陵郡開國公』未知何年獲得,但在元豐八年五月朝廷頒發(fā)的《知樞密院韓縝拜右相制》、元豐八年十二月頒發(fā)的《右相韓縝轉(zhuǎn)正議大夫加恩制》、元祐元年四月朝廷頒發(fā)的《韓縝罷相轉(zhuǎn)觀文殿大學(xué)士出知穎昌府制》中涉及增加食邑問題時,都寫到了韓縝的『上柱國廣陵郡開國公』[10]爵位稱號。這些應(yīng)該可以證實韓縝書碑的真實性。
從身份看,韓縝也是較為合適的書丹人選。韓縝(一〇一九—一〇九七)出身望族,哲宗初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知穎昌府河南府太原府,以太子太保致仕。且韓縝與韓琦雖非一家,但兩家交往甚密,韓縝子韓宗武進士及第,韓琦之子韓忠彥鎮(zhèn)瀛州,特辟韓宗武為河間令(《宋史》韓宗武本傳)。又,韓縝與司馬光同朝為官,哲宗立,韓縝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司馬光同時為門下侍郎。韓縝的書法也名擅一時,見于著錄的有跋《范文正公書伯夷頌》,《鐵網(wǎng)珊瑚》卷二著錄;流傳于世的有《欽聞帖》,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外還有景祐五年書《鄆州新學(xué)記》并篆額。碑文存《山左金史志》卷十六,《欽定續(xù)通志》卷一百六十九有著錄,因此從身份地位到書法水平,韓縝都應(yīng)該是《祠堂記》書碑的合適人選。所以韓縝書《祠堂記》當(dāng)無疑。
《祠堂記》刊碑時日辨疑
欲辨《祠堂記》的刊刻時間,需從《祠堂記》中兩位結(jié)銜而尚無人論及的書家說起,即張璪與蒲宗孟。據(jù)《安徽通志稿》與《當(dāng)涂縣志》錄文:『資政殿大學(xué)士右光祿大夫知揚州軍州事、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使充淮南東路兵馬鈐轄上柱國馮翊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三百戶食實封捌伯戶張璪篆。資政殿學(xué)士通議大夫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公事畿內(nèi)勸農(nóng)使充大名府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護軍河?xùn)|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一百戶食實封壹伯戶蒲宗孟?!话碴柋写藘蓚€結(jié)銜下缺人名。因此可知,原刻《祠堂記》是有篆額的,書者是張璪,但從今存安陽碑看已佚失。
張璪(?—一〇九三),初名琥,字邃眀。滁州全椒人?!端问贰肪砣俣擞袀鳌_M士及第后,得王安石、呂惠卿知遇,自翰林學(xué)士拜參知政事,改中書侍郎,以黨附王安石被罷,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鄭州徙河南、定州、大名府,進大學(xué)士,知揚州。卒贈右銀青光祿大夫,謚號簡翼。
蒲宗孟(?—一〇九三),字傳正,閬州新井人,進士第,曾拜尚書左丞,被彈劾加資政殿學(xué)士知亳州,元祐初改杭州,移鄆州。知河中府,移帥永興、大名府。有文集五十卷,奏議二十卷,作周敦頤《墓志銘》《老蘇先生祭文》。第未知在《祠堂記》的鐫刻中其貢獻所在。(《東都事略》卷八十三)《六藝之一錄》《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其行楷《蒲傳正夏中蒲兵帖》。
關(guān)于《祠堂記》的刊刻時間,《中州金石記》載『元豐七年六月立』, 孫星衍說『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六月』,葉昌熾說:『元豐七年刻于《晝錦堂記》之陰』,《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相關(guān)說明文字也為『元豐七年六月十八日刻』?!涸S七年六月十八日』這個日期,如果說是司馬光撰寫碑文時間沒問題,或者說是刻于大名府碑的書刻時間也沒問題,那安陽碑的刻立時間則是不對的。安陽碑書寫鐫刻時間較大名碑應(yīng)該晚了許多,這從書丹人的結(jié)銜可以斷定。原碑落款職銜三人,有韓縝,結(jié)合前文筆者所論書丹人為『韓縝』說,若不誤,那么,韓縝有此官銜,據(jù)前引《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韓縝是在元祐六年(一〇九一)十一月九日受《制》為武安軍節(jié)度使知太原府』[11],那也就是說,該碑的書寫與刻立不會早于這個時間。又知碑篆的署名者張璪于元祐七年十一月從知大名府任上徙以資政殿學(xué)士身份知揚州』[12],元祐八年(一〇九三)六月辛酉,卒于揚州任[13],則可知此碑不會晚于該時間。再檢《祠堂記》結(jié)銜的蒲宗孟,《三希堂法帖》九冊,有宋蒲宗孟致知府鈐轄子中待制尺牘。蒲宗孟知大名府在元祐七年(一〇九二)九月壬午[14]。將此三位結(jié)銜者的任職時間作比較,取其對每一個人都合適的公約數(shù),可得出安陽碑《祠堂記》的首次書刻時間當(dāng)在元祐七年九月到元祐八年六月的八個月之間。但今存碑據(jù)元代佚名《河朔訪古記》記載,有可能刻于元代?!逗铀吩L古記》云:『晝錦坊……庭西《晝錦堂記》碑一通,至元(元世宗至元一二六四—一二九四)間再模而刻。宋參知政事歐陽修撰,翰林學(xué)士蔡襄書,龍圖學(xué)士邵必大篆。世稱為四絕碑云?!籟15]既然《晝錦堂記》『再?!挥谠?,摹刻其碑陰的《祠堂記》也有可能刻于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