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軍寧
此次統編教材新增了有關信貸的教學內容,選必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7課《古代的商業(yè)貿易》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的信貸。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古代信貸“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1]然而,教科書主要呈現了“信貸”自身的發(fā)展,未展現信貸“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這就需要教師適當補充教學內容以達成課標要求。
一、盤剝小民的魔鬼
材料1: (西漢)有者半賈(價)而賣,亡(無)者取倍稱之息(一倍),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2]
材料2:(明萬歷)江蘇“方其谷秀于田,則有催租之胥,放債之客,盼盼然履畝而待之……(農戶)終歲所得,曾不能一粒入口。乃衣食婚嫁喪葬之需,未能猝辦也,乃踆踆然叩諸富人之門而稱貸之,以俟來年取足焉。若不幸而有一朝霜蝗水旱之災及意外之變,則二十畝之田,皆化為蓬篙?!盵3]
材料3:(明成化)山東、河南、湖廣等地“揭債富豪勢要之家銀兩稻谷救濟,或借銀一兩,不過五六個月,逼要本利銀二兩,或借稻一石,不過半年,加要一石。償還不及,逼勒重換文約,利上加利,勒逼貧苦。有恃豪債主用強逼準折(抵債)妻小、男女、房屋、田地、山場,致累貧民逃竄。”[4]
【問題探究】從以上史料看,古代借貸有哪些消極作用?
就一般意義而言,信貸就是借貸行為。以上史料反映了古代借貸駭人的重利盤剝像魔鬼一樣陷溺和坑殺小生產者。古代小生產者維持簡單再生產已十分不易,但高利借貸常常掠走小生產者的全部剩余價值,使其不得不在更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生產乃至破產。歷史上因高利借貸而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者不計其數,但僅僅這樣認識古代借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又不夠全面。
二、小民求生的希望
古代信貸造成的苦難史不絕書,因而備受譴責,但為什么還能夠長存不息呢?這是因為信貸作為一種經濟形態(tài),有其存續(xù)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
材料1:(春秋)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耕褥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5]
材料2:(明代)每歲末及春杪,各村農佃早已無耕本,無日食,不得不向放生谷之人,借生作活。[6]
材料3:(明嘉靖)海瑞在淳安告示“凡典借銀谷多取利息者,許被害人告治”,遇荒年富戶要將“所積谷粟,借貸貧民,不許取利?!盵7]海瑞此舉招致多人反對。何良俊說“士夫之家,不肯買田,不肯放債,善良之民,坐而待斃,則是愛之實陷之死也,其得謂之善政哉?”[8]趙用賢認為“小民一歲之中假貸于業(yè)戶者,常三四次”,“豪民不貸,小民失依”,莫若“少高其息,庶為兩便”。[9]
材料4:(明嘉靖)內閣大學士高拱認為“江南之民,其財易耗,耕蠶之本,匪借不給;公私之用,匪借不周;故或資以贍口,或資以足錢糧,是借貸相濟亦久矣,就中嚴抑取利之禁可也,(海)瑞乃不遵明例,妄禁不許還債。夫債不還于今,則借不通于后。一方如此,他方效之,致使食用雖急,稱貸無門,異日必以求為自逞,不以安土為樂。強暴則劫掠茍生,柔軟則束手待斃,生靈危困,何以自蘇哉。 [9]
【問題探究】
1.古代貧難小民明知高利借貸難以脫身,為何還要去借貸?
2.海瑞“借貸不許取利”的做法為何會遭到反對?
小農經濟生產規(guī)模小、利潤低、周期長且不穩(wěn)定。正如材料1中管仲所說:農業(yè)收入按月算常常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但政府稅收卻常有暴征,農民只好借貸應對。耕地鋤草都有農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時夠用,農民只好借貸來雇人澆地。秋天糧食豐收,農民賣糧價格是“五”;春天糧食匱乏,農民買糧價格是“十”,又不得不借貸。如遇天災人禍等意外更是不得不借貸。
不可否認,一些生活性借貸可以在危急時首先延續(xù)人的生存,而后才有可能挽救生產。對于處于生死邊緣的小生產者,借貸看起來是鴆藥,但也是續(xù)命湯,是無數落難小民的最后選擇。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單純地譴責土地所有者,或高利貸者為邪惡是不夠的。當農村需要外界的錢來供給他們生產資金時,除非有一個較好的信貸系統可供農民借貸,否則地主和高利貸是自然會產生的。如果沒有他們,情況可能更壞?!盵10]
為什么會有人反對海瑞的做法,就是因為借貸有利于挽救和維護小農生產。小農生產抵御不了天災人禍,而政府的社會保障又匱乏無力,因此需要通過民間借貸來救急紓危,穩(wěn)定社會。借貸的這種穩(wěn)定功能雖然有限,但卻不可缺少。因此古人認為對借貸應該有所維護。上述材料中統治階級對信貸的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其所述也是客觀事實,不能簡單視做為放貸者辯護。
三、小民維生的工具
材料1:(清代)松江“村之南有楊心宇者,村民之刻苦治生以立其家者也。給食粥外有余貲,以置什器,又自有田數畝,時時以粟貸人而收其息,歲積粟可二三十斛”[11]。湖南益陽陳士元(木匠)出貸同鄉(xiāng)孔廷方銀二兩,“加三起息”;江蘇泰興曹盛章(開豆腐店)出貸同鄉(xiāng)何旺民銅錢十二千六百文,“三分起息”;廣東信州宋隴源(擺攤賣糖)出貸同鄉(xiāng)吳汝幅錢400文,“月利三分”。[12]
材料2:(清代)南昌蔣某因家貧“乃質衣冠,得錢八百,販粟五斛,肩鬻于市”。浙江嘉興“鄰有曹甲貸白金二鎰,賣藥于肆,以甘旨養(yǎng)其親”[13]。
材料3: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26條:借、貸雙方約定的年利率24%以內為有效利率;年利率24%—36%之間為自然利率;年利率36%以上為無效利率。[14]
【問題探究】從以上史料看,信貸在小生產者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古代借貸大致分三個層次:生活性、經營性、生產性。生活性借貸主要因天災人禍引起的生活必需品不足;經營性借貸主要因經營周轉困難而急需資金;生產性借貸主要因調配或擴大生產的需要。
以上史料反映了古代小農、小工、小商等小生產者利用信貸來謀利求生。借貸經營在今天幾乎是企業(yè)常態(tài),在古代也是維持生產的常用手段。信貸作為一種金融工具,在不同人的握持下,可以成為吞噬人的魔鬼,也可以成為造福人的天使。富有階層可以利用其來剝削牟利,小生產者也可以用來求生取利,當然富有階層更有優(yōu)勢。古代信貸帶給小生產者來的深重苦難自不待言,但小生產者利用信貸求生取利的歷史事實也不能忽視。如果古代信貸不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那么它就不可能在歷史中長存;如果它只是一味地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那么它在吞噬借貸者的同時,也會吞噬自己存在的基礎。
古代借貸所起的作用往往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在沒有天災人禍等意外因素沖擊的正常情況下,應急性的生活性借貸可以延續(xù)生存,生產性借貸不僅可以維持原有生產,甚至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擴大生產。而在受戰(zhàn)亂、天災、急征等意外因素沖擊的非正常情況下,小生產者常常因借貸而走向破產。對意外因素也要做具體分析。中國古代歷史上和平時期顯然多于戰(zhàn)亂時期,平年與豐年也總體上多于災年。正如彭信威先生所說:“中國這種村落式的農業(yè)經濟國家,與其說像一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動物,不如說像一棵大樹,一枚葉子為蟲所咬,其他葉子毫不在乎,要全樹的枝葉和根干都吃光,樹才算死了……歷史上的許多例子,多不是全國性的?!盵15]古代借貸造成的破壞常常是局部性的,并不是所有借貸的小生產者都會破產,天災人禍較少的情況同樣是較普遍的。借貸者并不總是會遇到意外因素沖擊,因而通過借貸維待生產也同樣是較普遍的。有學者指出“那種認為在高利貸網羅下小農經濟紛紛破家的觀點,顯然帶有很大的片面性?!盵16]
古代借貸利率通常很高,但也存在利率較低的部分,不能簡單地把古代借貸完全等同于高利貸。今天法律規(guī)定民間借貸最高利率不能超過36%,如果以此為標準,則古代借貸利率在此標準之下就不能簡單否定。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用今天的非法高利貸去理解古代所有的借貸,上述史料說明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四、小民周轉的依托
明清時期,經營性、生產性借貸獲得較大發(fā)展,對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周轉融通乃至擴大再生產的作用。
材料1:(明代常州)鄉(xiāng)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及還租已畢,則以所余米春臼而置于囷(谷倉),歸典庫(當鋪)以易質衣。春月則闔戶紡織以布易米而食,家無余粒也。及五月田事迫,則又取冬衣易所質米歸,俗謂之種田飯米。及秋稍有雨澤,則機杼聲又遍村落,抱布貿米以食矣。 [17]
材料2:(清代浙江)佃戶小農,一時若有緩急,皆將所收之米,隨其多寡,當銀用度,次年蠶麥成熟,新稻未收之前贖回,以濟口食,較之現買,米價平賤,人以為便。[18]
材料3 :清道光二年,江西巡撫毓岱奏請訂立《民間質借谷食章程》:“查江西民間向有谷押之名,貧富均便,應照典鋪官為給帖……秋冬農民有谷時,亦準赴押質當銀錢,按月加利二分五厘?!盵19]
【問題探究】
以上史料中,小生產者是怎樣利用借貸維持生產和生活的?
古代社會農作物價格常常隨農業(yè)生產周期大起大落,從而對小生產者造成沖擊。借貸可以通過物資周轉起到保護小生產者的作用。
上述史料表明,明清時期一些地區(qū)的小農在春夏生產時,把家中暫時用不上的物品抵押給當鋪獲得信貸資金,然后用之進行生產。等到秋天收獲,再利用生產所得資金把家中抵押物品贖回。只要生產順利完成,借貸的小農就有可能償還借貸,甚至還可以獲利。在這里,小農充分利用信貸,變閑置物品為生產資金,通過閑置物品與糧食的交替抵押,巧妙地利用信貸實現了物資周轉與生產進行,從而盤活了家庭經濟。從其生產過程看,這種主動性借貸不僅調配了生產周期,還介入了再生產過程,具有生產創(chuàng)造的價值。這種借貸在南方一些地區(qū)較為普遍,以至于政府官員主張由政府統一管理。
總之,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經濟形態(tài),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積極因素就不可能長期存在。歷史上的人們不斷譴責高利貸,常常是根據一時一地的情況用孤立、靜止的觀點看問題,甚至陷入古代借貸只為剝削而存在的歷史唯心主義。我們今天必須歷史地、全面地、科學地認識古代借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注釋】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7頁。
[2] [西漢]晁錯:《論貴粟疏》,《漢書·食貨志》。
[3][6][9][11][12][13] 劉秋根:《明清高利貸資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38、228、52,41、288頁。
[4] 楊一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874,875頁。
[5] 李山:《管子》,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57頁。
[7] [明]海瑞:《海瑞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8,189頁。
[8]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09頁。
[10] 費孝通:《江村經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237,233—234頁。
[14] 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5次會議通過。
[15]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8頁。
[16] 陳支平:《明清福建社會與鄉(xiāng)村經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27頁。
[17] [清]黃卬:《錫金識小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53頁。
[18] 周建波、曾江、周子超:《清代江南農村手工業(yè)生產性借貸的高利率影響探析》,《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第51頁。
[19]《清實錄》第33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年,第5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