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 羅文芬
歷史高考試題所考查的知識點,往往是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意在引導學生通過歷史上重大的、關鍵性的史事,了解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進程及演進規(guī)律。在解析高考試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對試題考查的重要歷史史事進行剖析,挖掘史事背后的歷史意義。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試題,而且能夠以點帶面,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發(fā)展的時代特點。另外,我們還可以將相關的試題進行類比分析,利用這些試題構建起一個知識的鏈條。通過分析這些試題背后的歷史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認識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從而深化學生的歷史認識。下面,筆者以2022年廣東歷史高考第8題為例,進行說明。
一、以點帶面,透過現象抓本質
【例1】 (2022·廣東卷)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國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的行為被稱贊為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后來魯迅發(fā)表《娜拉走后怎樣》,則作如下比喻:“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币韵陆忉屨_的是 ( ?)
A.“小鳥”代表尚未覺醒的女性
B.“籠子”是指落后的經濟形態(tài)
C.“無路”源于君主專制的壓迫
D.“鷹”等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
這是一道非常好的高考試題。試題以新文化運動時期關于“娜拉出走問題”的討論為切入點,考查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時代特點。題目難度不大,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能夠進行解答。在解析這道試題時,筆者更關注的是題目所考查的歷史現象。因為,關于“娜拉出走問題”的討論,在中國近代思想發(fā)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起因于對辛亥革命的反思,是一場觀念形態(tài)的革命。但是,初期的新文化運動批判封建禮教,其內容“仍然是在西方式民主的旗幟下進行的,鼓吹以個人為中心的‘獨立人格和‘個性解放,著眼點主要是個人權利,而不是人民的整體利益,它不可能從根本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指明真正的出路”。在這種背景下,1918年出現了關于“娜拉出走問題”的討論。這場討論,使當時的一些先進分子從關注個人權利,到思考整個社會的改造,“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是那樣黑暗,舊的社會不改造,個人再努力,也沒有前途可言。離開社會的改造,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連生存也難以得到保障,更談不上有什么個性解放和個人前途。于是,‘改造社會、‘建設新社會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思想界被提到突出的地位”。
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時期關于“娜拉出走問題”的討論,是中國近代思想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它反映了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從關注以個人為中心的“個性解放”,到追求整個社會的改造,謀求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能夠以點帶面,引導學生理解這個時期思想演進的時代特點,幫助他們形成新的歷史認識。有了這樣的歷史認識,學生就能夠高屋建瓴地把握同類試題的命題意圖,作出正確的解答。如下面這道高考試題:
【例2】 (2016·海南卷)1919年7月,進步報刊《每周評論》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網開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從黑暗的牢獄中,打出一道光明來?!蓖粫r期的《南開日刊》宣稱:“只要有干涉政治的決心,不怕政府不順從民意。”這表明當時 ( ?)
A.知識階層具有參與政府管理的意識
B.廣大民眾開始擁有決定國家政策的權力
C.進步知識分子對社會變革方式有了新認識
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深入的傳播
這道高考試題的答案是C。題目中的歷史現象,與關于“娜拉出走問題”的討論一樣,反映了當時人們希望通過徹底“改造社會”的方式,達到拯救時弊、救亡圖存的目的。因此,通過對重要歷史史事的分析,以點帶面、透過現象抓本質,能夠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發(fā)展的特點、形成新的歷史認識,進而有助于學生的知識遷移。
二、拓展深化,認識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
新文化運動時期關于“娜拉出走問題”的討論,使當時的人們從關注個性解放、個人權利到關注社會的改造。但是,思想的演進并沒有就此停止,而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不斷向前發(fā)展。筆者在對2022年廣東卷第8題進行解析時,嘗試將相關的高考試題整理出來,利用這些試題構建起一個知識的鏈條。通過分析這些試題背后的歷史現象,幫助學生認識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
【例3】 (2018·全國Ⅰ卷)五四運動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是否合適中國國情的爭論,有人反對走俄國式的道路,認為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增加富力”,發(fā)展實業(yè);還有人主張“采用勞農主義的直接行動,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這場爭論( ?)
A.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認清了歐美的社會制度
C.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D.消除了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的分歧
【例4】 (2018·全國Ⅲ卷)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評工讀互助等社會改良活動,認為“零零碎碎的救濟”“無補大局”,主張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入工人群眾。這表明當時( ?)
A.民主與科學觀念廣泛傳播
B.實業(yè)救國運動如火如荼
C.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強
D.批判傳統(tǒng)禮教成為共識
【例5】 (2018·江蘇卷)1920年5月,《新青年》發(fā)表了陳獨秀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lián)合會的演講。該演講稱:世界勞動者的覺悟計分兩步。第一步覺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覺悟是要求管理權,要求做工的勞力者管理政治、軍事、產業(yè)。這表明,此時馬克思主義( ?)
A.正在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B.已成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
C.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
D.完成了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
這三道試題,反映了五四運動前后,思想界對于如何改造社會的認識。例3反映的歷史現象是五四運動后,思想界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論爭;例4則反映了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者對“無政府主義”的反思。除了關于社會主義問題和“無政府主義”的討論外,這個時期的思想界還出現了“問題”與主義之爭。這些討論的結果,是“使一批先進青年更加認識清楚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得到擴大”,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社會的科學理論,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開來。一大批知識青年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并將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他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這個決心絕不是輕易下定的,更不是一時沖動和趨時行為,而是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經過反復的推求比較和實踐檢驗,最后才作出這個自己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例5中陳獨秀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lián)合會上的演講,生動體現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將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起來。中國人民經過不懈探索,終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舊社會、建設新社會的科學思想武器。
通過對上面三道試題所考查的歷史現象的對比和分析,學生能夠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并且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曲折、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其演變的過程,呈現出從關注個性解放、個人權利到立志改造社會,再到認同科學社會主義、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改造社會的指導思想這樣一個演變的規(guī)律。而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實現了偉大的社會變革。
綜上,歷史的發(fā)展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規(guī)律。我們要想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就應該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利用高考試題,以點帶面、透過現象抓本質,能夠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發(fā)展的時代特點;而將相關的試題進行整理、對比分析,能夠構建起知識的鏈條,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認識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
責任編輯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