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本病屬中醫(yī)“懸飲”“咳嗽”“脅痛”等范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調(diào),病后失養(yǎng),營養(yǎng)不良,情志內(nèi)傷,過度勞累,在中氣內(nèi)虛的基礎(chǔ)上,感染癆蟲,侵及胸膜形成的病變。癆蟲灼傷陰液致氣血淤滯,絡(luò)脈不和為病,初期急發(fā)者多責(zé)之于肝肺、痰飲,病性屬實(shí);而病久必邪戀正損,可見淤滯胸脅、陰虛火旺等虛實(shí)夾雜或正虛之證。本病病位在少陽胸膜,臟腑可涉及肺、脾、腎,臨床需辨證施治。
主癥: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或熱出不解,干咳,氣急胸脅刺痛,或呼吸轉(zhuǎn)側(cè)加重,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數(shù)。
治法:和解疏利。
方藥:柴枳半夏湯加減。柴胡、黃芩、百部、青天葵各10克,法半夏、青蒿、赤芍、瓜蔞皮各15克,郁金8克,桔梗、炙甘草各5克。
加減:氣急甚者加桑白皮、葶藶子各15克;熱出不解可加佩蘭15克,蔻仁10克;脅痛明顯者加用玄胡索。
主癥:胸脅脹滿疼痛,以脅下為主,呼吸、咳唾、轉(zhuǎn)側(cè)時明顯,惡寒、發(fā)熱、咳嗽、胸悶、氣緊,不能平臥,舌苔白膩,脈沉弦。
治法:宣肺蠲飲。
方藥:蠲飲湯加減。葶藶子、石韋、澤瀉、茯苓皮各15克,葦莖、法半夏、郁金、桑白皮、黃芩各10克,炙麻黃、陳皮各5克。
加減:脅痛明顯者加郁金、玄胡索各15克;胸悶甚者加瓜蔞皮15克,款冬花10克。
主癥:發(fā)熱,頭痛,有汗,氣促,咳嗽,痰色黃稠難排,胸悶胸痛,口干口苦,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化痰。
方藥:清金化痰湯加減。浙貝母、桑白皮、麥冬、瓜蔞皮各15克,梔子、葶勞子、黃芩、知母各10克,橘紅、桔梗各5克。
加減:頭痛明顯者加蔓荊子15克,藁本10克;痰黏難咯者,加天竺黃、海浮石各10克,蒲公英20克。
主癥:胸脅疼痛,胸悶不舒,呼吸欠順暢,脅部刺痛,固定不移,咳嗽,咯痰,甚至胸廓畸形、下陷,舌暗,苔膩,邊有淤斑,脈弦澀。
治法:化淤寬胸,通絡(luò)止痛。
方藥:血府逐淤湯加減。赤芍、桃仁各12克,生地黃、川牛膝、紅花各9克,貝母、瓜蔞、當(dāng)歸各15克,桔梗、枳殼、川芎各6克,柴胡8克,甘草3克。
加減:脅痛甚者加廣郁金、降香各10克;胸悶、苔膩者加半夏10克,陳皮12克。
主癥:干咳,無痰,痰少不爽,口干咽燥,午后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胸脅悶痛,形體消瘦,舌尖紅,苔少,或舌紅少津,脈細(xì)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桑葉、扁豆、天花粉、地骨皮、玄參、沙參各15克,玉竹、麥冬各10克,甘草5克。
加減:咳痰者加川貝母、甜杏仁各10克;盜汗甚者加烏梅6克,癟桃干10克。
【中成藥治療】
1.肺結(jié)核丸,每次9克,每日3次,適用于脅痛見陰虛火旺證者。
2.和絡(luò)舒肝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飯后溫開水送服或遵醫(yī)囑,適用于脅痛之血淤氣滯作痛者。
3.復(fù)方蛇膽川貝末,每次1~2瓶,每日3次,適用于痰熱郁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