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謙
解題技巧
一、論辯文重思辨,文脈梳理是關(guān)鍵
陸游說:“同志三四人,辯論略相當(dāng)?!币源搜越庵?,論辯的目的最終是要讓論辯雙方殊途同歸、要旨合一的,這也就決定了論辯文的思辨性。因此,解答論辯類文言文閱讀題,首先要進(jìn)行文脈梳理,以把握清楚文章主旨和歸旨化的觀點、論據(jù)、論證方法等,確保精準(zhǔn)理解文章大意,即“觀其大略”。在此基礎(chǔ)上,要區(qū)分好論辯主體,緊緊圍繞論辯主體厘清文意走向,避免主次不分,出現(xiàn)理解偏差。特別是要理性對待論辯主體的觀點表達(dá),取正揚清,從價值觀上不隨便認(rèn)同,堅定堅持正向正能。如考查對“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的理解,就是在區(qū)分“不能被后代尊稱為國君”的原因不在于“只顧自己安身立命”,而在于“靠建造游觀之臺這些方式來安身存命”。
二、論辯文謀嚴(yán)謹(jǐn),步步為營邏輯明
論辯文以理服人,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是首要任務(wù),故在行文時往往步步為營、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照應(yīng)。我們在解答論辯類文言文閱讀題時,一定要遵循觀點導(dǎo)向、上下聯(lián)系、層層推進(jìn)、邏輯嚴(yán)明的原則,絕不能簡單地?fù)?jù)某一言而得意,更不能以偏概全、望文生義。具體分析時,要特別注意道理論證和事實論證之間的轉(zhuǎn)換,把事理和道理做同理推導(dǎo),統(tǒng)一起來指向所要表達(dá)的主張見解,從而避免無謂失誤。如考查“張儀見楚王言一計而三利”的事。分析原文的邏輯可得:“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xiàn)商于之地”,“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是為“一計而三利俱至”,可謂步步為營。而一選項卻表述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xiàn)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這就出現(xiàn)了三處邏輯錯誤:一是將請秦王獻(xiàn)地、私商于之地誤為親王下令獻(xiàn)地;二是將因弱齊而施德于秦誤為弱齊而得秦;三是將絕齊之計一舉而弱齊、德秦、私地三得,誤為絕齊之計一舉而獻(xiàn)地、弱齊、秦德三得??芍^謬以千里也。
三、論辯文言灼灼,對事對人要分清
論辯文往往以其旁征博引、雄辯有力,振振有詞、斬釘截鐵,言之鑿鑿、無可辯駁而動人,讓人信服。然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閱讀時常被其灼灼華采的言語引誘,再加上雄辯者的高談闊論、不遺余力、千方百計、無所不能,我們很容易受到言語表象的蠱惑,在價值認(rèn)同上出現(xiàn)偏頗。解決此類問題,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既對事又對人,對事,事理清,對人,對象明,誰之言誰之事,誰之事誰之理,具體而論。如2022年全國高考乙卷考查斷句“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分析時即可先大體上分清主要對象是“周公”和“武王”,然后分清主要事件“談仁”,即可確定正確斷法為“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四、論辯文講情境,回歸文本細(xì)求證
論辯文離不開具體的人物活動及言論情境,因此,情境對于翻譯題來說,尤其重要。我們不能簡單地脫離情境作人為的感性理解分析,而應(yīng)披文入境,回歸文本認(rèn)真涵詠、仔細(xì)求證,以防言不及義、言有偏意、言不盡意或曲解文意等問題。如翻譯“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這句話的容易翻譯出錯的點在于“武王克殷”,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可譯為“武王攻克殷都”,但縱觀上文,從夏禹滅三苗到商湯滅夏桀,皆言一國之滅,故更準(zhǔn)確的翻譯應(yīng)為“武王打敗商朝”。這句話中的“士眾”,很容易簡單譯為“民眾”,而根據(jù)后文“愛其人者”和“所以貴士君子者”可得,其準(zhǔn)確翻譯應(yīng)為“士人和百姓”。
模擬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國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其財足以禮天下之賢者。與天下之賢者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雖未能王,其以為安也,不亦易乎!此趙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嘗君之所以卻荊兵也。古之大立功名與安國免身者,其道無他,其必此之由也??笆坎豢梢则滍?。
昔趙宣孟將上之絳,見骫①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視。宣孟問之曰:“女何為而餓若是?”對曰:“臣宦于絳,歸而糧絕,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毙吓c脯二朐,拜受而弗敢食也。問其故,對曰:“臣有老母,將以遺之?!毙显唬骸八故持?,吾更與女。”乃復(fù)賜之脯二束,與錢百,而遂去之。處二年,晉靈公欲殺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發(fā)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飲而出。靈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殺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輿!吾請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為誰?”反走對曰:“何以名為?臣骫桑下之餓人也。”還斗而死。宣孟遂活。此書之所謂“德幾無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猶活其身,而況德萬人乎?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薄皾鷿嗍浚耐跻詫??!比酥骱梢圆粍?wù)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博則無所遁矣。
孟嘗君于薛,荊人攻之。淳于髡為齊使于荊,還反,過于薛,孟嘗君令人禮貌而親郊送之,謂淳于髡曰:“荊人攻薛,夫子弗為憂,吾無以復(fù)侍矣?!贝居邝赵唬骸熬绰劽?。”至于齊,畢報,王曰:“何見于荊?”對曰:“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蓖踉唬骸昂沃^也?”對曰:“薛不量其力,而為先王立清廟。荊固而攻薛,薛清廟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荊亦甚固?!饼R王知顏色,曰:“嘻!先君之廟在焉?!奔才e兵救之,由是薛遂全。故善說者,陳其勢,言其方,見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豈用強力哉?強力則鄙矣。說之不聽也,任不獨在所說,亦在說者。
(選自《呂氏春秋·報更》,有刪減)
【注】①骫(wěi):彎曲。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見骫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視
B.見骫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視
C.見骫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視
D.見骫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視
2.下列對文中黑體字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足以食天下之賢者”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
B.“此趙宣孟之所以免也”與“此雖免乎行”(《逍遙游》)兩句中的“免”含義相同。
C.“人主胡可以不務(wù)哀士”與“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宮賦》)兩句中的“哀”字含義不同。
D. “何見于荊”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見”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項是(? )
A.在去絳的路上,趙宣孟遇到一個餓倒的人,宣孟施德復(fù)感其孝義,不僅加倍給了他食物,又給不少錢財。
B.國家即使小,但只要大家都像趙宣孟那樣用錢財對待天下的賢士,百姓就會知恩報恩,國家就會安定。
C.孟嘗君對淳于髡以禮相待,淳于髡亦還之以禮,后來在淳于髡的勸說下,齊國出兵保全了薛。
D.勸說不被接納,責(zé)任不僅僅在于被勸說的人,還與勸說者的見識淺薄緊密相關(guān)。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還斗而死。宣孟遂活。此書之所謂“德幾無小”者也。
答:
(2)故善說者,陳其勢,言其方,見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豈用強力哉?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