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皎潔
在統(tǒng)編教材中,有些古詩詞教學不需要承擔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任務。但是,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的教學能夠有效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單元整體目標出發(fā),進行大任務設計。
所謂大任務是由主問題組合起來的學習任務,這種問題是指能夠統(tǒng)領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問題,也是能夠從整體角度引發(fā)學生思考的關鍵問題。教師以大任務為線索重構(gòu)學習內(nèi)容,就可以減少課堂上的碎問碎答,使學生的學習圍繞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有序地推進。
《古詩三首》的具體篇目是陸游的《示兒》、林升的《題臨安邸》和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學生閱讀這三首古詩,能夠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傳承已久的家國情懷,還有根植于民族精神中的責任和擔當意識。在《示兒》一詩中,陸游表達了一個彌留之人最后的愿望:盡管詩人懂得人死了一切都不存在了,但詩人一直放不下的是收復中原的事情,所以他希望待到“王師北定中原”的那一天,家人別忘了在家祭時告知這一消息。正是在這種看似矛盾的表達中,詩人強烈、真摯、深沉的愛國熱情得到了凸顯。在《題臨安邸》一詩中,林升在對臨安城表面上歌舞升平景象的描繪中,借對游人把“杭州”當“汴州”,只顧享樂不思收復失地的批評,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當權者的憤慨,從另一個獨特視角體現(xiàn)出愛國之情。在《己亥雜詩》中,龔自珍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徹底改變“萬馬齊喑”的政局,為九州帶來勃勃生氣。這種針砭時弊的表達,體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求新求變的意識。這樣的三首古詩,作者創(chuàng)作的話題各異。但是,從單元人文主題“家國情懷”出發(fā),以“特定情境下的言說”為學習主題,加上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結(jié)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教師就能夠設計本課學習的大任務,有效打開學習空間,解決學習內(nèi)容碎片化的問題,使三首古詩教學形成一個整體,達到促進學生在文化、語言、思維、審美等方面綜合發(fā)展的教學目標。
對于大任務的進一步落實,需要教師依據(jù)人文主題,創(chuàng)設“感悟家國情懷”的學習情境,設計系列學習活動作支撐。具體地說,三首古詩中都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既與時代有關又與詩人的感知有關;學生需要收集相關資料,進入文本與詩人相遇,建構(gòu)獨特的對話場景,把詩人的愛國情懷植入心田。
在相關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對陸游及南宋的資料收集起來比較容易,而圍繞《己亥雜詩》收集資料有些難度,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在圍繞“萬馬齊喑”收集的資料中,學生收集的資料會顯示清朝在林則徐虎門銷煙后、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之前的時間里,朝廷中充斥著對外卑躬屈膝、對內(nèi)打壓禁錮的風氣,詩人龔自珍對此的感覺是一個“哀”字;詩人的這種感覺十分精準,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政府一蹶不振,任人宰割。但是,詩人希望來一場風雷振奮士氣,主張不拘一格選用賢才,打破沉悶的局面。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開展思辨活動:今天,我們的國家已經(jīng)繁榮富強起來了,還要不要有憂患意識?還要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學習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總之,在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大任務設計,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