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明確提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運算能力、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據分析六大方面。這就要求教師以此為基礎制定針對性的課堂活動,并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和認知特點融入趣味性因素,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互動中,使核心素養(yǎng)真正“進課堂”,促進學生數學綜合水平的全面提升。文章分析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進課堂”的基本原則,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簡要參考。
一、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進課堂”的教學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新課改重點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完善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學生的數學基礎、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為切入點,不斷挖掘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將其融入實踐活動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此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生擁有一定的學習自主性后,可以自主學習部分教學內容,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第二,學生具有學習能動性,能在教師的指引下靈活調整思維模式,主動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并經過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將其順利解決。第三,學生是課堂活動的實踐者,需在豐富的活動中內化數學知識,構建全新的學習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處于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輔助學生高效完成各項任務,發(fā)揮學生自身的主導作用,促進師生雙方的共同進步。
(二)目標性原則
教學目標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秉持目標性原則優(yōu)化教學設計,達到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教師在制定目標時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研讀課程標準。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數學教學目標也發(fā)生一定轉變,教師需正確解讀新課標和教學目標的關系,及時關注新課標的發(fā)展與變化,隨之調整數學教學目標。第二,領悟教材內容。教師應深入挖掘小學數學課本知識,根據教學大綱總結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所在,明確具體的授課方法,使教學目標變得更加具體化、細致化。第三,分析學生學情。小學生的數學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教師需對班級同學的基本學情有全面了解,制定個性化的教學目標,打造高質量的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問題性原則
為了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課堂”,教師應遵循問題性原則,提高對課堂互動的重視程度,根據課程內容提出針對性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分析并利用所學知識加以解決,充分鍛煉其創(chuàng)造力和能動性。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將教材的主要矛盾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創(chuàng)設能夠調動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關注全體同學的課堂參與度,并適時給予指引。比如,學生在探究問題時會受到認知能力的限制,容易出現盲目猜測的情況,無法保證解題準確率。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給予科學指導,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進行合理猜測,適時調控學習進程,對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起到推動作用。
二、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進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重視概念教學,發(fā)展數學抽象
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數學抽象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指從數量關系、圖形結構中抽象得出具體的概念知識,總結課程內容的規(guī)律和結構,并嘗試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幫助學生加強對概念的理解與運用。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在概念教學中總結具體的思想方法,為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做鋪墊。
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數形結合、等價轉換、分類討論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厘清解題思路,提高解決問題能力,靈活應對考試中的例題以及生活中遇到的與數學有關的實際問題。要想在概念教學中抽象得出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必須對概念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將其運用于實際中,促進數學抽象能力的提升。因此,講解概念知識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也是保證問題順利解決的必要前提。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為例,重點內容是理解公頃、平方千米的概念。為了讓學生知道公頃和平方千米代表的具體范圍,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張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圖片,引導學生利用之前學過的知識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很快便有學生回答道:“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即100[×]100=10000平方米?!逼浯危處熆梢皂樌?0000平方米=1公頃,采用等價轉換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體會1公頃的含義。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猜測平方千米和公頃的進率,有的學生說100,因為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頃;有的學生說因為1公頃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1平方千米是邊長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可以推斷出1平方千米=100公頃。教師通過等價轉換的方法介紹概念知識,既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又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強化抽象能力,取得良好的數學學習效果。
(二)優(yōu)化問題設計,培養(yǎng)邏輯思維
課堂提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之一。問題不僅能檢驗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與應用的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需優(yōu)化問題設計,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和課程標準靈活制定思考問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保證問題的順利解決。
推理指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反復推敲與思考得出全新的、符合邏輯要求的結論的過程。邏輯推理的基礎是邏輯思維,邏輯推理的載體是問題的引領。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以學生為中心制定多元化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其積極加入互動中分享自己的觀點,促進思維的靈活發(fā)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運算定律”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復習舊知,在黑板上寫出37+23、0+123兩道例題,要求學生口算得出最終答案,并知道在等式37+23=60中,37、23叫作加數,60叫作和。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一道應用題:小王酷愛騎行,他準備騎自行車進行短途旅行,上午騎了43千米,下午騎了54千米,問小王一共騎了多少米?學生列舉兩個算式,分別是43+54和54+43,經過計算發(fā)現它們的結果相同,都等于97。然后,教師提出思考問題:“上面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在自由討論中總結加法交換律定義,即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用字母表示為a+b=b+a。最后,教師出示幾道練習題:65+142=____+____;157+39=____+____;b+____=____+____,引導學生根據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進行推理,將空缺部分補充完整。教師在不同類型問題的輔助下充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學生在推理中拓寬思維的廣度,切實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性。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鍛煉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部分。運算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占據較大比重,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和關鍵,尤其體現在中低年級的教學中,其有利于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為數學綜合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诖?,教師應重點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增強學生對數字的感知力。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常見的授課模式,主要指由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構建真實的學習場景,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是熟悉的事物引出課程主題,激發(fā)興趣的同時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數學學科而言,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使其在興趣的驅使下踴躍參與活動,積極與同伴或教師分享獨特的想法,在愉快的班級氛圍中進行實踐,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切實保證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教學為例,首先,在講解連乘、乘加、乘減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學校圖書室平面圖,告知學生它的面積是85平方米,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圖書室的親身體驗,思考要想在室內全部鋪上地板磚,還需要哪些條件?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搶答道:“需要知道地板磚的長度和具體的塊數?!逼浯危處熜杼峁┫嚓P數據:地板磚為正方形,邊長為0.9米,學校購買110塊能鋪滿圖書室嗎?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總結得出兩種方案,即方案一:0.9[×]0.9[×]110=0.81[×]110=89.1平方米;方案二:0.9[×]0.9[×]10+0.9[×]0.9[×]100=0.81[×]10+0.81×100=89.1平方米。此過程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充分掌握小數乘法的運算規(guī)律,還在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最后,教師出示專項練習,說出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和最終結果:(1)12[×]3[×]6;(2)50[×]7+92;(3)120[×]6=100;(4)1.2[×]0.7[×]40;(5)70[×]0.5+5.6;(6)2.3[×]7-0.4在一系列的習題作用下強化學生的運算水平。
(四)借助信息技術,增強直觀想象
直觀想象是利用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感受事物的變化,將數字與圖形結合,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小學生在分析問題時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較為復雜的知識點難以透徹理解其中內涵。為了保證數學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用動態(tài)的方式呈現抽象的文字語言,將其轉化為圖形,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實現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在多媒體設備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將單調的文字信息轉換為動圖、視頻等形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使其在聽覺和視覺的雙重刺激下對所學內容形成直觀了解,還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加深對圖形知識的理解,能在數字與圖形的結合中簡化問題,達到增強學生直觀想象的教學目的。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提前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墨水瓶盒等教具,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這些物體是什么圖形,順利引出本課主題。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動態(tài)展示長方體,包括不同視角的立體圖,并出示相應的思考問題:(1)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2)長方體有多少條棱?棱的位置與長短有什么關系?(3)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使學生在flash動畫全方位展示中加深對長方體的了解。最后,在大屏幕上出示長方體,如圖1所示:
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長是(? )厘米,寬(? )厘米,左邊的面長(? )厘米,寬(? )厘米,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和是(? )厘米。為了幫助學生厘清思路,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轉動長方體,便于學生觀察與計算,使其在解題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直觀想象能力。
(五)組織實踐活動,強化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指運用數學方法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推論與匯總。隨著我國信息技術水平的快速發(fā)展,數據分析是公民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師應重點增強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通過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練習的機會,使其在不同場景下進行科學探索,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積極組織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數據收集、提取、建模與推論,讓數學課堂從校內轉移至校外,拉近數學學科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實現強化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教學目標。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扇形統(tǒng)計圖”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為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統(tǒng)計班級同學的興趣愛好,根據不同愛好的人數制作成扇形統(tǒng)計圖,保證數據準確性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將班級同學劃分為5人一組,每組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采用調查問卷、口頭詢問等方式收集數據并制作扇形統(tǒng)計圖。學生經過組內成員的共同努力形成最終版本的數據,將其整理成扇形統(tǒng)計圖,圖2是其中一組的合作成果。圖2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愛好,能直觀地顯示喜歡各項活動的人數差異。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了統(tǒng)計的基本方法,提升數據分析能力,促進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改指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教師的主要任務,需將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內容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制定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應重視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聯(lián)性,引導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切實提高其知識運用能力,加快核心素養(yǎng)“進課堂”進程,推動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