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多主體視角下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

2023-09-05 17:56:27譚志滿董鑫
決策與信息 2023年9期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民族團結

譚志滿 董鑫

[摘? ? 要]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全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是助推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在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要充分激發(fā)教師及學生等多元主體的能動性。基于在湖北民族地區(qū)的田野調查發(fā)現,目前中小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已具備較好基礎,但也存在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認知的思政課校本教材、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及形式單一、“課堂思政”未能有效銜接時代要求等諸多問題。當下亟須優(yōu)化思政育人機制,補齊“短板”,通過持續(xù)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來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的認知;同時,根據中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認知特點,開發(fā)多樣化的思政課校本教材;豐富校園文化載體,構建“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校園文化氛圍;升級“課堂思政”,嵌入式地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

[關鍵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團結;校園文化建設;課堂思政;中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1;D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3)09-0026-11

一、引言

在民族地區(qū)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2021年8月召開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民族教育工作需要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聚焦,并且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將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1] 4-7。2022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明確提出:“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zhàn)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盵2]年輕一代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他們成人成才過程中的關鍵一環(huán)。

在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需要充分激活校內外資源,激發(fā)教師及學生等多元主體的能動性。在中小學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中,學校作為主陣地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提供時間、空間和體制機制保障;教師作為主體,將國家的教育方針與學校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相銜接,激發(fā)自我潛在動能,引導學生形成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生作為主體,在校園文化環(huán)境濡染及教師引導示范下,逐漸形成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在多主體格局中,學校為體制機制提供保障,教師是引導者是媒介,學生是受眾也是關鍵主體。檢驗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成效最終要看中小學生對中華民族知識的熟知程度、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以及理想信念的養(yǎng)成度。當前,在強調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背景下,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優(yōu)化升級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根據中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科學銜接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直接關系到中小學生對“中華民族是一家”的正確認知,也是多元主體合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直接抓手。民族地區(qū)中小學作為助推青少年形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引導學生建立對中華民族“家史”的興趣、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家風”,養(yǎng)成遵守中華民族“家規(guī)”的習慣,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民族教育過程中的實踐,同時也是時代賦予基礎教育階段的神圣使命。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和主旋律,也是近年來民族研究中的學術熱點。從宏觀理論研究層面看,學者多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及意義出發(fā)進行理論性的探討,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集文化、社會、經濟、生態(tài)及命運于一體的多維共同體[3] 1-14+12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觀念認知[4] 1-11,包含歷史、文化、情感、責任、價值、命運、地域(家園)等要素[5],中國各民族在觀念上凝聚共識是應對全球化挑戰(zhàn)的重要途徑[6] 109-118。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做好民族工作、決勝全面小康都具有重大意義[7] 1-8+123。只有加強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和經濟認同,打造全方位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才能在社會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堅不可摧[8] 1-9。從微觀的宣傳教育層面來看,學界關注點聚焦民族地區(qū)的“鑄牢”宣傳工作,高等教育及基礎教育階段的“鑄牢”路徑。其中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在民族高校開展“鑄牢”教育要以“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三進”理念作出嘗試[9] 96-104;并且要始終以中華文化認同為根基,充分挖掘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資源,將其有效融入高校政治理論課、特色課及選修課教學當中[10] 9-16+93。在基礎教育階段要加強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材建設工作[11];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豐富完善教育形式,從而為“鑄牢”提供人心基礎和穩(wěn)固基座[12] 1-7。目前,學界關于“民族地區(qū)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側重從時代背景出發(fā)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的意義及機制,研究對象多集中于單一的民族地區(qū)或者高校大學生群體。從我國民族地區(qū)來看,中小學?,F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正處在優(yōu)化提升階段,但目前以民族地區(qū)中小學為“鑄牢”場域,以教師及中小學生作為“鑄牢”主體,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及路徑方面的成果還比較缺乏。

二、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現狀

新時代背景下,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已具備較好基礎,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來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已經由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到全面鄉(xiāng)村振興階段,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校硬件設施得到持續(xù)改善,在校園建設、教學設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城鄉(xiāng)差距、東西部地區(qū)差距逐步縮??;進入鄉(xiāng)村振興階段,民族地區(qū)中小學的軟件條件建設已步入快車道,主要表現在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強化、師資配置進一步合理、教師專業(yè)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一步科學細化,這些“軟、硬”條件的提升改善為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立德樹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此外,長期以來民族地區(qū)中小學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秉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理念,廣大教師自覺堅守課堂思政、校園思政及教師思政,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常抓不懈。

近年來,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得到了國家重視。2020年10月,國家民委在遼寧省沈陽市組織召開全國民委系統(tǒng)推進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現場交流會,強調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在中小學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并不斷建立健全適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載體渠道、方式方法;同時提出要在中小學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校積極響應,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融入到相應學科當中,通過對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課程中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進行延伸,不斷加強中小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其中以政治課程教育為主要載體,注重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傳授學生相關理論知識,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調查發(fā)現,湖北省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學近年來通過構建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指標體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到辦學治校全過程,并與新疆阿勒泰市實驗小學、博州博樂一小開展遠程及實地互動互聯,通過系列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來加深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為內地與邊疆中小學聯合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樹立了榜樣。從整個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情況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已經形成由理念轉向實踐、由制度保障轉向具體實施、由自上而下轉向多主體合力的良好局面。

在啟智潤心的長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民族地區(qū)中小學生能夠理解和包容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共同性普遍認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民族地區(qū)中小學的條件保障、能力建設為進一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機,也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由民族團結教育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轉變,是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但是,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民族地區(qū)的中小學校、教師及學生等多主體的能動性未得到充分激活,主要表現在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認知的校本思政教材、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及形式單一、“課堂思政”未能有效銜接時代要求等方面。

(一)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背景下,近年來社會及學界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闡釋得以展開,目前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知識體系初步形成。但知識體系從形成到運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民族地區(qū)大部分中小學教師的知識框架中尚欠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知識的儲備。筆者從恩施州的調查中發(fā)現,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相關領域知識還無法從宏觀層面予以整體把握或認識不到位;對中華文化符號如“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等“中華建筑標識”認知模糊,甚至認為其不屬于共享的文化符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通過具體課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的內容進行教育教學,但這些課程所涉及到的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聯的知識有限,致使教師無法對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聯的知識進行拓展。此外,還有一部分教師在認知上出現偏差,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是國家層面的事情,是邊疆地區(qū)的工作,與自身關聯性不強,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優(yōu)先選擇應試內容,而忽視了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工作。由于教師既有的知識結構不合理及相關認知缺失,致使對于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當代價值及深刻內涵把握缺位,教師的主體能動性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

(二)思政課校本教材開發(fā)的針對性不強

近年來民族地區(qū)許多中小學校雖開發(fā)了系列校本教材讀物,但這些教材讀物內容主要涉及的是區(qū)域性的山水風光和區(qū)域性的少數民族文化,幾乎未涉及到中華民族文化、區(qū)域內多民族文化和民族“三交”等內容,較少運用中華文化符號來體現各族人民共建共有共享共樂的生活狀態(tài)。中小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常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等內容相混淆。厘不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個認同”“四史教育”之間的關系,自然不清楚蘊含其中的歷史演變和深刻內涵。同時,中小學校沒有開發(fā)出適應不同年齡、不同學習階段學生認知特征的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讀物;在少許有關民族知識方面的內容中也僅停留在民族團結教育和少數民族語言的習得方面,缺乏作為“一體”的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內容。如在湖北民族地區(qū)的一所民族小學,將民族語言的教學作為學校特色教學活動,而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缺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校本教材。很顯然,校本教材開發(fā)沒有注重將區(qū)域性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有機銜接,不利于學生形成對特色文化與共同文化相互關系的科學認知。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及形式單一

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生動載體來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當前,民族地區(qū)中小學的教學條件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已基本達到標準化水平,教學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但學校在注重教學硬件設施上的完善之外,沒有重視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兼具知識和人文情懷的大家園,特別是未能通過各種校園文化載體如文化藝術節(jié)、校史館、文化墻等彰顯中國遼闊疆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由各民族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歷史事實,“中華民族是一家”“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濃。如在調查中發(fā)現,少數中小學片面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公民個人層面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作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內容,沒有從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和宗教觀等系統(tǒng)性角度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此外,較少結合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共同性來完善校園文化建設,沒有搭建具體而生動的校園文化載體,不同民族師生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鑒賞的良好氛圍還沒有形成。可以說,中小學作為年輕一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其主體性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展示。

(四)“課堂思政”未能有效銜接時代要求

“課堂思政”長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形式,還未能系統(tǒng)地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內容納入其中。民族地區(qū)中小學課堂教育教學已經形成的固定模式難以突破,這些模式主要注重知識掌握和運用程度,主要考核評價多圍繞知識點而展開,而“課堂思政”的評價還沒有進行測度構建,也沒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測評的內容之一。同時,民族地區(qū)中小學“課堂思政”還沒有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有機和有效融入,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處于“被動感知”層面,由于缺乏自主性,致使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不深刻。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在于課堂思政中沒有形成科學評價體系,忽視了學生在養(yǎng)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因素。

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中出現不足和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民族地區(qū)多處于偏遠的西部地區(qū),受歷史、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其與中東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距明顯,經濟發(fā)展水平滯后決定了民族地區(qū)教育資源的欠缺。民族地區(qū)教育與經濟發(fā)展長期處于低水平均衡狀態(tài),易陷入“經濟不發(fā)達——教育落后——人才匱乏——經濟不發(fā)達”的惡性循環(huán)[13] 162-165。同時,民族地區(qū)呈現出多民族與多文化并存的特點,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已經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相對滯后與文化的多樣性,也極易導致中小學校在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過程中瞻前顧后,缺乏對教育目標的清晰定位。

四、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路徑

在新時代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育既面臨困境,也面臨新的機遇。我國民族地區(qū)大多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園,其蘊含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理應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增添活力。民族地區(qū)還需要結合自身發(fā)展基礎和政策條件,引導中小學校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激發(fā)多主體動能,提升整體教育質量。為此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需要制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可供操作的措施,當前需要及時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符合時代內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持續(xù)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小學教育階段上的針對性與時效性。

(一)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的認知

教師是社會的代言人,是社會整體和普遍規(guī)范的化身[14] 70-72。作為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導因素,教師自身不僅需要堅守理想信念,提升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意義、現實意義的科學認知,而且需要強化和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理性基礎。由于目前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師隊伍在知識框架與運用實踐上未能有效銜接,現有知識框架中欠缺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的知識儲備,實際課堂教學欠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的關聯性運用,因而需要持續(xù)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學習與教學運用的能力,以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有序推進。

首先,要以思想政治工作為引領,搭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政平臺”。思政平臺作為致力于為教師提供前沿理論學習的知識庫,應該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等內容;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四史教育”與“五個認同”的培育工作,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5] 489-492。在開展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自身要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動力,通過集體學習、名師講座、主題論壇、外出培訓等形式提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的把握能力,以及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的時代背景的深刻理解;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事關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6] 10-14的深刻內涵,強化新時代背景下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知。

其次,學校要鼓勵教師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活動,提升教師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師在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基礎上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探究如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有關知識科學融入課堂教學、如何促進中小學生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良性互動。為此,學校需要為教師提供實踐互動渠道。例如設立專項課題,支持教師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專題研究;舉辦研討班,組織教師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話題展開討論交流;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公開課,鼓勵教師將研究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制定激勵機制,評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中的優(yōu)秀教師,發(fā)揮榜樣的示范教育作用[17] 80-87,以身邊人影響身邊人,提升教師教育教學主動性和責任感。通過教師主動參與各類實踐,提升教師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總之,完善教師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知識結構主要依靠學??茖W性理論實踐培訓的外部推力與教師系統(tǒng)性習得掌握的內生動力[18] 65-73。教師只有在扎實的理論學習基礎之上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知識科學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才能當好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表率。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少數民族所在區(qū)域較為偏僻,人才相對缺乏,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應強化國家政策支持,給予教師更多培訓學習的機會,使其樹立符合時代需求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不斷提高自我的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19] 222-229。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知識結構,通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知識運用到課堂教學、課外互動中,并通過通俗易懂、靈活多樣的形式傳授給學生,才能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與團結奮斗、守望相助的故事,也才能講清楚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史事實。

(二)開發(fā)多樣化的思政課校本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素養(yǎng)

文化素養(yǎng)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關鍵因素,也是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要抓手。在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核心任務是培育中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素養(yǎng)。由于中小學生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不僅要學好現代科學文化知識,還需要從眾多知識內容中萃取提煉其精神價值。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思政課校本教材的編寫雖能體現一定的區(qū)域特色,但在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方面尚有所欠缺。為增強中小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對民族多樣性文化的理解,中小學思政課校本教材的編寫應體現出靈活性、多元化,在實際操作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到中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認知特點與不同學習階段的知識習得差異,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偏好,還要分別從內容、實踐層面引導強調培育中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性。

從內容層面來看,中小學思政課校本教材要突出強調直觀性、代表性、多元性的中華文化符號[20] 105-112+2象征。如故宮、長城、敦煌莫高窟等“中華建筑標識”;長江、黃河、五岳名山等“中華地理標識”;四大發(fā)明、民族服飾、民族歌舞、傳統(tǒng)武術等“中華文化標識”,這些都是構成學生群體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的重要內容。通過設計豐富有趣的展現形式,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直觀感受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歷史、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及秀麗多姿的山川景色。同時,將思政課校本教材與語文、歷史、美術、音樂等教材內容相互貫通融合,延伸補充相關教材中關于中華民族歷史及文化有關內容,讓學生在多課程連貫性的學習中感受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魅力。在展示各民族豐富的文化事象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主題的知識體系,通過內容層面上的認知、理解和升華逐步增強中小學生對于文化差異性與共同性的認知和理解。

從實踐層面考慮,中小學校本思政教材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與學習差異層次實行分級編寫。具體來說,小學生心理認知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針對小學生學習的教材需要以形象生動的圖片、故事分享為主,避免純理論化敘述,增強小學生對“中華民族是一家”“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直觀感受;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針對此階段學生的教學教材可適當運用理論性的敘述,內容以歷史敘述為主,圖片符號為輔,增加學生對中華民族史、中華文化史、中國共產黨黨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深入了解。高中階段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并基本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教材編寫要突出條理性和邏輯性,要突出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脈絡以及多民族“三交”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內涵。

(三)完善校園文化建設,浸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內涵

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要突出思政引領、品德養(yǎng)成的目標。校園文化作為各自獨立的知識或經驗形態(tài),給學生傳遞特定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追求,時時處處、靜默無聲地影響著學生,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經常性因素[21] 11-13。近年來盡管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學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培育的機制還未充分激活,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仍具有片面性。而對中華民族形成到發(fā)展興盛的全面認知,是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所以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育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礎教育階段,應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的精神內涵,并將其有機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為師生營造一個兼具人文情懷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海洋的大家園。

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校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分別從符號、制度、精神三個層面考慮。一是需要進一步彰顯中華共享符號的引領價值。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園文化建設可通過符號展示宣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打造自己的班級文化長廊,通過黑板手抄報、人物圖片、作品展示墻、宣傳標語等形式展示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號。例如展示的內容可以是流傳至今的三大傳統(tǒng)史詩《瑪納斯》《格薩爾王傳》《江格爾》,引導學生了解其傳唱內容雖屬于不同民族,但所體現的精神內涵同為各族人民對于邪惡勢力的厭惡,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展示革命時期涌現的無數革命先烈的圖像,如邱少云、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李大釗等等,他們的事跡都能啟發(fā)中小學生形成愛國、勇敢、節(jié)儉、吃苦耐勞、迎難而上、艱苦樸素的精神;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圖片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然,各種直觀可視符號的運用還需要注重趣味性,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受到濡染。

二是要從制度上完善校園集體活動內容。學??梢赃m當豐富每學期、每月、每周的校園集體活動,讓學生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動參與者。在每學期舉行的入學儀式、入團儀式、每周舉行的升旗儀式中,爭取讓不同學生輪流爭做護旗、升旗小旗手;鼓勵學生寫作優(yōu)秀文稿發(fā)表國旗下講話;舉推優(yōu)秀學生入團并進行學習培訓。學生在耳濡目染、嚴肅神圣的校園儀式當中感受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人民的幸福,潛移默化地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有認知、共有情感及共有意志[22] 13-21。學校還可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設計文化墻、舉辦文化藝術節(jié)等集體活動,增強學生建立對教師、學校進而對國家、民族的信任與熱愛。校史館、文化墻的內容要包含中華民族的形成、中華各民族之間友好關系的內容,以及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團結奮斗的歷史等知識;文化藝術節(jié)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主題,以朗誦、歌唱、舞蹈、書法、情景劇等多樣的表演形式,讓學生在愉悅的活動過程中獲取知識,這樣不僅拉近了同學之間的情感距離,也拉近了學生個體與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的情感距離。

三是要從精神上感染學生、情操上陶冶學生。中小學教師要重視互動式、啟發(fā)式教育教學方式,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融,以教師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和體悟直接引領學生的價值態(tài)度。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式,教師處理不同民族學生關系時體現的平等公正理念直接影響學生處理民族關系時采取的態(tài)度。因此需要注重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的引領作用,教師與學生同為建設者,教師要與學生共創(chuàng)校園文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共同體”的建設與維護。校園文化的建設不能僅停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標語上,而是需要增強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認知,了解多民族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才逐漸涵化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狀態(tài)[23] 37-46,要為師生營造一個共建共享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一個師生共同組成的互相理解的溫馨集體,一個各族師生互相尊重的和諧狀態(tài)。

(四)升級課堂思政,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

青少年是個人意志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中小學教育是青少年意志品質形成的重要推力。中小學是否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在成人成才過程中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的進一步理解與自覺踐行。民族地區(qū)中小學課堂教育教學已經形成的固定模式很難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有機和有效融入,導致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不深刻。因而,中小學校在課堂思政的優(yōu)化升級中,要加大課堂思政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目標,分別從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實訓層面引導中小學生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準確認知,培養(yǎng)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情感。

從課堂教學層面來看,學校應將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實踐當中,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教學素材,促進學生樂于接受多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兼容并包,形成文化上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跨文化溝通體系[24],并在此體系中培養(yǎng)學生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這一共有身份的認同。課堂思政中通過運用多圖式、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根據學生年齡層次依次開展教育教學,對小學生進行直觀直接的引導,運用“是什么”教學思維方式,注重傳遞“中華民族是什么、中華文化有什么”等基礎知識,例如通過教唱國歌、播放民族團結故事的動畫,加深對祖國及中華民族的印象與感知。對初中生、高中生要開展具有問題意識的引導方法,運用“為什么”教學思維方式,注重傳遞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發(fā)展史、中華歷史文化形成與傳承等基礎理論知識,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背景下的各民族關系,感受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大意義。

從實踐實訓層面來看,一方面學??赏ㄟ^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營造師生共同表演、共同參觀、共同體驗的良性互動氛圍,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共同性,增強師生對文化差異性的理解、對多元文化的興趣,進一步夯實學生“四個共同”“五個認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思政課堂空間縱向延伸,寓教于樂,實現師生情感互動。如通過定期開展參觀當地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實踐活動,利用情景教學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實體會多民族文化的不同樂趣,回顧民族文化融合的歷程,了解我國實行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經濟等方面的政策;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紅色教育基地,講好紅色故事,體會戰(zhàn)爭年代的艱苦卓絕,領略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增強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由“知”到“行”的能力,從認知上形成自覺尊重民族文化差異性的態(tài)度、在行為上形成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并在活動結束后注重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文化反思能力,讓學生在文化學習中善于反思,明辨是非,形成對族群、社群以及國家的良好情感與正確價值觀念[25] 46-55。

五、結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從注重各民族“多元”到注重中華民族 “一體”的思維轉換過程,從中華民族“多元”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演變,在理論上超越了西方“民族—國家”的建構范式,也超越了中國歷史上“天下—國家”的建構模式,“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新時代具有共同歷史記憶、共同發(fā)展基礎和共同前途命運的民族實體[26] 1-6。在新時代背景下,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從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階段抓起,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階段,中小學是民族地區(qū)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重要場域。當下,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工作還需要從現實而具體的層面審視教師知識結構的完善性、中小學生心理認知的階段性,從“教育動力、教育主體、教育載體、教育活動”四個方面出發(fā),通過完善教師知識體系、開發(fā)多樣化教材、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升級課堂思政的基本路徑培養(yǎng)師生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有認知、共有記憶、共有情感[27] 62-69,最后實現師生“自在認知、情感交融、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層層深化。讓師生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深度參與者、分享者、反思者、踐行者,通過多種載體激發(fā)中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他們形成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J].中國民族,2021,(8).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

[3]? 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

[4]? 朱尉,周文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與文化傳播路徑[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

[5]? 劉吉昌,金炳鎬.深刻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N].中國民族報,2021-11-23.

[6]? 徐杰舜.論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7]? 王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J].民族研究,2018,(1).

[8]? 王希恩.中華民族建設中的認同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5).

[9]? 褚遠輝.民族地區(qū)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進”研究[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3,(1).

[10]? 周俊利.鑄牢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于文化紐帶視角[J].民族學刊,2021,(2).

[11]? 陳立鵬.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中小學深入開展[N].中國民族報,2021-11-02.

[12]? 青覺,吳鵬.使命、困境與超越:中小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研究——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的理論分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9,(5).

[13]? 鄭茂剛.欠發(fā)達民族地區(qū)教育與經濟發(fā)展的低水平均衡及其破解[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1).

[14]? 吳霞.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一個教師權威視角的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4,(12).

[15]? 任強,李德萬.民族院校教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0,(6).

[16]?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

[17]? 焦立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邏輯遵循與實施路徑[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

[18]? 李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高校教師素質提升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1,(1).

[19]? 周真剛.貴州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2).

[20]? 青覺,徐欣順.論中華文化符號的概念、要素與邊界[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

[21]? 溫玲,孫建華.隱性課程:提高中小學德育實效性的隱形力量[J].現代教育科學,2008,(8).

[22]? 蔣文靜,祖力亞提·司馬義.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及實踐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0,(1).

[23]? 王瑜,馬小婷,吳艷梅.民族地區(qū)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辯證關系與主要原則——基于“意識三態(tài)觀”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21,(6).

[24]?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

[25]? 陳學金,巴戰(zhàn)龍.學校教育與共同體建設——基于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實踐的分析與探索[J].廣西民族研究,2021,(6).

[26]? 平維彬,嚴慶.從文化族類觀到國家民族觀的嬗變——兼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來源[J].貴州民族研究,2017,(4).

[27]? 王延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體記憶:理論邏輯與實踐向度[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

[責任編輯:朱苗苗]

猜你喜歡
中小學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之歌
草原歌聲(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中小學教育管理機制研究
書院文化對當代中小學教育的啟示
中小學教育中的教育技術應用有效性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9:31:59
發(fā)展心理學在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考試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57:00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40:49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載體
弘揚雷鋒精神與轉型期高校校園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6:34
校園文化建設在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中國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神农架林区| 达拉特旗| 西畴县| 福安市| 边坝县| 英德市| 迁安市| 色达县| 集安市| 马尔康县| 金溪县| 武隆县| 太谷县| 嘉峪关市| 枝江市| 仙游县| 巢湖市| 资兴市| 拉孜县| 阳春市| 余干县| 东至县| 运城市| 贵州省| 博白县| 修武县| 中西区| 甘泉县| 分宜县| 温泉县| 西平县| 陵川县| 东阿县| 略阳县| 汤原县| 南召县| 万山特区| 绥宁县| 崇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