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鵬程
2022 年,盡管新冠肺炎疫情仍對民眾生活產(chǎn)生著影響,但中國民間文學研究仍然蓬勃而頑強地發(fā)展著。如何順勢而為,理解、把握紛繁復雜的民間社會及其文化現(xiàn)象,積極推動學科的建設,加強民間文學的實踐性,成為本學科發(fā)展的方向。因此,本年度的學術(shù)研究呈現(xiàn)出學科內(nèi)部生態(tài)與社會整體氛圍相結(jié)合、學科建設聯(lián)系現(xiàn)實,理論建構(gòu)基于實踐需要的特點。
在大型資料的出版上,“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持續(xù)推進,本年度新啟動59 卷,正式出版38 卷?!昂M獠刂袊袼孜幕湎∥墨I”也不斷出新①[法]戴遂良編著:《民間道德、習俗與民間敘事》,盧夢雅、任哨奇編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22 年。。同時,學界還推出了《近代中國民俗資料匯編》(全70 冊)②黃濤編:《近代中國民俗資料匯編》(全70 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22 年。、《近代方志文獻研究匯編》(全32 冊)③蕭放主編:《近代方志研究文獻匯編》(全32 冊),揚州:廣陵書社,2022 年。等大型資料。此外,還出版了《劉守華故事學文集》(十卷本)④劉守華:《劉守華故事學文集》(十卷本),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年。。
學界在民間文學基礎理論闡釋、分體裁研究、學術(shù)史梳理、田野調(diào)查,以及在口頭傳統(tǒng)、民間文學與性別、民間文學與區(qū)域、技術(shù)時代的民間文學等方面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如在民間文學學科建設上,邱運華等①邱運華等:《東方民間文學的學科建設與理論探索》,《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5 期。,張多等②張多等:《回返學科領域的基本問題——民俗學、民間文學學科建設青年談》,《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4 期。對如何在新形勢下構(gòu)建中國特色的民間文學的學科范式、學術(shù)方法、話語體系展開思考。施愛東對民間文學研究方法展開反思,提出應該理論知識與科學研究并重。③施愛東:《民間文學的學“術(shù)”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22 年第1 期。陳連山則聚焦于學科從業(yè)者如何理解民眾主體性,討論了相關認識對學科建設的意義。④陳連山:《當代民間文學界對民眾主體性的重構(gòu)》,《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年第3 期。在方法論思考上,戶曉輝的一系列文章思考了相關的學術(shù)理想與方法論對于民間文學學科的價值。⑤戶曉輝:《四重證據(jù)法的文化科學方法論基礎》,《社會科學家》,2022 年第3 期;戶曉輝:《發(fā)端于自由民主理念的中國現(xiàn)代民間文學研究——以胡適與康德、杜威的僑易關系為例》,《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1 期。在民間文學理論的系統(tǒng)闡釋上,董曉萍的《跨文化民間文學十六講》把民間文學放到中西多元文化對話的坐標系上展開考察,從基礎理論、分體裁論、個案研究三部分對學科的一系列核心問題展開闡釋。⑥董曉萍:《跨文化民間文學十六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年。在民間文學的經(jīng)驗研究上,楊樹喆運用文學、文化批評和民俗學田野作業(yè)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探討了壯族民間文學在各民族交融的“文化場”中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與發(fā)展演變。⑦楊樹喆:《民眾口頭創(chuàng)作與族群文化品性:文化場視域下的壯族民間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年。而萬建中的《民間文學引論(第2 版)》的再版,則顯示了典范性著作對于學科的持續(xù)意義。⑧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第2 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 年。
在學術(shù)史研究上,黃永林⑨黃永林:《論中國民間文學理論研究的轉(zhuǎn)型(1979—1999)》,《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4 期。從時代與學術(shù)的關系入手,梳理了民間文學理論轉(zhuǎn)型的過程,展示了當下民間文學在理念創(chuàng)新、內(nèi)容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上的成績。巴莫曲布嫫⑩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時代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從事實清理到學科建設(1995 ~2019 年)》(上、下),《中外文化交流》,2022 年第5—6 期。梳理二十余年來中國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展示了學科在學術(shù)范疇的界定、研究側(cè)重的轉(zhuǎn)移、理論建構(gòu)的自覺和海外理論的本土化等方面的成果。梅東偉?梅東偉:《張振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22 年。,車振華?車振華:《致廣大而盡精微——關德棟教授的俗文學研究》,《民俗研究》,2022 年第4 期。,許雪蓮、李芳?許雪蓮、李芳:《功成不必在我——李松和我國的民族民間文化事業(yè)》,《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6 期。則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張振犁、關德棟、李松等學者在民間文學與相鄰學科研究與實踐上的成就。
在海外理論與著作的引介上,本年度的成果尤其豐碩。由張舉文主持編譯的杰克·齊普斯有關童話、民間故事的三部文集?[美]杰克·齊普斯:《從格林童話到哈利·波特》,張舉文編譯,上海:中西書局,2022 年;《童話與兒童文學新探:杰克·齊普斯文集》,張舉文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年;《齊普斯童話研究文論》,張舉文編譯,濟南:明天出版社,2022 年。問世,系統(tǒng)介紹了這位童話研究權(quán)威的理論探索。此外,新譯介的沃爾夫?qū)っ椎?[美]沃爾夫?qū)っ椎拢骸吨V語的民俗學研究》,張舉文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年。、瑪麗亞·塔塔爾?[美]瑪麗亞·塔塔爾:《噓!格林童話,門后的秘密》,呂宇珺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 年。、理查德·巴克斯頓?[英]理查德·巴克斯頓:《希臘神話的完整世界:神的傳說,人的生活》,徐艷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22 年。、伊利亞德?[美]米爾恰·伊利亞德:《永恒回歸的神話》,晏可佳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22 年。、早川孝太郎?[日]早川孝太郎:《里山異獸譚》,熊韻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2 年。等人的著述均有極高的學術(shù)含金量。而普羅普?[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賈放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2 年。、田仲一成?? [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戲曲:江南宗族社會的表象》,云貴彬、王文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 年。? [法]葛蘭言:《中國古代的節(jié)慶與歌謠》(新譯本),趙丙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年。、葛蘭言?? [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戲曲:江南宗族社會的表象》,云貴彬、王文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 年。? [法]葛蘭言:《中國古代的節(jié)慶與歌謠》(新譯本),趙丙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年。的著作的再版,也體現(xiàn)了民間文學界對于海外經(jīng)典著述的推重。
總體而言,本年度的民間文學研究有不少熱點,此處選擇重要的列舉三方面:
1.從言語實踐層面展開民間文學研究
民間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在“語境轉(zhuǎn)向”的推動下,學科的關注側(cè)重逐漸從對文本的研究轉(zhuǎn)為對語境與生活實踐層面的研究,在作品文本之外形成了語境研究和主體實踐研究。從民眾的言語實踐層面展開新的探索,成為很多學者努力的方向。
基于多年研究,朝戈金立足口頭文學的本體,引入多學科視域構(gòu)建了“全觀詩學”的闡釋體系,并對該理論的技術(shù)路線、方法論、世界觀和理論追求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①朝戈金:《“全觀詩學”論綱》,《中國社會科學》,2022 年第9 期。同時,對口頭文學的文本形態(tài)、存在特點、演述方式和詩學追求做了系統(tǒng)的提煉和介紹②朝戈金:《口頭詩學》,《中國文學批評》,2022 年第4 期;《口頭詩學的文本觀》,《文學遺產(chǎn)》,2022 年第3 期。,并以20 世紀以來國際史詩研究的成績?yōu)楸尘?,勾勒出中國史詩研究從文學文本解析,轉(zhuǎn)向綜合關注史詩的產(chǎn)生語境、表演過程、流傳規(guī)律、社會功能、接受情況等環(huán)節(jié)的轉(zhuǎn)型過程,進而展望了此后的發(fā)展。③朝戈金:《國際史詩學術(shù)格局中的中國史詩研究進路和走勢》,《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 年第1 期。
王杰文④王杰文:《本事、故事與敘事——唐傳奇〈柳毅傳〉》的表演研究》,《民俗研究》,2022 年第6 期。以《柳毅傳》為例,提出要關注故事文本類型所設定的闡釋性框架,并考察文本中的交流關系對文本意義的型塑,強調(diào)當下的民間文學應該在各種表演事件中去探索民眾主體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呈現(xiàn)性過程,關注研究者與民眾如何合作創(chuàng)造理想的新生活。⑤王杰文:《超越“口頭藝術(shù)”的邊界——“表演研究”與面向未來的民俗學》,《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6 期。他的新著⑥王杰文:《理查德·鮑曼與表演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2 年。系統(tǒng)引介了理查德·鮑曼以“表演”為中心的理論,對于國內(nèi)研究如何細化口頭藝術(shù)的詩學,展開與國際民俗學的對話有著積極意義。
一些研究聚焦于分析民眾言語實踐的方法論問題。如毛曉帥論述了個人敘事的方法論意義,對個人敘事的性質(zhì),及其與集體敘事的關系、目的與類型等做了闡釋。⑦毛曉帥:《作為常態(tài)口頭交流實踐方式的個人敘事》,《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3 期。張瓊潔探討了作為實踐主體的民眾通過講述民間傳說、故事以及詠唱歷史事件與人物的歌謠言說歷史價值觀的表達機制。⑧張瓊潔:《民間文學口述歷史活動的言說機制與價值觀念研究》,《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2 期。楊利慧則針對當下社會研究社區(qū)虛擬性、對象流動性的現(xiàn)實,提出了“以事象為中心”的田野作業(yè)的方法,指出借用網(wǎng)絡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的必要性。⑨楊利慧:《從“以事象為中心”的田野作業(yè)到網(wǎng)絡民族志——當代神話研究方法探索30 年》,《民俗研究》,2022 年第2 期。
另一些學者則以此展開具體的研究實踐,如安德明⑩安德明:《反義諺語:一個探究中國諺語的新視角》,《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5 期。以“反義諺語”的概念來指代基于同一話題存在著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的諺語,為考察民眾對于諺語的理解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吳曉東從交流詩學的視角考察了講述者基于不同目的展開的講述,提倡故事研究要從事象移至事件。?吳曉東:《作為交流的故事講述》,《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 年第2 期。周全明梳理了民間小戲研究從文本向語境和實踐層面的轉(zhuǎn)向過程,提出針對藝人實踐的研究范式應該是未來的研究趨向。?周全明:《從文本到實踐:民間小戲研究的范式轉(zhuǎn)換及其演進路徑》,《民俗研究》,2022 年第1 期。
2.重審社會主義民間文藝實踐的價值
社會主義文化深刻型塑了中國民間文學的學科話語與實踐模式。2022 年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發(fā)表80 周年,又恰逢黨的二十大召開。在這一特殊的時段里,重新思考社會主義文藝實踐的價值和意義,回顧相關成就、反思其不足成為本年度的一大熱點。
《民間文化論壇》雜志特設相關專欄,總結(jié)并介紹了《講話》對民間文學工作者的影響,以及圍繞中國民間文學的通俗化實踐的歷史。邱運華①邱運華:《創(chuàng)建具有民族形式與新民主主義內(nèi)容的中國氣派新文藝——“五四”新文藝到新民主主義文藝的重大轉(zhuǎn)向》,《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4 期。,毛巧暉②毛巧暉:《董均倫民間文學搜集整理之研究》,《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4 期。,楊培源③楊培源:《周文的民間文藝思想研究》,《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4 期。,劉思誠④劉思誠:《理性與激情:論柯仲平對文藝大眾化方向的探索》,《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4 期。,以及毛巧暉、楊天舒、李超宇、張霖等人展開的評議與對話⑤毛巧暉、楊天舒、李超宇、張霖:《通俗化實踐與新中國文藝:〈趙樹理與通俗文藝運動改造(1930—1955)〉的評議與對話》,《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3 期。,從不同的角度對延安民間文藝的概念生成與具體實踐展開分析。
相關探討具有以下特點:其一是突破政治性話語,在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復雜的文化互動關系中考察延安民間文藝傳統(tǒng)。如毛巧暉⑥毛巧暉:《延安文藝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興起》,《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4 期。祝鵬程:《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生產(chǎn)機制的采風》,《文學評論》,2022 年第5 期。、曾沁涵與曾榮⑦曾沁涵、曾榮:《“斗爭秧歌”與延安馬克思主義文藝話語的生成》,《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4 期。、楊紅⑧楊紅:《論民間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構(gòu)——以“十七年”時期貴州少數(shù)民族戲劇活動為中心》,《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3 期。均結(jié)合復雜的歷史與社會因素,闡述《講話》如何影響了民間文化傳統(tǒng)參與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構(gòu)。
其二是在《講話》、民間文學與整體的社會主義文化實踐的視野中展開考察。如毛巧暉圍繞著地方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等概念,在中國民間文學現(xiàn)代化的整體進程中梳理民間文學話語的演變,考察其對于現(xiàn)代中國文化建設所起的作用;祝鵬程將民間文學采風視為社會主義文藝生成的機制,從歷史主體的轉(zhuǎn)換、創(chuàng)作主體的再造和新文體的生成論述了采風在新文化生成中的意義。⑨毛巧暉:《從革命話語到“人民”話語:1919 年—1949 年民間文學的發(fā)展衍化》,《開放時代》,2022 年第6 期。梁向陽的專著也探討了民間文化在延安文藝民族化、大眾化審美實踐中的積極意義,及其對當代文學的深度影響。⑩梁向陽:《延安文藝與20 世紀中國民間文化》,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22 年。周敏的專著則從曲藝入手,探析與總結(jié)民間文藝資源介入“人民文藝”普及實踐的過程、內(nèi)涵、特征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周敏:《口頭性與人民文藝的普及問題:“十七年”新曲藝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 年。
相關研究雖然是針對政治性議題的,但較好地克服了此前過分注重功利性論述的弊端,并能綜合借鑒與運用社會史、文化史等多種方法,深刻把握民間文學、革命實踐與民族文化之間的復雜關聯(lián)。
3.推動對本土概念的闡釋與解讀
民間文藝屬于民眾自己的生活文化,只有對自身的生活文化和傳統(tǒng)有充分的尊重,才能推進民間文學的本土化。近年來,學界日益認識到話語體系建構(gòu)既要吸納西方和相鄰學科理論,更要立足于本土出產(chǎn)的話語和觀點。
本年度,有相當數(shù)量的研究著手對中國民間文藝的悠久歷史和豐富資源的闡釋與解讀,力圖從中提煉出本土化的核心概念和范疇。如蕭放、席輝?蕭放、席輝:《風習的在地化——方俗的歷史研究與當代價值》,《民俗研究》,2022 年第2 期。解讀中國文獻中的“方俗”,挖掘其特點與功能,進而論述了其對地方社會治理的作用。鞠熙?鞠熙:《天下與遺產(chǎn):中國古代風俗學的兩種面向》,《民俗研究》,2022 年第6 期。關注“風俗”概念的演變,提出要正視以“風俗為天下”的中國古典知識系統(tǒng)。岳永逸?岳永逸:《風俗與民俗: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的史學根性和民族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 年第1 期。則在現(xiàn)代性的脈絡中,考察了“風俗”與“民俗”兩個概念從古到今的流變,并基于此論述了中國民俗學中史學與社會學交織的復雜面貌。祝鵬程從文明論的視角梳理了“采風”的概念流變,不僅僅將其視為是采錄技術(shù),更是根植于中國文化的文明生產(chǎn)模式。①祝鵬程:《采風:一種文明生成方式的古今流變》,《民俗研究》,2022 年第5 期。毛巧暉在20 世紀初期至60 年代民間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邏輯中,來理解“采風”與“民間文學搜集”之間的承續(xù)與內(nèi)在思想的嬗變。②毛巧暉:《采風與搜集的交融與變奏:以新中國初期“忠實記錄、慎重整理”討論為中心》,《民俗研究》,2022 年第5 期。胥志強考察了現(xiàn)代學者探討“禮”與“俗”互動關系的多重角度與立場。③胥志強:《現(xiàn)代民俗學中的禮俗互動問題》,《民俗研究》,2022 年第6 期。
這些概念是在民間文藝的本土化實踐中孕育出來的,對這些本土性概念和范疇的提煉與闡釋,對其意義和內(nèi)涵進行系統(tǒng)梳理,有助于進一步推進民俗學的中國學派建設。本年度的這些論述,從本土立場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的歷史語境,展開了有深度的闡釋,有效激活了傳統(tǒng)資源,使之煥發(fā)出新的光彩。當然,對本土概念的闡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此后不斷推進,同時也需要展開積極的反思,如本年度楊杰宏便對“采風”傳統(tǒng)對民歌研究帶來的諸多誤區(qū)做了有益的反思。④楊杰宏:《“采風”傳統(tǒng)與民歌研究的問題檢討——以納西族民歌為例》,《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6 期。
近年來在考古學、博物學、語言學、比較文明學等學科的影響和推動下,神話學的研究呈現(xiàn)出了新的特點。一方面是將神話視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形態(tài),綜合考察與其相關的圖像、信仰、口頭敘事、宇宙觀等;另一方面是對過去的追溯和對神話當下性的考索并重。本年度的成果尤其驗證了這兩點。
在神話學學術(shù)史的研究上,陳連山對比了郭璞和汪紱對《山海經(jīng)》神怪問題的認知,思考了超越知識有限論的神怪認知對現(xiàn)代妖怪學具有的啟發(fā)性意義。⑤陳連山:《〈山海經(jīng)〉對妖怪學研究的啟示》,《神話學集刊》,2022 年第1 期。梁奇、陳鈺琳梳理了伊藤清司以西方文化人類學派的理論研究《山海經(jīng)》的成績和弊病。⑥梁奇、陳鈺琳:《伊藤清司對〈山海經(jīng)〉神怪的民俗詮釋》,《民俗研究》,2022 年第2 期。
在神話的本體研究上,胥志強在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中,建構(gòu)了神話研究的“命運—起源—儀式”統(tǒng)一體,為思考神話的起源和時間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⑦胥志強:《論神話現(xiàn)象學的時間分析》,《文藝研究》,2022 年第12 期。劉勤以廁神神話為例,展開將神話分為原生態(tài)、再生態(tài)、新生態(tài)、衍生態(tài)四種形態(tài)的分類嘗試。⑧劉勤:《中國廁神神話形態(tài)初探》,《神話學集刊》,2022 年第1 期。王憲昭以盤古神話為例,探討了神話母題演變與母題層級結(jié)構(gòu)的關系,分析了載體、講述人、傳承環(huán)境以及研究成果等對母題演變的影響。⑨王憲昭:《神話母題在傳承中的演變——以盤古神話敘事為例》,《社會科學家》,2022 年第2 期。
一些學者近年來致力于神話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拓展。葉舒憲提出了“神話中國”的理論命題,以深化中華文明整體視野中的神話學研究。⑩葉舒憲:《“神話中國”觀對文明探源的理論意義》,《文化遺產(chǎn)》,2022 年第5 期。田兆元、吳玉萍從不同的角度與之呼應。?田兆元:《“中國神話譜系”與“中華文明探源”精神本體研究》,《文化遺產(chǎn)》,2022 年第5 期。吳玉萍:《從神話視角尋根中華文明記憶》,《文化遺產(chǎn)》,2022 年第5 期。由上海發(fā)起的“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學術(shù)研究工程”之“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圖像編”與“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人物數(shù)據(jù)輯錄”系列叢書,以及張多、畢旭玲、李鵬等人的著作也是對這一理念的回應。?張多:《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的精神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年。畢旭玲:《文明起源的建構(gòu):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時間譜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年。李鵬:《中國多民族文化起源神話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年。
在神話與儀式關系的考察上,段晴的《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①段晴:《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2 年。是一部力作。作者利用歷史語言學和圖像分析等方法,解讀和田出土的氍毹上的蘇美爾、希臘神話,并將其與文獻相結(jié)合,揭示文物背后的信仰因素,體現(xiàn)了溝通語言學、圖像分析、文獻來解讀神話的能力。
在神話的文史考證上,劉宗迪出版了《眾神的山川:〈山海經(jīng)〉與上古地理、歷史及神話的重建》②劉宗迪:《眾神的山川:〈山海經(jīng)〉與上古地理、歷史及神話的重建》,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年。,該書利用神話學、文獻學、博物學等學科的知識,對《山海經(jīng)》中蘊含的上古歷史、地理和宗教文化記憶展開考索,通過對《山海經(jīng)》上古地理空間的重建,展示了“前華夏”時代的世界圖景。
此外,劉宗迪、蔣帥通過對《春秋》《左傳》等的考訂,認為禹都陽城應在魯西地區(qū)。③劉宗迪、蔣帥:《“禹都陽城”傳說考》,《民俗研究》,2022 年第2 期。王青考察夏商周神話中始祖的各種神異出生方式,認為這些神話是對先民在仲春時節(jié)性愛習俗的曲折表達。④王青:《夏商周始祖出生神話的再考察》,《中原文化研究》,2022 年第3 期。趙玉平對記載端午習俗的敦煌寫本《雜抄》展開考察,結(jié)合其在敦煌的傳播情況,發(fā)掘出盛唐時期存在著“高辛氏耆粽”的端午食粽習俗解釋。⑤趙玉平:《“高辛耆粽”考》,《出土文獻研究》第二十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22 年。
在神話的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上,趙丙祥在梳理禹啟神話的基礎上,描述了兩漢政治—宗教史對“啟母石”神話敘事結(jié)構(gòu)的型塑,即以犧牲夫婦、母子之倫為代價,成就了禹與啟的父子之倫,從中發(fā)現(xiàn)家庭倫理與政治倫理的內(nèi)在關聯(lián)與沖突。⑥趙丙祥:《從“平水土”到“石生人”——禹啟神話中的人倫與天倫》,《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22 年第4 期。高健對佤族神話中的動、植物進行了深入解讀,指出神話中存在著非二元對立的關系,動植物不是被表述的他者,而是作為“行動者”與人類互為主體。⑦高?。骸敦糇迳裨捴袆游?、人與植物的相互性存在》,《文化遺產(chǎn)》,2022 年第2 期。而從語言學角度展開的對神話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則有吳曉東的系列文章。⑧吳曉東:《西王母住地名稱辨析》,《中原文化研究》,2022 年第4 期;吳曉東:《七點觀測法與七夕相會的起源》,《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2 期。
在神話的傳播影響研究上,海力波對黃帝鑄鼎飛升神話展開考索,認為其源于青銅時代歐亞草原首領的葬禮,發(fā)掘神話所體現(xiàn)的王權(quán)觀念,并考證了其在華夏社會與東亞各國的傳播。⑨海力波:《黃帝鑄鼎飛升故事三神器母題與歐亞草原青銅文明》,《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4 期。劉曉峰借助相關古書對日本神話原貌進行了局部還原,并討論了漢字文明如何對日本神話敘事產(chǎn)生沖擊和影響。⑩劉曉峰:《口傳與文字之間——〈古語拾遺〉所見日本古代神話敘事體系的嬗變》,《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3 期。
在當代神話的田野考察上,楊利慧等的著作以河北、河南、甘肅、山西、山東等地的田野研究為個案,全面地展現(xiàn)了當代伏羲女媧神話既扎根地方的深厚傳統(tǒng),又深受民族國家話語影響而呈現(xiàn)出的復雜敘事形態(tài)。?楊利慧等:《當代中國的伏羲女媧神話——來自五個省區(qū)的田野研究報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年。張多則突破了長期以來神話母題研究囿于文本分析的局限,將其引向生活世界,力圖在云南元陽縣全福莊哈尼人的口頭傳統(tǒng)表演、節(jié)慶、儀禮以及服飾等多種語境中,去理解母題的本質(zhì)及其實踐,結(jié)合文本分析與語境考察,將母題研究推進一步。?張多:《神話觀的民俗實踐:稻作哈尼人神話世界的民族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年。
在對“神話主義”的研究上,楊杰宏對這一概念的泛化做了反思。?楊杰宏:《“神話主義”概念內(nèi)涵與范疇的再思考》,《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1 期。在神話開發(fā)利用上,徐金龍、劉建華對《封神演義》的動漫化改編實踐的成功經(jīng)驗展開探討。?徐金龍、劉建華:《“神話主義”觀照下古典神魔小說的動漫化傳承發(fā)展——以〈封神演義〉動漫演繹為例》,《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2 期。
傳說、故事研究向來是民間文學研究中的重頭戲。本年度,圍繞傳說、故事的內(nèi)容、形態(tài)、結(jié)構(gòu)、類型、歷史流變、文化內(nèi)涵等經(jīng)典話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研究。
在海外民間文學著述與理論的譯介上,推出了鄧迪斯的系列民間敘事學論文①[美]鄧迪斯:《亞文本、文本和語境》,謝亞文譯;《民間故事結(jié)構(gòu)研究:從非位單位到著位單位》,郭倩倩譯;《母題位變體的象征對等:一種民間故事分析方法》,劉月宇譯,均刊于《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3 期。,以及李揚、郭倩倩②李揚、郭倩倩:《國內(nèi)學界對鄧迪斯民間文學理論的譯介與研究》,《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3 期。的總結(jié)性論文,深化了鄧迪斯故事學理論對國內(nèi)學界的影響。陳泳超則對瑞士學者呂蒂在童話文體研究上構(gòu)建的理論體系的得失做了詳細論述,并對其與普羅普的故事形態(tài)學做了比較。③陳泳超:《呂蒂的童話文體研究解析——兼及與普羅普的比較》,《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2 期。此外,周毅恒、黃衛(wèi)星,烏日古木勒也從不同角度梳理、評述了相關海外學者的論述。④周毅恒、黃衛(wèi)星:《論普羅普與“俄國形式主義”——兼談接受歷程中的“形式主義誤解”》,《民間文化論壇》,2022年第4 期。烏日古木勒:《關敬吾故事學思想——以日本婚姻類民間故事研究為例》,《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3 期。
在故事學學術(shù)史的研究上,董曉萍以鐘敬文的故事學研究為例,論述了其在建立中國民間文藝學上的貢獻。⑤董曉萍:《民俗學中國化的一塊基石——論鐘敬文的故事學研究》,《民俗研究》,2022 年第6 期。漆凌云論述了陳寅恪將流傳學派、語文學與族群文化心理相融合所建構(gòu)的故事起源研究方法,并指出其不足,指出當下的故事起源應將形態(tài)和類型的內(nèi)部視角和歷史文化的外部視角結(jié)合起來,提升起源研究的可信度。⑥漆凌云:《陳寅恪民間故事研究述評——兼論民間故事起源研究》,《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2 期。
在故事的歷時性研究上,施愛東的《故事機變》⑦施愛東:《故事機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年。對故事流傳演進的經(jīng)典范式做了批判性汲取與拓展應用。該書提出“有限變異”和“位移”等概念,并探討影響變異的種種因素,以頗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呈現(xiàn)了一系列科學的故事研究案例,重新描摹了實證研究之于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的重要價值。
在故事形態(tài)學的研究上,本年度亦有不少成果。朱家鈺總結(jié)了民間敘事中的角色研究史,并展望了角色研究可以拓展的角度。⑧朱家鈺:《民間故事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6 期。她的另一文則探索性地劃分了幻想故事中與贈與者的角色類型,對和與之相匹配的功能進行了探討,從角色角度豐富了故事的敘事分析。⑨朱家鈺:《幻想故事中贈與者的類型和功能》,《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6 期。
在具體的個案研究上,李夢基于現(xiàn)有敘事理論,揭示了笑話“反故事”的敘事形態(tài)特色,指出普通民間故事和笑話在敘事的“缺失補足”上的差異。⑩李夢:《笑話:反故事的敘事形態(tài)》,《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6 期。張美宏在劉魁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民間敘事生命樹的“雙向生長”結(jié)構(gòu)。?張美宏:《民間敘事生命樹的“雙向生長”機制——以江流兒故事為例》,《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5 期。同時,學者將研究視角擴大到對影視劇、動畫片等文類的分析,有效拓展了故事分析的舞臺。?施愛東:《〈尋夢環(huán)游記〉的角色配置與游戲規(guī)則》、朱家鈺:《〈玩具總動員〉系列電影的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兩文均刊于《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1 期。
在傳說、故事的文化內(nèi)涵分析上,黃若然通過搜集大量相關文本,對中國民間音樂故事展開綜合探討,在故事類型與結(jié)構(gòu)研究的基礎上,論述了音樂故事資源在進一步的挖掘與開發(fā)中的作用與價值。?黃若然:《中國民間音樂故事的類型分析與文化透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 年。肖波則對四大傳說的經(jīng)典化過程、民眾接受心理與思想藝術(shù)價值等進行綜合考察。①肖波:《阻隔與愛慕:中國經(jīng)典傳說的多元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年。在這方面的論文則有:祝秀麗等人結(jié)合端午節(jié)傳統(tǒng),考察黃巢不殺魯義姑傳說中包含的對立的思維結(jié)構(gòu),探究了其中蘊含的價值理念。②祝秀麗、丁云鳳、文芳:《黃巢不殺魯義姑端午傳說探析》,《民俗研究》,2022 年第6 期。王均霞挖掘田螺姑娘故事背后兩條敘事線索,揭示出其中隱含的傳宗接代與從父權(quán)視角出發(fā)的人獸異類觀念。③王均霞:《權(quán)宜性的接納與根本性的排斥:田螺姑娘故事中的父權(quán)制性別觀念再生產(chǎn)》,《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6 期。劉春艷同樣關注故事的性別問題,所不同者其落腳點是故事的講述與民俗力量的互文關系。④劉春艷:《民間敘事與民俗規(guī)約的互文性——基于對中國傻女婿故事的解讀》,《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4 期。
在具體的個案上,學者結(jié)合具體的歷史語境、民眾心理、習俗與信仰等因素,對傳說、故事的流變進行深入分析。吳玟瑾、陳泳超在禮俗互動的視野中,考察了丹朱傳說在先秦至漢代不同力量相互博弈中呈現(xiàn)的不同樣貌,揭示其從禮到俗、又從俗返禮的復雜過程。⑤吳玟瑾、陳泳超:《禮俗互動視野下古史傳說中配角的留存機制——以不肖子丹朱為例》,《民俗研究》,2022 年第2 期。朱佳藝在考察“僧伽降水母”傳說、“禹擒無支祁”傳說過程中,提出了傳說的“合并—分流”模式。⑥朱佳藝:《地方傳說的“合并—分流”模式——以“僧伽降水母”為例》,《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5 期。同類研究還有程浩芯、趙倩、武迪、畢雪飛等人的論文。⑦程浩芯:《信仰傳說的文本定型——〈崔府君神異錄〉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2 期。趙倩:《傳說與社會:晚清三皇姑傳說的重構(gòu)與正統(tǒng)化》,《民俗研究》,2022 年第5 期。武迪:《講述者的意圖:“馬郎婦度人”故事演變的內(nèi)在驅(qū)動》,《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2 期。畢雪飛:《絲綢之路的開拓、往來與牽??椗畟髡f在日本的傳承——以九州宗像大社中津?qū)m牽??椗畟髡f為中心》,《民俗研究》,2022 年第4 期。
還有一些研究關注傳說、故事在具體社區(qū)中的講述、傳承、傳播等問題。施愛東考證了《劉三妹歌仙傳》的作者曾光國的交游圈,論證了故事背后所體現(xiàn)的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雙向流動。⑧施愛東:《發(fā)現(xiàn)劉三妹:鄉(xiāng)紳曾光國的文化交游圈》,《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3 期。他的另一文考察劉三姐稱謂與傳說背后的文藝敘事與信仰敘事,論述兩者的不同側(cè)重對敘事和人物稱謂產(chǎn)生的影響。⑨施愛東:《劉三妹與劉三婆:女仙稱謂的轉(zhuǎn)換邏輯》,《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6 期。王旭對山西代縣鹿蹄澗村楊氏宗族利用楊家將傳說不斷進行宗族的自身建構(gòu)的實踐展開考察。⑩王旭:《英雄祖先傳說與地方社會建構(gòu)——基于楊家將宗族敘事的田野考察》,《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4 期。同類研究還有崔廣哲、李勇進,李傳軍,陳姵瑄,程浩芯等人的成果。?崔廣哲、李勇進:《從昭澤王到禿尾巴老李:焦龍王傳說的本土化》,《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6 期。李傳軍:《歷史與傳說的雙重變奏——青島秦始皇傳說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動因》,《民俗研究》,2022 年第6 期。陳姵瑄:《江南總管傳說的敘事策略及變遷動因》,《民族藝術(shù)》,2022 年第3 期。程浩芯:《通行敘事和地方敘事的互動——以李靖形象在晉東南的形變?yōu)槔罚睹褡逅囆g(shù)》,2022 年第4 期。
在跨媒介研究上,研究者充分關注民間傳說、故事在不同媒介形態(tài)中的表現(xiàn),對不同媒介中的創(chuàng)編主旨、文本轉(zhuǎn)寫方式、資源轉(zhuǎn)化策略進行細致分析。余紅艷的專著提出“傳說景觀敘事譜系”和“傳說景觀生產(chǎn)”的概念,以白蛇傳傳說為例,考察了經(jīng)典民間傳說的景觀化傳承形態(tài),對相關的儀式、表演、符號生產(chǎn)展開論述。?余紅艷:《民間傳說景觀敘事譜系與景觀生產(chǎn)研究:以“白蛇傳傳說”為考察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 年。相關論文則有井長海、張歆等人的研究。?井長海:《〈左傳〉的口頭敘事研究——以重耳故事為例》,《民俗研究》,2022 年第1 期。張歆:《傳說重述與當代電影的文化表達——以動畫電影〈漁童〉為中心的討論》,《當代動畫》,2022 年第2 期。
在新故事的研究上,楊早、王樸微考察了1980 年代中期的《故事會》在國家意志與市場中尋找定位的實踐。①楊早、王樸微:《張力下的繁榮:1980 年代〈故事會〉轉(zhuǎn)變分析——以1985 年〈故事會〉為例》,《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3 期。白旭旻則關注于當下,以“新義村故事”為對象,探討了新故事創(chuàng)作與地方發(fā)展相結(jié)合的實踐過程,闡述故事在重建當?shù)孛耖g文學生態(tài)上所起到的作用。②白旭旻:《新義故事村建設:故事生態(tài)重建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3 期。
歌謠既是民眾的藝術(shù)性表達,也承載著民眾生活和文化。近年來,歌謠的研究盡管并未形成特別強勁的態(tài)勢,但也持續(xù)、穩(wěn)定地產(chǎn)出著成果,且呈現(xiàn)出兼顧文本與生活的取向。
在歌謠學術(shù)史研究上,周玉波結(jié)合李夢陽輯錄的《童謠七首》,對其的“真詩乃在民間”說展開考述。③周玉波:《〈童謠七首〉與“真詩乃在民間”》,《文學與文化》,2022 年第2 期。吳娟對杜文瀾在編纂《古謠諺》上的一系列缺陷展開全面檢討。④吳娟:《杜文瀾〈古謠諺〉編纂問題商兌》,《民俗研究》,2022 年第5 期。崔若男對比清末韋大列與何德蘭對同一首歌謠的不同英譯,論述了不同立場下的翻譯策略。⑤崔若男:《近代西方人中國兒歌翻譯話語研究》,《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5 期。程夢稷在“學術(shù)”和“運動”的交疊中總結(jié)顧頡剛吳歌研究的成績,考察其中蘊含的“民族”與“民間”的多重面相與復雜意義。⑥程夢稷:《從“新國風”到“歌謠學”——顧頡剛吳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民俗研究》,2022 年第1 期。白存良闡述了《東蒙民歌選》整理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多民族國家話語建構(gòu)以及學術(shù)思想與觀念,檢討了翻譯整理工作中的問題。⑦白存良:《〈東蒙民歌選〉整理的學術(shù)史觀照》,《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2 期。
在歌謠內(nèi)容的分析上,研究者均能做到結(jié)合時代關系、流傳地域與受眾群體展開深入考察。施愛東對著名歌謠《看見她》進行了再研究,指出其是一首流傳于清代旗人駐防地區(qū)的兒童游戲歌。⑧施愛東:《看見她,歌謠中的理想美人——董作賓歌謠研究的百年對話》,《學術(shù)研究》,2022 年第6 期。周玉波論述了民國民歌既繼承明清民歌的“私情譜”傳統(tǒng),又因受到新文化運動影響而關注時事、啟蒙色彩較濃的特點。⑨周玉波:《民國民歌:為生民發(fā)聲為時代留痕》,《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22 年第4 期。同類研究還有李朝霞、丁曉妮的論文。⑩李朝霞:《過番歌:移民史、苦難記憶和文化傳播》,《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5 期。丁曉妮:《地方鄉(xiāng)土性別觀念的具象表達——以〈中國歌謠集成·四川卷〉中的漢族歌謠為例》,《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22 年第6 期。
在歌謠與地域關系,及其在具體地域中的傳承傳播的研究上,周玉波、張昳麗對流傳于大運河船民、漁民和沿線居民的民歌之民俗內(nèi)涵和當下價值做了綜合論述。?周玉波、張昳麗:《大運河民歌及其整理研究谫議》,《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 年第1 期。鐘進文論述了西北地區(qū)裕固族民眾將反映駱駝隊運輸生活的駝戶歌,轉(zhuǎn)化成“裕固族民歌”的過程,探討了其中涉及的民族文化傳播與生成機制。?鐘進文:《裕固族駝戶歌傳唱研究——兼談文化的傳播與生成機制》,《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1 期。楊暉、黃龍光結(jié)合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歌場的文化空間特性,提出了由核心民間文藝自組織實施群體傳承以帶動整體性保護的必要性。?楊暉、黃龍光:《文化空間視野下西南少數(shù)民族歌場的整體性傳承與保護》,《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3 期。
曲藝說唱既是表演藝術(shù),也和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它不僅是曲藝學的研究領域,也是民間文學關注的對象。在長期的發(fā)展中,相關領域已經(jīng)形成了獨特的研究取向。本年度,在文史考證、學術(shù)史辨析、民俗文化內(nèi)涵研究、藝術(shù)生產(chǎn)與表演研究等方面,學界也做出了積極探討。
在學科基本概念的考察上,鮑震培對“曲藝”與“說唱文學”兩個概念做了考察,探討概念的界限和打通界限的必要性,指出曲藝與說唱文學研究的交匯點和學術(shù)生長點。①鮑震培:《從概念到方法:關于曲藝與說唱文學關系與研究的一些思考》,《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22 年第6 期。祝鵬程則梳理了“曲藝”在現(xiàn)代國家建構(gòu)和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形成過程,認為這一概念既基于傳統(tǒng),又預設了一系列現(xiàn)代性的價值和立場,既成功將傳統(tǒng)藝術(shù)現(xiàn)代化,也造成了概念認知和知識表述的錯位。②祝鵬程:《曲藝:一個概念的溯源與省思》,《文化研究》,2022 年第1 期。
李芳的專著③李芳:《清代說唱文學子弟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年。對清代說唱文學“子弟書”做了綜合性研究。作者對相關文本做了編目、版本考訂、輯佚等工作,考證了子弟書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并將其置于清代文學的整體環(huán)境之中,考察了它與清代文學政策、旗人社會生活、旗人文士階層的出現(xiàn)與創(chuàng)作、旗人文學作品的整體狀況等問題的關聯(lián)。她的另一文④李芳:《從抄本、刻本到仿本:子弟書的文本流動》,《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3 期。討論了子弟書經(jīng)由書坊抄本、刻本至文人改本的演變過程,考察了子弟書在不同類型的傳播空間中的內(nèi)容變化。
本年度的曲藝說唱類研究的一大特點,是有大量成果圍繞著寶卷展開,且研究不僅只關注寶卷的文本內(nèi)容,也關注寶卷傳唱者的實踐,及文本在具體歷史時段或社區(qū)中的形態(tài)、功能和作用。陳泳超對如何編纂一部兼顧“文獻視域”和“實踐視域”的寶卷總目展開探討,提出既要借鑒既有的文獻分類,更要基于主位視角,通過對長期定點的田野調(diào)查,呈現(xiàn)區(qū)域性寶卷的總貌。⑤陳泳超:《“中國寶卷總目提要”之編撰思路與地方性實踐——以常熟寶卷為例》,《民俗研究》,2022 年第2 期。他的另一文也是從香客主體立場出發(fā)展開的對相關寶卷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與功能的考察與分析。⑥陳泳超:《借佛游春的“我群演述”——民間寶卷所述蘇州地區(qū)至上天竺進香活動》,《文學遺產(chǎn)》,2022 年第2 期。
學者們加強了對寶卷的田野調(diào)查,陸永峰的專著便結(jié)合歷史文獻與田野調(diào)查,對吳方言地區(qū)的民間寶卷進行整體性考察。⑦陸永峰:《吳方言區(qū)民間寶卷研究》,揚州:廣陵書社,2022 年。黃亞欣也將關注點放在宣卷藝人班社上,考察了藝人班社的組織運作、藝人的表演、宣卷文本到宣卷的演述等在寶卷生產(chǎn)上的作用。⑧黃亞欣:《宣卷研究的新路徑:從藝人班社探討宣卷的“生產(chǎn)”問題》,《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2 期。
一些研究圍繞著民間信仰和寶卷敘事的關系展開,陳泳超對神道類敘事寶卷進行共時性形態(tài)分析,論述了儀式文本的功能導向?qū)⑹碌臎Q定性作用。⑨陳泳超:《明清教派寶卷中神道敘事的情節(jié)模式與功能導向》,《西北民族研究》,2022 年第5 期。俞明雅論述了《顯應橋?qū)毦怼非楣?jié)展開中的“簡化”與“增飾”兩種策略,并探討了部分情節(jié)與寶卷的宣演儀式的關系。⑩俞明雅:《從〈顯應橋?qū)毦怼悼磿r事故事寶卷的生成機制與敘事特征》,《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6 期。李永平考察了寶卷說唱中的特殊現(xiàn)象“和佛”,并探究了其在聲音詩學場域中的治療與禳災機制。?李永平:《“唱和”與“相和”:寶卷“和佛”中的禳災傳統(tǒng)發(fā)微》,《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1 期。
另一些研究則針對寶卷的內(nèi)容展開,濮文起對清代《土地寶卷》蘊藏的思想價值和造神機制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①濮文起:《大鬧天宮的土地爺——〈土地寶卷〉試析》,《民俗研究》,2022 年第6 期。李永平考察“順星”儀式寶卷中的拜斗延壽文本,分析了其中蘊含的神話與天文觀念。②李永平:《“順星”類儀式寶卷的神話天文觀念》,《貴州社會科學》,2022 年第12 期。胡勝、金世玉論述了“西游寶卷”中的《受生寶卷》與百回本《西游記》的互文關系。③胡勝、金世玉:《〈受生寶卷〉與早期西游故事的建構(gòu)》,《民族文學研究》,2022 年第3 期。孫艷艷、周波對16 部澤田瑞穗藏寶卷的屬性進行了重新思考,認為其介于寶卷與壇訓之間。④孫艷艷、周波:《從澤田瑞穗藏品看寶卷的分類問題》,《文化遺產(chǎn)》,2022 年第2 期。
從上文的分析可見,本年度的民間文學研究,不僅學術(shù)成果多,且研究內(nèi)容廣泛,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民間文學的基礎理論、學術(shù)史、各體裁研究進行積極探索,并在不少方面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在基礎研究中,以往在數(shù)量和成果相對占弱勢的形態(tài)學、類型學等研究成果不僅數(shù)量增多,且有一定的突破。學術(shù)理論探索呈現(xiàn)出了多元化、有深度的特點,且既有基于學科傳統(tǒng)的觀點提煉,又有基于社會轉(zhuǎn)型產(chǎn)生的新說,還有與之辯駁商榷的建設性意見,從而確保了觀點與理論在多元碰撞中走向成熟。在以往一些相對冷門的領域如歌謠、說唱中,本年度的成果也較為可觀。相關成果則做到了與時俱進,積極回應了時代的需求和呼聲,在民間文學與鄉(xiāng)村建設、新技術(shù)與民間文學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本土化學術(shù)概念的生產(chǎn)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具有發(fā)展?jié)摿Φ闹攸c和熱點議題,突顯出民間文學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也從中充分彰顯出學者朝向當下,勇于推動民間文學的當代轉(zhuǎn)型的責任感。
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研究的“內(nèi)卷化”現(xiàn)象尤其值得重視。本年度的研究數(shù)量眾多,但也難免存在著扎堆學術(shù)熱點、低水平重復、研究的問題意識不夠明確、理論研究深度不夠等問題,從而阻礙了產(chǎn)生更多有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shù)觀點。有鑒于此,有必要加強對學術(shù)史的梳理,在了解前人貢獻的基礎上推進研究,避免出現(xiàn)重復研究,以及看似新穎,其實并無太多原創(chuàng)性的低水平工作。同時,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民間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并完善與提升其學科規(guī)范與學科體系建設。鼓勵跨學科協(xié)作,推動民間文學、民俗學、藝術(shù)學、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對話協(xié)作與理論互鑒,對于當下極具理論闡釋能力的一系列概念,如“禮俗互動”“實踐民俗學”“全觀詩學”“神話主義”“傳說動力學”等,加大討論與闡釋的力度,使之成為民間文學研究的標志性概念,增進民間文學在人文學科中的影響力。
此外,還需要認識到,重視對本土概念的挖掘,這無疑體現(xiàn)了當下學界的文化自信,但亦須注重防止民族主義傾向等對學術(shù)的影響。學界需要進一步夯實基礎理論建設,在開放的、對話的環(huán)境中確立起建設“中國學派”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