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根林
2022 年出版的《行進在課改路上》一書,收錄了于漪先生第八次國家課程改革以來發(fā)表的諸多代表性文章和演講實錄,既有對語文教育發(fā)展的自信和激情,也有對教育改革中一些現(xiàn)象的思考、批評與探索;既有對自身教育教學經驗的提煉和反思,也有對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期盼和熱忱。讀這本書,筆者讀到的是于漪先生全面育人的教育使命感,讀到的是她把握母語本質的敏銳性和弘揚人文思想的穿透力,讀到的更有她以情激情課堂的創(chuàng)造力、躬行實踐專業(yè)上的專注力,同時還讀到她不遺余力提掖后學,滿腔熱忱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深廣情懷。而這些,正是筆者及廣大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者最需要向于漪先生學習和求教的。
許多學科教師往往特別看重自己的學科,覺得別的學科都不重要。上課要和別的學科搶時間,布置作業(yè)要和其他學科爭時間,很少或幾乎不去想,哪個學科都是要學生去學的,而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在你這個學科費的時間多,在其他學科上下的功夫自然就少。
于漪先生作為語文教師,很少有這樣的學科本位主義思想,她有著全面育人的使命感。她強調,教育要奉行兩個“全面”:一是面向全體,不是面向一部分或小部分,所有學生都有權利受到良好教育;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不能人為地突出某一方面,削弱某些方面(見《要使戰(zhàn)略主題深入人心,自覺化為行動》P5)。她指出,堅持育人為本是學科教學的深層次的自我突破,需要勇氣、公心、自信和鍥而不舍的毅力(見《學科教學須堅持育人為本》P42)。不僅如此,站在以科技發(fā)展提速社會現(xiàn)代化的時代浪潮面前,她的全面育人觀還有兩個特別冷靜的表述:其一,教育的現(xiàn)代化要聚焦于人的現(xiàn)代化培養(yǎng)上;其二,基礎教育奠基,“奠”的是學生怎樣的“基”?前者是個陳述句,陳述的是她對教育現(xiàn)代化的諸多認識和舉措(見《樹立精神風范,引領教育現(xiàn)代化》P15);后者是個疑問句,追問的是什么是學生成長、成人、成才過程中最重要的東西?她得出的結論是人的精神世界。她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增強人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教育引導人的靈魂、精神達到真實之境,而知識、技能是幫助提升精神世界的階梯(見《奠基,“奠”怎樣的“基”?》P9),為此,我們要區(qū)分“術”和“人”的關系,不能把手段當成了目的,必須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
以此為基礎,她深入闡述,我們的教育要堅持中國立場,擁有世界視野。她指出,扎根中國辦教育,既要回應現(xiàn)實需求,又要展望未來圖景,更要從歷史中汲取精華,增強民族自信;要拓寬視野,借鑒他人,但要從本國、本地區(qū)特點出發(fā),改造創(chuàng)新,具有中國話語、中國思維。一句話,就是以教育的自信創(chuàng)建自信的教育,走自己的路,爭取走出中國特色的教育之路(《以教育的自信創(chuàng)建自信的教育》P26-33)。
在教育,尤其語文教育發(fā)展歷程中,曾經出現(xiàn)過諸多社會熱點,引發(fā)語文教育圈內外的廣泛關注:比如1997 年社會上掀起的語文教學改革大討論;比如20 世紀90 年代以來語文各級考試推行的標準化試題;比如,在推行雙語教學的背景下,一些學校語文課用外語來上,等等。對此,于漪先生總是直面現(xiàn)實,直擊問題,針砭時弊,直言不諱,而且她的觀點和看法總是切中肯綮,鞭辟入里,給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帶來思考與啟迪。
于漪先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定力”?她的“定力”究竟來自哪兒?這是筆者一直探究和思考的問題。讀了她的《不尊重母語是莫大悲哀——從中小學雙語教學存在之問題說起》(P67-70)、《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P88-93)、《對母語,應該有血肉親情——我的傷感和希望》(P94-98)諸篇,筆者豁然明白,這種定力來自于她對語文作為母語的深刻認識和深切熱愛。
她指出,漢語特別有靈性,是具象的、靈活的、富有彈性的、創(chuàng)造的空間特別大。漢字是平面型的方塊字,由音形義構成,筆畫或平行或縱橫交錯,在二維平面里展開……組詞靈活、豐富多彩……她引用魯迅的話說,漢字“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悅耳”“形美以感目”,它的結構組成和閱讀者之間會產生心靈感應,這是其他文字少有的。她還引信息論研究者馮志偉教授的學術成果,指出漢字不僅美,而且信息量大,遠超采用拼音文字的語言包含在一個字母中的信息量。
她強調,漢語的文化性特別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很強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語文教育是培養(yǎng)我們的民族情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是給學生打下中國人的基礎的基礎教育。母語的盛衰就意味這個民族生命力的盛衰,母語被粗暴對待,實質是對一個民族心靈的直接挫傷。她諄諄告誡:從事母語教學的語文教師,要站在這個高度認識所教學科的價值和意義,面對錯綜復雜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才能頭腦清醒,判別是非正誤,知道腳下的路在何方。
而她對于母語的這種深刻認識和深切熱愛,顯然是源于對腳下這片綿亙幾千年的土地和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延續(xù)的人們的赤子之心。
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任何一門學科的成長,總是與“自身到底是什么”的追問和爭論相伴左右,如影隨形,語文學科也不例外。于漪先生早在1996 年就給出了自己的回答(見《弘揚人文,改革弊端》P100-108),而且這個回答非常富有穿透力,不僅影響了此后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性質的認定,而且也影響了幾代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和理解。
時處世紀之交,語文教育的社會文化背景變化迅猛,語言環(huán)境日趨復雜,語文教育現(xiàn)狀不理想,人們對大綱的闡釋有分歧,師資隊伍和教育對象出現(xiàn)新情況、新問題,現(xiàn)代教育技術日新月異……所有這些,都要求語文教育必須對自身性質作出新的探討。于漪先生在深入分析作為母語的漢語的定位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提出語文的“人文性”概念。她辯證指出,語言具有工具性是無可非議的,但語言作為工具有其獨特性。各民族的語言都不僅是一個符號體系,而且是該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不但具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屬性。
當語文的人文性被反復談論,變成時尚話題時,人們對于“人文性”基本是從“人類文化”這個角度來理解的,強調的是社會、文化對人的化育作用,側重于談“文”。而于漪先生的思想探索不僅于此,她更多是站在“人”的角度來談的“人文性”。她指出,坐在語文課堂的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是各有特性、各有其需要和追求的成長中的人。她強調,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而語言文字不僅僅是交際工具,它本身就是人意識、思維、心靈、情感、人格的形成條件,“把握住促進學生發(fā)展這根紅線,使知識、能力、情意相通相融,語文教學就會增添靈氣、秀氣,出現(xiàn)百花爭春的美景”(見《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P111)。
其實,于漪先生倡導語文的“人文性”還有更高的旨趣和更長遠的思考。她認為,對母語的認識應建立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個概念是民族的智慧積淀在民族的語言文字中,學習民族語言,就是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第二個概念是隨著信息網絡化,世界變小了,地理區(qū)域性特征不再鮮明了,母語仍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對內是粘合劑,對外是有力的屏障。母語學習從來就是一個民族對其后代的精神哺育(見《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P114)。
在語文教育界,各種“派”如山林立,于漪先生一直被歸為“情感派”。這里不討論這個概括是否偏頗,從于漪先生對語文學科的課程理解和自身作為女性教師在課堂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注重情感熏陶,春風化雨是她教學一以貫之的追求。
對于情感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她指出,我們在教知識和能力的時候,一定要把學生的感情世界、精神世界融合在里頭,它既是一個知識鏈,又是一個情感鏈。情感往往是直覺的,經過理性思考,最后是價值觀的形成(見《課堂教學三個維度的落實與交融》P160)。對于情感具體內涵的理解,她認為,情感因素不能簡單地、機械地理解,須提到一個新的層面。情感,不僅包括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熱情,更指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課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師生就會精神振奮,獨特的感悟、別有情味的語言就會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見《以情激情,體驗感悟》P176)。
在于漪先生看來,情感既是語文學科的目標和內容,又是實現(xiàn)目標和內容的途徑和方法。語文教師如何做到“以情激情”?這方面她的探索豐富而深廣,既系統(tǒng)且極具個性化,體現(xiàn)于她大量閱讀或寫作的經典課例之中,迸發(fā)出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她自己曾總結概括出三條:一要先感動自己。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二是要落實于課文的字詞句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沉入課文,傾聽作者訴說,傾聽人物心理,聯(lián)系自己的閱讀經驗、生活經驗,開展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深入體驗文字的內涵。三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fā)。上課起始階段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中間要引導學生抓住傳遞情感的重要詞句,咀嚼推敲,讓學生身歷其境,感動、共鳴;再次朗讀和默讀交替進行,引導學生體悟情、表達情(見《以情激情,體驗感悟》P176-186)。
以此看來,以“情”入手,以“情”激“情”,顯然不是于漪先生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技巧或教學策略,而是她教文育人思想在課堂上生動而集中的呈現(xiàn):緣文釋道,因道解文,學生在課文學習中思想受教育,情感受熏陶,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品格,最終鍛造自己完善的人格。
于漪先生畢生傾注了自己對于教育事業(yè)全部的愛,猶如一團火,生命不息,燃燒不止,始終行進在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耙惠呑幼鼋處?,一輩子學做教師”,既是她的名言,更是她刻苦自勵的座右銘。
專業(yè)上嶄露頭角之際,正是她的實踐探索精進不止之時。1977 年電視直播她執(zhí)教的《海燕》,許多人在電視上爭睹她上課的風采;1978 年她被評為首批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此時的她致力于語文學科性質觀、功能觀、興趣觀、教法觀、質量觀等方面的研究,聚焦于教文育人的總目標,主攻課堂教學主陣地,緊扣課文的特點和個性,滲透德育與美育,把知識、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融為一體,課堂教學立體化、多功能,在發(fā)揮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收到育人的綜合效應。
專業(yè)上名滿全國,功成名就之日,正是她實踐上自我反思,重新起步的開始。1990 年她退休,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教書育人楷?!薄爸袊逃甓热宋铩薄爸袊蠲缞^斗者”。2019 年9 月17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她“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在這些巨大的榮譽面前,她不但沒有止步不前,而且主動開啟了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的征程。她發(fā)表的不少教學經驗總結性文章多在2001 年語文新課改之后的近二十年之中,如《讓課堂精彩起來》(P218-230,2005 年)、《課要追求“三動”的境界》(P231-243,2005 年)、《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P244-253,2004 年)、《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P258-263,2015 年)、《深究底里,準確把握》(P264-274,2005 年)……這些文章,生動活潑地呈現(xiàn)了一位語文教育家在中外教育比較視野中,對語文教學本質的不懈探求,對師生關系的對話性理解,對教學藝術的學理性探究,對教師文本解讀的規(guī)律性把握……這些文章文筆流暢,演講出口成章,珍奇滿篇,珠璣處處。
人們一定好奇,在六七十年的專業(yè)生涯中,于漪先生為什么能依然保持這樣的專注力?答案或許有兩點,一是教育帶給她生命的活力。她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我所孜孜以求的是,語言是生命之聲,語言的活動就是生命的活動。我教學生學母語就是要激情燃燒,用生命歌唱,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文字的技能技巧,更要傳承民族精神和人類優(yōu)秀文化,激發(fā)他們的智力和潛能的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想情操和價值觀?!保ā队阡襞c教育教學求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3)二是教育帶給她的使命感。她說:“教師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須終身進步。教育的事業(yè)是著眼于未來的事業(yè),教育工作的性質與特點要求教師具有相當程度的職業(yè)敏感,要跟隨者時代奮力前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使自己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來思考問題,來發(fā)展自我。(《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
于漪先生一直有個認識:教育事業(yè)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業(yè),而是千百萬人的事業(yè),教育的成功也不可能僅僅依靠幾個人的努力和奉獻,而是需要廣大教師的共同澆灌。因此,她在退休前后,在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上下了大功夫。
20 世紀70 年代末,當時她主動帶教一批批青年語文教師。擔任校長后,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從校長崗位退下來后,著力培養(yǎng)青年骨干教師隊伍。帶教青年教師,她以自身成長經歷激發(fā)他們專業(yè)成長,鼓勵他們熱愛教師職業(yè),熱愛學生;帶教骨干教師,聚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師徒互動,共同進步。她為他們開設專題講座,從如何研究教學對象到教師應具有的素質,從如何運用教學方法到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和容量……帶領教師以理論來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與此同時,從備課、上課到批改作業(yè),對教師言傳身教,手把手悉心指導。她強調,課前必修深入備課,對教材的來龍去脈,編寫意圖,梳理得一清二楚,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了如指掌。同時還要備學生,了解掌握學生情況,要針對學生實際。還鼓勵他們寫文章,錘煉自己的筆頭功夫(《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8-24)。
梳理近幾年她在各級各類教學研討會、教師培訓會上的演講看,她對語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始終懷著無限的熱望和由衷的企盼。她期望語文教師要有歷史眼光和批判精神,能通過梳理語文教育史,保持自己的“定力”,認識到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要以學生為第一立場,要解放思想,大膽取舍,要引進時代活水,形成教學特色(見《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思考》P290-307);她幫助教師建立自信心,希望每個教師都有職業(yè)理想,不斷提升修養(yǎng),執(zhí)著追求,形成教學個性(見《語文教師必須有教學自信力》P282-289);她鼓勵語文教師讀書,認為要打厚實的業(yè)務底子,增強文化底蘊,讀書短缺,給教學帶來的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見《解放思想,釋放教學的活力》,P308-312)。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苯處熓氰T造國民素質之魂。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一輩子的事,跟著于漪先生學做語文教師,所學者多矣,所學者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