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爾雅
一、案例背景
紅色資源在教育實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將紅色資源融入幼兒園德育教育中,既是響應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訴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保障。
昆明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曾囑托“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昆明有聶耳故居、聶耳小學以及聶耳墓紀念館等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資源就在孩子身邊,是孩子們可接觸、可體驗的紅色文化,我們應充分發(fā)揮聶耳和國歌故事特有的德育教育價值,實現紅色資源與幼兒園德育活動的有機融合,引導幼兒萌發(fā)對祖國的認同感,產生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愛國情感。
我們以“聶耳”為切入點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運用多種馬賽克方法支持幼兒自由“發(fā)聲”,追隨“幼兒本位”的教育觀念,更加重視幼兒的話語權,讓教師真正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傾聽幼兒對課程的評價,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求,有意識地讓幼兒參與到主題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過程中來,讓師幼共同成為活動的參與者、研究者?!榜R賽克方法”啟示教師要多方面了解幼兒并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有意義的回應;引導幼兒積極參與互動,主動展現自我世界;建立兒童主動發(fā)聲,教師積極回聲的“關系型”教育觀。強調教師在與兒童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轉化、應用和遷移,具體包括收集“信息碎片”、拼出“信息拼圖”、形成“認知地圖”三大環(huán)節(jié)。接下來我以大班幼兒探究 “賣報歌圖譜”活動的過程為例,進行分析與反思。
二、案例描述
第一階段:聆聽兒童,支持幼兒參與決策
在主題探究中,幼兒對國歌有了較為深入的認知,愛國情感有了一定的提升,而幼兒在國歌學習后,對聶耳創(chuàng)作的其他音樂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圍繞 “除了國歌,聶耳還創(chuàng)作過哪些歌曲?”這個話題,師幼開展了談話和交流,交流中老師注意聆聽幼兒的聲音,了解到他們對除了國歌以外的其他歌曲并不清楚。
于是,老師針對幼兒年齡特點,在聶耳四十多首名曲中挑選出了適合幼兒學習了解的三首音樂——《賣報歌》《翠湖春曉》《金蛇狂舞》。在討論中,幼兒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了最喜歡的歌曲——《賣報歌》。
第二階段:豐富經驗,生成問題,問題來源于兒童
《賣報歌》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旋律朗朗上口,歌詞像講故事一樣,孩子們非常喜歡,但是在唱的過程中,有的小朋友總是會把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歌詞混淆。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老師再次利用馬賽克方法中的“兒童會議”引導小朋友展開了交流討論與思考。
第一次嘗試:制作圖譜
因為《賣報歌》的歌詞是情景式,歌詞就像講故事一樣,于是孩子們一邊哼唱,一邊用形象的圖形或符號逐句畫下來,很快幼兒就將歌詞的內容畫了下來,看著自己制作的圖譜,幼兒很輕松地就把整首《賣報歌》唱了出來。
第二次嘗試:修改圖譜
幼兒看著圖譜演唱時又發(fā)現了一個新問題:哪里需要停頓,哪里需要連著一起唱呢?幼兒針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并對制作的圖譜進行評價分析,最后發(fā)現大家制作的圖譜中,所有圖案都是連在一起的,分不清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與分段?!叭绾巫尰靵y的圖譜更整齊,同時又能清楚地知道歌唱的停頓、休止?”幼兒又一次召開了兒童會議,討論后對分隔樂句有了自己的想法。
最終幼兒想到了用圈、線條或圖形等方式來將樂句分隔開,重新創(chuàng)作后的圖譜簡潔明了,解決了歌詞混淆的問題。根據制作的圖譜,幼兒在表演區(qū)進行了演唱,并根據歌詞內容創(chuàng)編了相應的動作。同時還將《賣報歌》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向全園的小朋友進行展示,想讓更多的小朋友知道聶耳的故事。
三、案例評析
1.支持幼兒,賦權幼兒,讓幼兒自由“發(fā)聲”。在以前的課程評價中,老師習慣用“成人的視角”去開展課程,很少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在學習馬賽克方法之后,老師更加重視傾聽幼兒的發(fā)聲,去了解作為課程建構主體之一的幼兒對課程有何評價,并借助馬賽克方法中的兒童會議、魔毯、繪畫等多元工具,幫助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發(fā)聲”的機會,通過馬賽克方法來傾聽兒童聲音,賦權幼兒參與決策,推動幼兒主動去體驗和感知;而探索過程中的表征也將孩子的認知與情感可視化,讓老師更好地捕捉到幼兒的所需與興趣。在使用馬賽克方法工具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老師不僅傾聽幼兒的發(fā)聲,還通過具體的工具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評估和支架,不僅將幼兒的經驗進行了延展,同時也是老師對馬賽克方法背后的全納兒童觀的實踐。
活動開展過程中,老師不僅敏銳地捕捉到幼兒話語背后的信息,同時針對幼兒活動需求采取了相應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思考,有效利用馬賽克工具促進幼兒探究、反思以及建構能力的發(fā)展。
2.重視幼兒的體驗與表征,突出兒童評價,實現兒童的深度學習。利用兒童會議、幼兒園之旅、兒童繪畫、圖書制作、魔法毯子等馬賽克方法工具,幼兒可以在沒有教師的干擾下進行較為獨立的多種形式的表達,使表達更加真實。同時,在活動中呈現出幼兒將已有經驗進行遷移,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構建起新經驗的主動學習軌跡,突出了幼兒的參與性、主動性,以及不斷發(fā)現新問題、進行新探究、構建新經驗的過程。除此之外,通過對馬賽克方法中的工具進行創(chuàng)新,教師根據幼兒實際需求,靈活地使用馬賽克工具,將“圖書制作”改編為“圖譜制作”,將其作為支持幼兒拓展經驗的策略。
靈活運用馬賽克方法,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指導實踐,真正將參與權還給兒童,讓兒童成為探究的主人,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讓教師的支持有策略,助推兒童深度學習的發(fā)生。在制作調整“賣報歌圖譜”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將已有經驗進行遷移,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構建起新經驗,并在主動學習的同時發(fā)展了反思、總結的高階思維。
3.支持幼兒的探索與思考,在學習與交流中實現師幼“共生”。在以往課程中,課程的推進大多由教師主導,幼兒處于被推著走的位置,忽視了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圖譜制作過程中,通過借助馬賽克方法——兒童會議、圖書制作、自我表達等多種方法,讓幼兒成為課程的推進者,進行主動學習與探究,并學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反思,支持幼兒自主探索與思考,在學習與交流中不斷架構新方法、新思想。
在實踐過程中,馬賽克方法不僅是傾聽和評估的工具,也是融入幼兒園教學的一種策略,教師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靈活運用馬賽克方法的不同工具,支持幼兒經驗、認知的發(fā)展,從而為支持幼兒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當發(fā)現馬賽克方法可以成為老師進行觀察和教學的策略時,老師的使用頻次和使用效果也大大提高了。這些馬賽克碎片中的信息不僅讓老師從兒童視角看到了幼兒所獲得的經驗和情感態(tài)度,也反映出了幼兒的所需與興趣點,幫助教師了解和評估每位幼兒所擁有的不同生活經驗、興趣、個性和能力水平。
師幼互動是活動開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馬賽克方法能夠多維度解決師幼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多維度指導教師開展互動。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應以解決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在互動中針對問題展開實踐,不斷進行自我反思,改進活動方式并呈現新的活動內容,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成為促進幼兒發(fā)展的支持者,增強幼兒在互動中的體驗感與參與感,與幼兒平等地進行互動。
活動開展中,教師利用馬賽克方法傾聽幼兒的聲音,并針對幼兒需求做出專業(yè)決策,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既有孩子的學,又有教師的教,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實現師幼共同進步,使幼兒成為活動的發(fā)起者、組織者、研究者、創(chuàng)造者,享受探究后帶來的滿足感。馬賽克方法對教師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活動探究的方法,更是一種教育觀念,通過使用馬賽克方法,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不斷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