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吳杰 許俊華 楊東斌
顱咽管瘤為鞍區(qū)常見腫瘤,多沿垂體柄-下丘腦生長,兒童多發(fā),大多數(shù)與第三腦室底(下丘腦)關系緊密,手術難度大,并發(fā)癥多[1~3]。2018年3月至2022年7月擴大經鼻蝶入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鞍上顱咽管瘤2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影像學和病理檢查診斷為原發(fā)性顱咽管瘤,同時有下丘腦受累;采取擴大經鼻蝶入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術前未進行活檢或開顱手術。排除標準:非顱咽管瘤;根據(jù)Müller分類[4]判斷為無下丘腦受累;資料缺失;復發(fā)性顱咽管瘤。
1.2 一般資料 20 例中,男16 例,女4 例;年齡15~66歲,中位年齡35.0歲,6例青春期后(15~17歲),14例成年(≥18歲);病程20 d~9年,中位病程2.7 年;體重指數(shù)17.3~35.6 kg/m2,中位數(shù)26.5 kg/m2,肥胖5 例。頭痛11 例,嘔吐5 例,視力下降6 例,視野缺損8 例,多飲多尿9 例,生長遲緩5 例,尿崩癥4 例。性腺激素減少7例,甲狀腺功能減退4例,腎上腺功能減退4例,高泌乳素血癥8例,生長激素水平降低4例。
1.3 影像學檢查 術前行蝶鞍薄層掃CT 掃描并三維重建以及CTA、MRI 檢查。13 例可見下丘腦T2高信號,11 例蝶竇氣化不良,5 例蝶鞍鼻甲氣化(完全無氣化)。所有腫瘤均為囊實性,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鈣化,9例伴梗阻性腦積水。鞍上型13例,鞍內鞍上型7 例;下丘腦前部受累13 例,下丘腦前后延伸7 例。腫瘤大小15~51 mm。平均33.7 mm。
1.4 治療方法 取半臥位,頭部向右旋轉15°~20°。經右鼻孔引入內鏡,采用右側帶蒂鼻中隔皮瓣。去除鞍結節(jié)骨和后篩竇后,暴露解剖標志,包括蝶骨平臺、鞍結節(jié)、視神經管和鞍底。打開鞍底,橫向延伸至海綿竇和內側視頸動脈凹陷,向前延伸至鞍結節(jié)頂部。打開硬腦膜,分離前海綿間竇,暴露腫瘤。在電生理監(jiān)測下,采用囊內減壓技術切除腫瘤。對囊性腫瘤,打開瘤囊并釋放內容物,再將腫瘤從周圍的組織結構中分離出來。內鏡下仔細解剖后交通動脈、垂體上動脈和下丘腦的小穿通動脈。切除程度取決于下丘腦受累程度。切除過程中注意控制出血,最后進行顱底重建。
腫瘤全切除17例(圖1),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 例(大腦內靜脈緊密粘連,大腦前動脈被包裹)。術后病理檢查顯示造釉細胞瘤亞型16 例,乳頭狀亞型4例。術后無腦脊液漏;術后發(fā)生腦膜炎1例,使用萬古霉素和美羅培南治愈;發(fā)生電解質紊亂12例,新發(fā)甲狀腺功能減退8例,新發(fā)腎上腺素功能減退10 例,新發(fā)尿崩癥5 例。術后隨訪6~22 個月,平均(12.16±3.40)個月,無腫瘤復發(fā)或病人死亡。
3.1 手術適應證 選擇經鼻入路的影像學標準:腫瘤主體沿中線生長;腫瘤橫向生長不能超過30°內鏡的輻射區(qū)域(冠狀位MRI 顯示視神經管顱內開口的角度為30°);鼻甲蝶鞍完全沒有氣化、合并腦積水和腫瘤鈣化并不是經鼻入路的禁忌癥。擴大經鼻蝶入路可使用自然走廊充分暴露腫瘤,而不會導致腦組織收縮,從而減少損傷[5~7]。本文病例下丘腦均受累,術后85.0%的病人實現(xiàn)了腫瘤全切除,未觀察到嚴重并發(fā)癥。這說明擴大經鼻蝶入路神經內鏡手術切除鞍上顱咽管瘤是可行的。
3.2 手術經驗 ①為預防圍手術期感染和垂體功能減退,給予廣譜抗生素和氫化可的松預防,使用甘露醇降低顱內壓。②術前嚴格保持半臥位,以降低顱內壓,從而降低腦脊液漏的風險;為了減少粘膜出血,鼻腔內用腎上腺素浸泡的紗布填塞,注意保護粘膜瓣的完整性和血液供應。③術中建議鉆取蝶竇前壁和側壁以暴露蝶竇腔,并去除后篩竇,以充分暴露蝶骨平臺和鞍結節(jié);然后取出骨隔竇粘膜,以識別典型的顱底標志物,增加在顱底重建階段皮瓣粘附到顱骨的可能性。④原位骨瓣用高速鉆頭整體移除,盡量避免損傷下面結構,然后用大量鹽水沖洗骨質,這對減少神經血管組織的熱損傷至關重要。必要時擴大骨窗直徑,但是硬腦膜切口邊緣應小于骨缺損的邊緣。⑤內鏡下顱咽管瘤切除遵循與標準經顱顯微鏡下手術相同的步驟,關注腫瘤-下丘腦界面對安全切除腫瘤至關重要[8]。⑥瘤內減壓很重要,在充分減瘤后,可以移動囊緣,最大限度地降低腦脊液壓力,促進移植物血管化和肉芽組織形成[9]。⑦用溫水反復沖洗手術區(qū)域,以減少潛在的炎癥并實現(xiàn)止血。⑧腫瘤切除后進行顱底重建,然后使用原位骨瓣實現(xiàn)完全的骨重建,再用帶蒂鼻中隔瓣覆蓋骨瓣以進行額外加固,最后填充Surgicel 和明膠海綿,以進一步支撐皮瓣,防止移位或遷移,并加速愈合。
3.3 手術優(yōu)缺點 首先,該術式不存在腦牽拉。其次,可在光照良好和手術視野較好的條件下經鼻進入鞍上區(qū)域,有助于減少間腦區(qū)和視神經束的損傷,有利于術后恢復[5~7]。該手術也有一些缺點需要考慮:首先,涉及到鼻內解剖的獨特性和相對特定的內鏡手動技能,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培訓,術前需要有豐富的標準內鏡手術經驗。其次,目前大多數(shù)內鏡只能提供二維圖像,對于習慣了顯微鏡下操作的術者來說,無法正確判斷手術的深度及缺乏層次感。第三,動脈出血的控制是一個嚴重問題[10]。
總之,擴大經鼻蝶入路神經內鏡手術切除鞍上顱咽管瘤是一種有效的、創(chuàng)傷小的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