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安
一次偶然,我來到一所中學聽課。那一堂歷史課讓我對農(nóng)村歷史課的現(xiàn)狀有了近距離的觀察和多向度的思考。
年輕女老師上的是統(tǒng)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課。作為風雨如晦的中國近代史的開篇,老師獨具匠心的設計是整堂課效益與成色的先決條件。任何課堂的設計之所以不可或缺,緣于課堂總是需要一種充滿“溫情與敬意”的儀式感。
這堂課,最大的亮色莫過于這種濃郁的“溫情與敬意”了。老師擯棄了人們見慣不怪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一脈相承的老套路,將原本零散的知識點統(tǒng)整起來,勾勒出“迷夢——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世界”“夢碎——兩次鴉片戰(zhàn)爭”“初醒——太平天國運動”“追夢——中華民族的中國夢”等四大板塊,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其對單元教學的理解與探索。
以第一板塊“迷夢——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世界”和第二板塊“夢碎——兩次鴉片戰(zhàn)爭”為例,足以管中窺豹,一窺這位教師對歷史課的“溫情與敬意”。
鴉片戰(zhàn)爭的來龍去脈比較枯燥,學生也并非一無所知。老師顯然是盡量收斂和控制自己“講”的沖動,不再越俎代庖,而是來了個“先學后教”,將“學”的權利交給了學生。“鴉片戰(zhàn)爭到底是怎么回事?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第五頁的《鴉片戰(zhàn)爭形勢圖》,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進行思考。選擇你認為合適的方式,歸納概括一下,可以是思維導圖,也可以是知識樹,更可以是學習提綱?!痹诎褜W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的同時,也把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交給了學生。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師生之間圍繞中國近代史這個開端的諸多話題展開了富有教育意義的對話。這時,一個細節(jié)引起了我的關注。曾幾何時,許多老師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一般都會繪聲繪色地描述林則徐虎門銷煙那激動人心的場景。而這次,老師卻沒有這樣做,她“賣”了一個“關子”。
她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出了“虎門銷煙”四個大字,刻意將那個“銷”字用紅色的粉筆圈了起來?!巴瑢W們,為什么這里用‘銷而不是‘燒呢?”一字之差,勾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就是這么一個不經(jīng)意的“賣關子”細節(jié),激蕩起了這堂課上難能可貴的一個教學高潮。畢竟現(xiàn)在的孩子接收歷史資訊的渠道開放且多元,一些擁有優(yōu)勢潛能和點位特長的孩子,對林則徐運用石灰攪拌銷毀所繳獲的鴉片的歷史細節(jié)并不陌生,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就會還給老師一個驚喜。很快,老師所“賣”的“關子”就被學生攻破了,以學習為中心的理念得到一定程度的踐行。
“賣關子”是本領,是技能,更是素養(yǎng),在新時代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期盼更多的課堂、更多的教師會“賣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