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龍
一、 語境涵泳,潛心會文,觸摸文字的溫度
在教學“撒”“拋”“倒”這些詞語時,我引導同學們結合教材內(nèi)容,反復品味,去感知詞語所蘊含的情感,從“語言、行動、表情”等角度揣摩這些動詞的表現(xiàn)方式。剛才所做的幾個動作,其實都表示在“倒”,可書上為什么用了“撒”“拋”“倒”幾個不同的詞語呢?學生們反復讀,有的邊讀邊做動作,反復涵泳,最后學生領悟到鹽巴不能堆積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還有的學生體會到“拋”的特別用力,仿佛拋出去的不僅僅是罪惡的鴉片,而是利用鴉片來侵略中國的可恨的侵略者。這樣讓學生準確地把握詞語中所蘊含的冷暖,讀著這些詞語,同學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來的,是百姓把對侵略者的仇恨狠狠地“拋”進銷煙池的一幅幅鮮活的畫面。當詞語成為鮮活的畫面時,就被賦予了情感的溫度。
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在提煉中心句:“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并進行朗讀訓練時,通過三次語境的創(chuàng)設,“讓我們再次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讓我們再次莊嚴地告訴每一個中國人——”;“同時也激勵我們自己吧——”來引導學生反復涵泳。這樣一來,這句話所表達的情感就以獨特的意象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樣幾個來回地讀,情感步步推進,合理地發(fā)揮了語言的魅力。
二、 想象補白, 豐實文本,深化對文字的感悟
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僅可以通過字面來表達,也可以隱蔽于文字的“空白”處。有時,“空白”之處的情感甚至分外濃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為之的妙筆,其目的就是構成一個巨大的“情感體驗場”。語文教學就應抓住“言外之意”,不斷充實文本。教學課文第5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把目光集中在兩個數(shù)字上:“23天”“二百多萬斤”,意味著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在你眼前仿佛變成了什么樣的畫面?如果不是卷進了咆哮的大海,那么它們變成了什么?學生將平時書中、影視作品中的經(jīng)驗與文本反映的經(jīng)驗進行同構,豐富的想象使文本更加具體化、形象化、立體化,學生更感悟出文本的文化、思想和情感。讓文字仿佛鏡頭在學生的眼前漸漸拉近、定格,又切換、跳躍……這兩個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在學生心中變成了一座座鴉片堆成的小山;變成了一個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一瞬間變得骨瘦如柴的畫面。在這樣的心境下讀文,怎能不“言由心生”?當教師沉痛地敘述:“而在這之前,如果不禁煙,在這之后,又會有多少個二百多萬斤源源不斷地運到中國,像魔爪般掠奪著中國的財富,像毒蛇般吞噬著中國人的身體和靈魂。”……教室里安靜極了,義憤填膺的學生握緊小拳頭,眼里噴射出的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怒火!那是每一個“不可欺侮”的中國人的憤怒!
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舒展地聯(lián)想,入境地朗讀,讀出了詞語的內(nèi)涵,讀出了自己的情感。這一過程把詞語由靜止的語言符號變成一個靈動的世界,詞語只有與精神同構了,心靈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東??h和平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