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于語文學科自身的特殊性(語文學科既是一門工具學科,又是一門人文學科)與人們對語文學科認識的差異,以致人們對語文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常常模糊不清。夏丏尊曾指出:“國文為中學科目中最重要的一科,也是最籠統(tǒng)的一科。因為文字原是一切學問的工具,而一國的文字又有關于一國的全文化,所以重要;因為內容包含太廣泛,差不多包括文化及生活的全體,教學上苦于無一定的法則可以遵循,所以籠統(tǒng)?!彼e例說:“一篇《項羽本紀》當作歷史來讀,問題比較簡單,只要記住歷史上楚漢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情形就夠了,如果當作國文來讀,事情就非常復雜,史實不消說須知道,史實以外還有難字、難句,敘事的繁與簡,人物描寫的方法、句法、章法,以及其他出現(xiàn)在文中的一切文章上的規(guī)矩法則,都須教到、學到才行。這些工作,往往一項之中又兼含其他各項,倘若要一一教學用遍,究不可能,教者無法系統(tǒng)地教,只好任學生自己領悟,學者也無法系統(tǒng)地學,只好待他日自己觸發(fā)。結果一篇《項羽本紀》,對于一般學生只盡了普通歷史材料的責任,無法完成其在國文課上的任務?!雹偃~圣陶也指出:“國文這一科,比較動物、植物、物理、化學那些科目,性質含混得多。有些人認為國文這一科并沒有什么內容,只是閱讀和寫作的訓練而已。但是有些人卻以為國文科簡直無所不包,大至養(yǎng)成民族精神,小至寫一個借東西的便條,都得由國文科負責。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有種種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認識。如果一百位國文教師聚在一起,請他各就自己的見解,談談國文科究竟是什么性質,縱使不至于有一百個說法,五十種不同的見解大概是有的。”②
必須指出:學校開設語文課程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為語文課程負有教學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任務,具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的價值取向。
早在1940年9月,葉圣陶在《中等教育季刊》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的《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一文中就指出:“國文是各種學科中的一個學科,各種學科又像輪輻一樣輳和于一個教育的軸心,所以國文教學除了技術的訓練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義。說到教育的意義,就牽涉到內容問題了?!比~圣陶同時指出:“不過重視內容,假如超過了相當?shù)南薅?,以為國文教學的目標只在灌輸固有道德,激發(fā)抗戰(zhàn)意識,等等,而竟忘了語文教學特有的任務,那就很有可議之處了?!薄皣慕虒W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與寫作訓練。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至于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這種技術的訓練,他科教學是不負責任的,全在國文教學的肩膀上?!雹?/p>
在上世紀60年代初關于語文教育的大討論中,《人民教育》曾先后發(fā)表過《反對語文課教成政治課》和《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的文章。葉圣陶說:“我謂課本中明明有政治性文篇,明明有文學作品,寧有避而不談政治與文學之理。所稱不要講成云云者,勿脫離本文,抽出其政治之道理而講之,化為文學理論之概念而講之耳?!雹?963年中共中央頒布《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同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均明確規(guī)定“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或者政治課。”
1963年10月10日《光明日報》發(fā)表張志公的《說工具》一文。文章認為:“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教給學生有關自然的或者有關社會的知識,因為那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那些學科的工作;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教給學生太多的文學理論知識或者文學創(chuàng)作技能,因為中學畢業(yè)生需要的是一般
的讀書、作文能力,就是閱讀各種各類的書籍,寫各種各類的文章的能力,而不是只要閱讀文學書籍、必須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能力;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教給學生很多政治思想的知識或理論修養(yǎng),因為那是政治課的工作?!薄熬驼麄€的語文教學來說,還是不能不把教學生掌握語文工具這個目的明確地、突出地提出來?!雹?/p>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張志公還不斷提醒人們:“語文課,它的特定任務無疑是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過這個基礎工具身上背負的東西比較多:有思想意識,有文學藝術修養(yǎng),有邏輯思維能力,有做人的行為準則,有零七八碎的各種常識,等等?!炔荒苄e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也不能唯主獨尊,不及其余?!雹蕖罢Z文課,主要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薄罢Z文教學既不能‘喧賓奪主,也不能‘唯我獨尊。培養(yǎng)運用語文的能力,這是語文課的‘主,必須完成好。不過,還有‘賓,就是說,在語文課里,由于語文本身的綜合性,捎捎帶帶還能辦不少事,比如思想的感染陶冶,聯(lián)想力、想象力的發(fā)展,思考力、推理力的發(fā)展,等等?!雹?/p>
小學語文課無疑負有德育、美育的任務,但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都要圍繞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來進行。語文課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寓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不能脫離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另搞一套。無視語文學科的特點,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或是以文學課代替語文課,也就取消了語文課本身。語文課的德育和美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應當是一個隨機生成、日積月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過程。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童話、詩歌、散文,小學生學語文當然要學習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一方面,文學是一門藝術。文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價值,它以人為表現(xiàn)中心,以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以形象思維作為思維方式。與政治讀物、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學習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并且,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經(jīng)過作家錘煉加工過的語言,語文課通過學習典范的文學作品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言技能,取法乎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文學作品又是語言的成品。文學作品以語言為載體,以語言為表達形式。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讀物、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從根本上講都是學生學語文的語料。并且,政治讀物、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也有各自的特點和價值。童話、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的學習與政治讀物、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學習不能相互代替。
小學開設的語文課,也不同于大學中文系開設的語言學概論。小學生學語言,重在學習語言的運用。大學中文系學生學語言,重在探討語言的規(guī)律。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由言語形式的感知進而到言語內容的掌握,同時獲得各種知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又進而學習用恰當?shù)难哉Z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學會了言語的理解與表達,又受到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堅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目標的思路?!爸R與能力”這一方面關注的是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所應具有的基本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事實上,這也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要素。當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內涵也將隨之發(fā)生變化?!斑^程與方法”這一方面關注的是學習主體在言語實踐過程中語感和文化的積累、認知能力和學習策略的發(fā)展,以奠定其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的基礎。這也體現(xiàn)了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品質?!扒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方面關注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與審美情趣的發(fā)展,并在這樣的一種人文熏陶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課程目標的設計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突出了“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一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該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新增“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一條,反映了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該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本標準‘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涉及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文體、文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在教學中應根據(jù)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fā)進行指導和點撥。指導與點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形成一定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語感,而不在于對知識系統(tǒng)的記憶。因此,要避免脫離實際運用,圍繞相關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系統(tǒng)、完整的講授與操練?!薄氨緲藴释ㄟ^所附的‘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對相關內容略加展開,大致規(guī)定教
大家論語
學中點撥的范圍和難度;這一部分提到有關的名稱,則便于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語言現(xiàn)象和問題時稱說。關于語言結構和運用的規(guī)律,須讓學生在具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語感的基礎上,在實際運用中逐步體味把握。”這些建議說明了語文知識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途徑和方式;明確了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目的,反對脫離語言實際、死記概念、系統(tǒng)完整講授的傾向。這些建議還說明了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范圍和難度;明確了學生掌握語言運用規(guī)律,要依靠語言的積累和語感基礎,依靠實踐運用中的體味把握。此外,該課程標準還在“附錄”中新增了兩個字表:《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為識字寫字教學、教材編寫和教學評估等提供依據(jù)。
① 夏丐尊、葉圣陶:《文章講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0
② 葉圣陶:《葉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41.
③ 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53-54.
④ 葉圣陶:《葉圣陶集》(第25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27.
⑤ 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27.
⑥ 張志公:《掌握語文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N].文匯報,1992-6-12.
⑦ 張志公、莊文中:《工具實用現(xiàn)代化》[M]//莊文中:《構建語文教育的立交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7.
(徐林祥,揚州大學文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