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戰(zhàn)紅
哲學家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擁有世界?!弊骷覅侮柮骶褪且粋€會講故事的人。他的短篇小說《生靈界》透過小孩子的視角描述了“還沒有保護動物這一說,大人們經(jīng)常打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大森林里打獵,簡直天經(jīng)地義”的年代,興安嶺林區(qū)獵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幽默風趣的東北方言穿插其中,讀來倍感親切。
故事發(fā)生在興安嶺林區(qū)的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林場——扎敦河林場。“我的少年時代是在那里度過的。茫茫的大森林是生靈的天堂,四條腿的狍子、狼,會飛的老鷹、布谷鳥,各種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對了,還有兩條腿的人。這些人,包括我三叔和他那些朋友,像蒲公英的種子,不知被哪陣風吹過來,落在原始森林里生了根,發(fā)了芽。”散文一樣的詩意開頭,烘托出濃濃的故事氣氛。
說起打獵,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一件趣事和樂事,許多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描寫,如《詩經(jīng)》中就有十多篇有關狩獵的詩歌。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更是繪聲繪色地描寫出獵的過程和喜悅,發(fā)出“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感慨和“射天狼”的豪邁與激情。同樣,扎敦河林場獵人們喝了酒后講起的故事也令人向往和著迷。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獵獲動物的獵人絕不是一個好獵人,三叔、獨眼德山大伯、瘸子塔木、黃頭發(fā)寶成這些獵人們身上體現(xiàn)出了勇敢、剛強、堅毅、機智、靈敏的個性和特點。他們打獵的招數(shù)五花八門,獵槍和炸子是最先進的。即便沒有獵槍和炸子,獵人們也照樣能打到獵物。轉籠、兔子套、踩夾子、野雞拍子,都是最常用的。還有“木貓”“捉腳”“吊死鬼”,用來對付野豬和黑熊的“閻王錐”,類似古代打仗時的滾木石雷??雌饋慝C人可謂機關算盡,很有技術含量了,可是在大森林這個生靈界中,似乎人也沒占到多少便宜,獵人寶成被熊瞎子追得大胯差點跑掉,獵人德山被大鳥啄瞎了眼,獵人塔木也讓野豬豁了一條腿。有時野獸還會通過某種未知的方式報復人,如德山大伯一家的遭遇,德山大伯的兒子打死了一只鹿,“那只鹿正在給小鹿哺乳,明明看見了還開槍,壞了生靈界的規(guī)矩,神靈不高興了。”按照劉半仙常掛在嘴邊的話說,萬物有靈?!渡胍髡Z》亦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比艘丫次分?,方能行有所止。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最終害人害己。
呂陽明通過他的《生靈界》告訴我們,人與動物之間一個古老而復雜的關系就是共生與沖突。共生是人與動物長期相互依存的關系,通常對雙方都有利。但是人類與動物之間的互動關系也不都是共生的,有時候人與動物之間也會發(fā)生沖突,如狩獵,有些時候是基于需要和生存,有些是基于貪婪和虛榮。人類與動物生活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相互影響和競爭,在無法共處的生態(tài)圈里,對于渺小的地球生命體來說,我們平行共存。動物豐富了人類的生活,也映射了人性。人類要敬畏生命,行有所止,不放縱惡行。
呂陽明的《生靈界》以邊地風物及人事為敘事中心的書寫,為我們呈現(xiàn)出獨特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