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張凱,欒巍#
1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呼和浩特 010059
2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呼和浩特 010020
肺癌是中國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在肺癌中,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約占15%,其中約70%的患者首次診斷時為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xtensive 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ES-SCLC)[1-2]。臨床上,ES-SCLC 患者通常采用綜合治療,包括化療、放療、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3]。雖然ES-SCLC 的初始治療有效,但患者預后較差,中位總生存期僅為10.3 個月[4],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更有效的ES-SCLC 治療方案。IMpower133 研究結(jié)果顯示,阿替利珠單抗僅僅延長了SCLC 患者2 個月的總生存期[5],KEYNOTE-604 研究的主體帕博利珠單抗更是以失敗告終[6]。因此,SCLC 患者如何從免疫治療中獲益,仍是研究者急需解決的難題。本文介紹派安普利單抗聯(lián)合安羅替尼、依托泊苷、洛鉑一線治療1 例SCLC患者的病歷資料并復習相關(guān)文獻。
患者男,68 歲,因咳嗽、咳白痰、氣短1 年余,頭暈、頭痛半月,于2021年11月28日就診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完善胸腹部增強CT、頭顱增強MRI、骨掃描(圖1)。腫瘤標志物檢測:細胞角質(zhì)蛋白19片段抗原21-1 20.89 ng/ml,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124.08 ng/ml,胃泌素釋放肽前體2083 ng/ml。2021 年12 月3 日在CT 引導下進行穿刺,病理診斷: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癌,考慮SCLC。免疫組化結(jié)果: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波形蛋白(vimentin)(-),白細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突觸素(synapsin,Syn)(+),嗜鉻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CD56(+),甲狀腺轉(zhuǎn)錄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CK5/6(-),p40(-),CK19(+),CK7(+),CK20(-),尾型同源盒轉(zhuǎn)錄因子2(caudal type homebox 2,CDX2)(-),絨毛蛋白(villin)(+),膠質(zhì)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Ki-67(+,70%~80%),肝細胞(hepatocyte)(-),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診斷為ES-SCLC 合并肝轉(zhuǎn)移、腦轉(zhuǎn)移、縱隔轉(zhuǎn)移、骨轉(zhuǎn)移。2021 年12 月4 日予第1個周期依托泊苷+洛鉑+安羅替尼+派安普利單抗治療,具體為安羅替尼8 mg 口服,第1~14 天,每天1 次;依托泊苷0.1 g,第1~2 天,靜脈滴注;洛鉑10 mg,第1~2 天,靜脈滴注;派安普利單抗200 mg,第3 天,靜脈滴注。治療2 個周期后復查胸腹部CT,影像學評估療效為部分緩解(PR),咳嗽、氣短、頭暈、頭痛癥狀明顯改善。治療4 個周期后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物進一步縮小,療效評價維持PR。治療6 個周期后影像學檢查療效評價維持PR(圖2),咳嗽、氣短、頭暈、頭痛基本消失,后續(xù)建議患者安羅替尼聯(lián)合派安普利單抗治療滿1 年。2022 年8 月26 日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復查(圖3),療效評價穩(wěn)定,一般狀態(tài)好轉(zhuǎn),其余化驗檢查未見異常,后續(xù)中斷治療。2023 年3 月6 日再次復查,完善相關(guān)檢查(圖4),療效評價穩(wěn)定,無不適癥狀,生活質(zhì)量明顯改善。截至本文記錄時間,此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高達16 個月,療效評價為PR,生活質(zhì)量明顯改善。
圖1 2021年11月28日治療前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
圖2 2022年5月23日6個周期治療后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
圖3 2022年8月26日派安普利單抗+安羅替尼維持治療中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
圖4 2023年3月6日無任何治療后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
SCLC 是一種分化性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侵襲性強,大多數(shù)患者在初步診斷時已發(fā)展為ES-SCLC[7]。SCLC 患者對鉑類聯(lián)合化療的反應率可高達75%~95%,但有效時間短,易復發(fā),中位PFS 不超過6 個月[8]。雖然已經(jīng)開展了多項分子靶向藥物的臨床研究,如靶向抗血管生成、細胞信號通路、細胞凋亡等,但這些藥物并沒有顯示出改善SCLC 患者預后的潛力。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的發(fā)展和應用,SCLC 的治療方式得到了擴展和發(fā)展。ASTRUM-005 研究[9]中,斯魯利單抗聯(lián)合化療將ES-SCLC 患者的生存獲益提高了6 個月,并將死亡風險降低了37%。同時,中國另一個國產(chǎn)免疫抑制劑阿得貝利單抗的CAPSTONE-1 研究[10]也將ES-SCLC 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延長至15.3 個月,這兩項研究的陽性結(jié)果遠超于CASPIAN 研究及KEYNOTE-604 研究,為免疫治療提供了研究依據(jù),也為ICI 聯(lián)合化療成為ES-SCLC 新的一線治療奠定了基礎(chǔ)。
免疫逃逸是腫瘤的重要生物學特征之一[11]。腫瘤通過免疫編輯逐步獲得了免疫逃逸的能力,其中免疫檢查點的配體與受體結(jié)合、抑制細胞毒性T 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活化是造成腫瘤免疫逃逸的關(guān)鍵原因[12]。程序性死亡受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CD1,也稱PD-1)及其配體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CD1LG1,也稱PD-L1)是最重要的免疫檢查點之一。表達于腫瘤細胞或其他腫瘤間質(zhì)細胞表面的PD-L1 可以作用于CTL 細胞表面受體PD-1,通過阻斷磷脂酰肌醇-3-羥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hydroxy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稱AKT)和Ras/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EK)/細胞外信號調(diào)節(jié)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信號通路抑制T 淋巴細胞的殺傷活性,促進T 淋巴細胞凋亡,抑制T 淋巴細胞的抗腫瘤效應[13]。KEYNOTE-604 研究比較了帕博利珠單抗+依托泊苷+順鉑聯(lián)合使用與依托泊苷+順鉑治療SCLC 的療效,結(jié)果表明,聯(lián)合治療改善了患者中位PFS[4.8 個月vs4.3 個月,風險比(hazard ratio,HR)=0.75,P=0.0023],但沒有改善中位總生存期(10.8 個月vs9.7 個月,HR=0.80,P=0.1064)[14]。因此,進一步提高免疫抑制劑治療SCLC 的療效已成為臨床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研究表明,腫瘤生長和轉(zhuǎn)移依賴于新生血管生成[15]。Lin 等[16]進行的一項關(guān)于SCLC 的薈萃分析顯示,與單獨化療相比,血管生成抑制劑加化療在客觀緩解率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1.34,95%CI:1.19~1.51,P﹤0.01]并延長了PFS(HR=0.86,95%CI:0.73~1.01,P=0.04),但總生存率無顯著改善(HR=1.05,95%CI:0.94~1.17,P=0.36)。
安羅替尼是一種新型的多靶點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有效抑制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α、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β和c-kit[17]。ALTER1202[18]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安羅替尼組與安慰劑組的總生存期分別為7.3 個月和4.9 個月,說明安羅替尼能夠改善SCLC 患者的生存期,因此也被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推薦為SCLC 的三線治療藥物。隨后龔耀等[19]嘗試了安羅替尼聯(lián)合化療一線治療ESSCLC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中位總生存期和中位PFS較對照組均有所提高(14.2個月vs10.9個月,6.0個月vs4.0 個月)。安羅替尼聯(lián)合化療有望成為國內(nèi)一線治療SCLC 的新標準。
免疫細胞是腫瘤基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腫瘤的生長、分化、免疫支持和逃逸中均發(fā)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活化的免疫抑制細胞可促進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多種細胞因子的分泌[20]。在腫瘤微環(huán)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由VEGF 驅(qū)動的血管生成是腫瘤相關(guān)免疫抑制的關(guān)鍵驅(qū)動因素,異常血管介導免疫逃逸,通過阻礙藥物、氧氣和效應T細胞的遞送來降低免疫治療的療效[21],同時,異常腫瘤血管易引起TME 缺氧和酸中毒,導致血漿中腫瘤特異性CTL 不能穿透TME 殺死腫瘤細胞[22]。此外,慢性缺氧環(huán)境可以上調(diào)腫瘤細胞中PD-L1 的表達,使腫瘤血管腔內(nèi)的T 細胞失活。二者相互作用可共同調(diào)節(jié)TME[23]。因此,當抗血管生成藥物與ICI 聯(lián)合使用時,可以有效刺激機體的免疫反應,表現(xiàn)出協(xié)同抗腫瘤作用,這為抗血管生成藥物與ICI 聯(lián)合治療腫瘤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穎有效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化療的方案來治療ES-SCLC,區(qū)別于以往的化療聯(lián)合靶向治療或者化療聯(lián)合免疫治療,一線使用派安普利單抗+安羅替尼+依托泊苷+洛鉑6個周期治療后,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生活質(zhì)量明顯改善,咳嗽、氣短、頭暈、頭痛癥狀基本消失,各項化驗指標趨于穩(wěn)定,后序貫3 個周期的派安普利單抗+安羅替尼治療,中斷治療后仍穩(wěn)定,PFS 高達16個月,遠超其他治療方式。這種聯(lián)合治療可能大大提高ES-SCLC的治療有效性。然而,需要進一步的大規(guī)模臨床試驗來證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