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羅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這一課涉及的國家或地區(qū)較多、時間跨度較大,建議通過時空聯(lián)系的方式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根據(jù)課程標準,可以將本課時若干零散的知識點整合成兩個大的框架結構,即“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演變”與“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對外交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縱向串聯(lián)。
一、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演變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演變歷程大致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秦漢時期,建立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隋唐時期,各民族在大一統(tǒng)條件下大交融、大發(fā)展;宋遼夏金時期,政權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斷;元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和發(fā)展,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漸趨穩(wěn)定。通過以時空觀念為指導,了解這五個階段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
首先是不同時期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秦朝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漢朝設大鴻臚;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明朝管理各民族事務的機構有禮部、鴻臚寺及四夷館;清朝設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
其次是不同時期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措施。秦朝北逐匈奴,南撫夷、越。在今天的兩廣地區(qū)設南??ぁ⒐鹆挚?、象郡;漢朝對匈奴起初采取和親政策,后來主動出擊匈奴。在西域設都護府;隋朝加強對嶺南地區(qū)各族的治理,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加強與流求的接觸;唐朝與吐蕃數(shù)次會盟。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元朝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對西藏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明朝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貿易。在東北設都司、衛(wèi)、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衛(wèi)。在西南設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領袖,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清朝通過滿蒙聯(lián)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通過軍事斗爭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分別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在西南進行“改土歸流”。
二、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對外交往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階段: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朝、元朝和明清時期??梢越Y合其特點掌握相關知識。
特點一:由開放走向閉關。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著廣泛的交往交流;秦漢時期與外部世界的交往擴大;隋唐時期對外關系空前發(fā)展;明清時期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逐步走向閉關自守。
特點二:路線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漢朝對外已打通陸海兩個通道,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隋唐時期對外交通發(fā)達,海陸并進;宋朝因北方陸路交通受阻,海路漸趨發(fā)達;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