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語
婚姻,不能問;工作,不宜問;住處,不便問;其他,心領神會。再干一杯。
—參加同學聚會時的自覺
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多是對人的惰性的挑戰(zhàn)。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新挑戰(zhàn),人們應該培養(yǎng)持續(xù)學習的能力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
—語出林語堂。幸福人生,無非四件事
從開開心心地熬夜變成提心吊膽地熬夜。
—年輕人看了網上所說的熬夜的壞處后,能做出的最大改變大多如上。悔則悔矣,改是改不了的
對歷史,我不說“如果”;對未來,我不說“不可能”。
—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認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可能
如果因為沒有想做的事就什么都不做,因此而停滯不前,就會減少與喜歡的事相遇的機會。
—以“全職兒女”為主題的日本電視劇《我的事說來話長》中的一句臺詞。“全職兒女”或許可以躲避一時,但作為社會的一員,不能喪失與社會連接的能力
借錢給朋友,給朋友打工,和朋友一起創(chuàng)業(yè)。
—失去朋友的三種方式
我是第一次愛一個人,我怕自己做得不好,會讓你覺得,愛情不過如此。
—最打動人心的一句情話
名詞
焦慮
焦慮(Anxiety)是指個人對即將來臨的、可能出現的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焦慮的客觀目的,在于引導人迅速采取措施,緊急調動各種資源,有效地阻止可能出現的惡化趨勢。
焦慮分為現實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兩大類。
現實性焦慮的特點是,焦慮強度與現實威脅的程度一致,并隨現實威脅的消失而消失,是人類適應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情緒反應。
病理性焦慮是指持續(xù)地無具體原因地感到緊張不安,或無現實依據地預感到大難臨頭,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運動性不安,常常伴隨主觀痛苦感或社會功能受損,如胸部不適、心悸、氣短等,甚至出現驚恐發(fā)作、精神崩潰和瀕死感。
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發(fā)現孩子有焦慮跡象,應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孩子緩解。
神經科學研究顯示,適當運動能有效緩解焦慮。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使人身心愉悅、精神振奮,學習和工作效率提高。
深入研究顯示,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才能刺激內啡肽分泌,比如登山、籃球、羽毛球、跑步等。
運動要適可而止,過于密集和強度過高的運動反而會導致更強烈的焦慮。建議每兩天運動一次,每次不宜超過90分鐘。
家長發(fā)現孩子考試前焦躁不安、食欲減退、輕度失眠等,不必驚慌,因為此時的焦慮屬于現實性焦慮,是正常的,適度的焦慮有助于孩子用功學習,在考場上充分發(fā)揮水平。
如果發(fā)現孩子出現病理性焦慮,一定要予以重視,及時向專業(yè)人士求助,不能讓孩子一味忍耐,否則,長期得不到緩解的焦慮會瓦解孩子的意志,使孩子的身心陷入痛苦的深淵。
提醒
用『頭腦風暴』培養(yǎng)孩子的思辨能力
培養(yǎng)孩子的思辨能力,家長不妨試試“頭腦風暴”。頭腦風暴又稱智力激勵,幾個人圍繞一個特定的問題進行討論,不斷提出方案,進行質疑和分析,一步步推進,進而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具體方法如下:
精心設計討論議題
問題設計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問題要來自孩子身邊的生活,讓他有話可說。比如,孩子因為被同學取笑而沮喪,家長可以根據這個設計問題:“來,讓我們頭腦風暴一下,如果再有人取笑你,你該怎么做。說出你能想到的全部方法,媽媽幫你記錄下來,然后你挑選一個,下次試試看?!?/p>
將討論過程畫出來
年幼的孩子識字不多,家長可以把他的想法用畫面展現出來。對于有一定知識基礎的孩子,家長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把討論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想法分層次展現。讓討論過程看得見,有利于孩子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引導孩子用辯證的方法分析利弊,進而培養(yǎng)孩子辯證思維的能力。
尊重孩子的想法
在討論過程中,家長要讓孩子暢所欲言,即使孩子的想法不正確,也要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打斷,更不要輕易否定。孩子不正確的想法可以留到驗證階段再與孩子探討。對孩子的提問,家長如果解答不了,不要不懂裝懂,可以把問題記下來,之后與孩子一起查資料。
討論要多角度
鼓勵孩子說出盡可能多的想法,討論越熱烈越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思辨能力。家長可從多個角度補充相關知識,拓寬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學會聽取別人的建議,擇善而從之。
持續(xù)深究
在討論中,有些問題可能孩子沒弄明白,家長要引導他之后閱讀相關書籍,查閱資料,這樣有助激發(fā)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琚金民)
孩子不愛閱讀,?家長要多引導
有家長反映,自家孩子不愛閱讀,買回來的經典讀物,總是翻幾頁就扔在一邊。家長很無奈,為什么孩子不愛閱讀呢?
武漢大學兒童發(fā)展中心主任楊健認為,家長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就要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讀物,不要局限閱讀的范圍,讓他盡可能地博覽群書。隨著年齡增大,孩子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能力等都會有所增強,閱讀的書籍會自然而然地由易到難,由單一到多樣,所以家長不用擔心孩子無法在閱讀中學到知識。
家長應從自身做起,培養(yǎng)閱讀習慣,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并營造安靜的家庭閱讀氛圍。建議家長每天花15~20分鐘,和孩子一起有儀式感地、投入地共讀。共讀時可以增加互動環(huán)節(jié),比如分享閱讀感受、復述主要內容、根據閱讀的內容做問答游戲、一同進行角色扮演、發(fā)揮想象續(xù)編故事、摘抄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或有文采的段落等。這些方法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增強閱讀流暢度和閱讀能力,還能讓家長和孩子通過閱讀找到共同話題,增進親子關系。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圖書館和書店參加活動,讓孩子參與其中,感受讀書的氛圍,不僅能開闊眼界,還能以書會友。這樣的活動對孩子終身閱讀習慣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吳桐)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