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玲
在學生必備素養(yǎng)中,閱讀能力的意義和價值毋庸贅言,只有扎實掌握閱讀技巧,提升閱讀技能,才有可能更好感知多種閱讀材料的立意和指向。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新課標的實施,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面臨的一些固有問題更加突出,對此采取更有效的對策,是一線教師亟待直面的課題。
一、亟待加強重視的問題
(一)過度寄希望于自主學習。從理念到教學實踐,教師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重視日益增強,順應課改要求的同時,也會在度的把握上失之偏頗,一大表現(xiàn)就是,將大部分時間推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學習,但對學習步驟及應達到的目標指導不足。這種情況下,面對多種類型的閱讀材料,學生很可能無所適從,難以較系統(tǒng)理解文本要表達的意圖,閱讀基礎打不牢,隨著閱讀課程學習難度逐步提升,明顯喪失閱讀興趣。
(二)教學手段單一。實際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采取“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方式推進。傳統(tǒng)中,這是一種比較容易見效果的方法,但與雙減和課改精神的要求,存在如對學生自主性重視不足、思維能力提升不明顯等差距,會給學生帶去極其不好的學習體驗,嚴重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無法滿足新時代下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陷入被動狀態(tài),思維也受到局限,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也無法到達一定深度。
二、可行性策略
(一)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影響學生閱讀態(tài)度和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濃厚的興趣能促使學生以更主動的態(tài)度投入閱讀,在不斷推進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提升個人的閱讀能力。為優(yōu)化興趣喚醒,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年齡對應的身心特點,創(chuàng)新各類教學模式并有效踐行。如,可借助課前三分鐘時間,引導學生欣賞經(jīng)典的短文,讓他們感知閱讀的魅力;可在結束主教材課程內容的教學后,設定對應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在任務完成后產(chǎn)生成就感,讓他們有“被期待”的感覺,激發(fā)學習熱情。
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我不能失信》一課,教師可先設定一些閱讀任務,要求學生深刻地感知宋慶齡在跟自己父母對話的過程中,內心想法是怎樣的。這樣相對富有趣味性的任務發(fā)布,可以讓學生更主動地推進閱讀,培養(yǎng)個人主動閱讀的良好習慣以及行為模式。
(二)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教師需要切實將學生的學習擺在首位,簡言之,就是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突出,結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以及他們對學習的需要和想法設計課堂,讓學生更深入投入課文的閱讀,進一步助力他們積累更豐富的閱讀技巧,培養(yǎng)閱讀能力。很多小學生之所以不愛主動閱讀,主要在于沒有信心,認為在課堂上有老師的引導閱讀更好,而通過加強技巧培養(yǎng)就可以避免這類問題,讓學生更主動地展開閱讀。
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可以在課堂設定這樣的任務:同學們,請你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真地思考一下,小女孩為什么需要在街上賣火柴?為什么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看到不同的畫面?通過這一故事作者想要傳遞的是怎樣的情感?以上不同難度問題的設定,可以讓不同基礎狀態(tài)的學生順利地完成與自己高度匹配的那一項任務,提升學習信心。
(三)傳授科學的閱讀方法。雙減等政策要求教師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減少課后的作業(yè)總量。為滿足要求,同時又確保學生可以切實快速地培養(yǎng)個人的閱讀能力,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科學的閱讀方法,讓他們在做課外閱讀作業(yè)的過程中借助各類方法高效完成。
以蘊含大量文史知識的《三字經(jīng)》為例,學生在閱讀中不可避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識字這一難關就需要花工夫突破。教師應立足實際,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查字典,讓他們認識到工具書的作用和價值,同時實踐“在學習中學習”的方法,以有技巧的方式推進閱讀,快速理解三字經(jīng)內不同句子想要傳遞的意思,進一步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事實上,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更大空間在課外,教師應避免將教學局限在課內的狹隘,而要將自身作為推進學生閱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推動力,既教給方法,也以實際閱讀行為鼓勵學生閱讀,一起探討,發(fā)現(xiàn)新問題,不做“局外人”,才可能收到更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