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夏目漱石小說《心》中人物的回避型性格分析

2023-11-03 22:11何靜怡
長江小說鑒賞 2023年16期
關鍵詞:夏目漱石小說

何靜怡 史 歌

[摘? 要] 本文以夏目漱石小說《心》中的“先生”為中心,從回避社交、回避親密感、外顯自尊高于內(nèi)隱自尊三大層面探討“先生”的性格。同時,對比《行人》中的哥哥與嫂子、《門》中的宗助夫婦等其他人物,“先生”可被視為夏目作品中回避型性格的典型代表。根據(jù)作者論等文學理論及夏目漱石本人對文學研究的態(tài)度,本文認為夏目漱石筆下虛構小說人物及自傳體小說人物的心理世界與其本人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聯(lián)系。通過分析“先生”與作者本人在性格及成長環(huán)境上的關系,并橫向對比同時期作家森鷗外的《舞姬》,本文指出夏目作品中回避型性格的呈現(xiàn)是作者自身心理世界的直接反映或間接投射,同時也側面反映了明治社會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即社會環(huán)境影響了作者,進而影響了文本中的人物,而文本又反映了社會現(xiàn)象。

[關鍵詞] 夏目漱石? 小說? 心? 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依戀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16-0077-06

一、引言

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主張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開展文學研究[1],并認為文學作品能夠反映作家本人及特定時代讀者的焦點意識[2]。夏目漱石的小說作品多講述明治時代知識分子的境遇,對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畫細致入微。本文特別關注其作品中人物的回避型性格,《行人》中的嫂子阿直、自傳體小說《路邊草》中的主人公健三均具有一定的回避型特征,但后期三部曲之一《心》中的主人公“先生”的回避型特征最為鮮明和典型?!缎摹肥侵R分子“先生”間接導致好友K自殺后的懺悔錄,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方式,其前半部分是以“我”的視角對“先生”進行言行舉止的觀察,后半部分“先生”的遺書內(nèi)容則從主人公視角闡述其內(nèi)心獨白,大篇幅的對話、心理活動描寫使得“先生”的形象躍然紙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先生”缺乏熱情、壓抑情感、過分地關注他人評價等特征與回避型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依戀具有顯著關聯(lián)。

文學文本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由作者創(chuàng)造的,因此總是以某種方式反映作者的觀念、情感和生活世界[3]。夏目漱石在《文學論》中提出,作者在敘述時能夠主動與作品中的人物融化[2]。可見,夏目漱石在虛構小說和自傳體小說中刻畫人物的回避型性格可能來自其自身心理現(xiàn)象的間接投射,或是其內(nèi)心世界的直接反映,這也展現(xiàn)了他對明治社會共同心理現(xiàn)象的敏銳洞察。筆者認為,研究夏目漱石筆下具有回避型性格特征的人物,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本人的內(nèi)心世界及明治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

回避型人格障礙屬于人格障礙中的一類,是一種心理問題[4],而回避型依戀則屬于發(fā)展心理學的概念,是一種不安全型依戀類型[5]。由于兩者的特征難以完全區(qū)分,且前者需經(jīng)精神科醫(yī)生的嚴格診斷,無法依靠文本將小說人物判定為兩者其一,因此筆者根據(jù)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分析手冊(第5版)》以及John Bowlby及Mary Ainsworth提出的成人依戀理論[6],將兩者統(tǒng)稱為“回避型性格”,其具有三大特征:回避社交活動和人際關系、回避親密感、外顯自尊高于內(nèi)隱自尊。筆者以《心》中的“先生”為中心,根據(jù)小說文本,從以上三點特征分析夏目漱石筆下人物性格。

二、小說人物性格的回避型特征

1.回避社交活動和人際關系

本節(jié)討論的人際關系是個體與外部人群間的關系,不包括與伴侶、好友等的親密關系。整體而言,《心》中的“先生”性格淡漠,不喜社交,遠離人群。小說開篇描述了“我”在海濱浴場初遇“先生”的情景。在“我”眼中,“先生”總是穿過喧鬧的人群,徑直入海。在眾人嬉笑戲水的海邊,“先生”卻是一副“超然來去”的樣子,與熱鬧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一開始,“我”評價這位陌生人“無論周遭多么熱鬧,似乎也絲毫引不起他的興趣”[7]。這表明“先生”在人際關系中給人以冷漠疏離的第一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對社交的回避程度超過了一般的性格內(nèi)向人士。隨著“我”與“先生”建立關系,“我”逐漸深入了解“先生”的情況。從“我”的敘述中可知,“先生”的交際圈極小,常賦閑在家。“先生”的妻子在與“我”的對話中也表示“先生”難得出席宴會,且近來似乎“越來越討厭與人見面”,“討厭外出工作”[7]。可見,“先生”不僅外表冷漠,在實際生活中也排斥社交活動及需要與人打交道的職業(yè)活動。常人即便性格內(nèi)向、不喜社交,也無法脫離社會生活,而“先生”表現(xiàn)出較低水平的親社會行為,其回避程度已超過正常范疇。對于自己的社交態(tài)度,“先生”給出的原因是孤寂的生活更適合自己[7]。由此可知,其減少社交并非因受到社會排擠被迫隱身,而是出于自主選擇。此外,“我”評價“先生”懼怕被他人以冷眼研究[7],這是因為“先生”對他人的目光極度敏感,懼怕他人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給予正面或負面的評價。這一點既可解釋“先生”極度回避社交的主要原因,也是回避型性格的另一條特征——外顯自尊高于內(nèi)隱自尊。有關該特征的分析將在下一節(jié)展開,在此不做贅述。當然,非回避型性格的個體也有可能在成年后因特殊事件引發(fā)心理創(chuàng)傷,從而排斥社交活動。特別是《心》中有一個重要情節(jié)是好友K自殺,“先生”因此受到了巨大打擊。由此來看,將其回避社交的特征歸因于好友自殺事件也不無道理。但實際上,即便“先生”在好友自殺后性情大變,這種不喜社交的現(xiàn)象也并非發(fā)生于“上了年紀”之后。在學生時代,“先生”便傾向于選擇“在一個清靜的家庭獨自租住一間房”[7],這或許是為了謀求一方能夠享受獨處的小天地。這表明“先生”最遲在成年早期就已形成了不喜社交的性格,其根本原因并非友人自殺。總之,“先生”回避社交和人際關系的原因及異常程度均與回避型性格密切相關。

夏目漱石的其他小說作品也出現(xiàn)了不喜社交、性格冷淡的人物,但并不都因為回避型性格。例如,《行人》中的哥哥一郎性情孤僻,嫂子阿直也性情冷淡、缺乏熱情和嫵媚,且這種氣質在哥哥一郎身上的程度更深[8]?!堕T》中的宗助和阿米身居城市卻避世而居,幾乎不與外人交往[9]。這兩對夫婦對社交及人際關系的態(tài)度與“先生”相似,但一郎、宗助和阿米三者的性格并不屬于典型的回避型性格。從性格成因來看,回避型性格通常是因為幼兒期與父母分離,未能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6]。宗助夫婦避世的原因是因為在道德倫理上有愧于人,被社會厭棄,一郎性格成因與父母嬌生慣養(yǎng)有關[8],均與回避型性格的典型成因大相徑庭。從性格特征來看,一郎性格極端,喜怒無常,其大部分性格特征不符合回避型性格特征,更可能是因為其他心理障礙。至于阿直,雖然從文本無法判斷其幼兒期與父母的依戀關系,但因其符合多項回避型性格特征,可推測阿直身上的冷淡氣質有可能是出于回避型性格,其他具體特征將在下文展開論述。

2.回避親密感

除了對外部社會的態(tài)度外,“先生”對親密關系的態(tài)度也符合回避型性格特征。親密感的正常表現(xiàn)是“能與他人建立有深度的長期關系,想要并且有能力與人親近”[5],與他人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袒露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幫助他人均為增加親密感的途徑?!跋壬睂﹃P系較親密的朋友和自己的妻子都傾向于避免增加親密感,即避免實施上述易于增加親密感的行為,同時壓抑自身情感。例如,“我”在海邊與“先生”相識后,自認為與其關系已足夠親密,于是詢問能否常到“先生”府上造訪?!跋壬彪m然表示同意,話語中卻毫無熱情[7]。隨著“我”去“先生”家的次數(shù)增多,“‘先生對我的態(tài)度,無論是最初的寒暄,還是深交以后,都沒有太大變化”[7]。在“先生”去世后,“我”才明白其冷淡的言行并非疏遠“我”,而是因為“不能”。即“先生”內(nèi)心歡迎“我”的拜訪,但其由于某種束縛而無法對外展現(xiàn)出熱情的態(tài)度。產(chǎn)生這種束縛的原因可能是“先生”對親密感有回避傾向,從而下意識地壓抑自身情感。小說也有多處提到“先生”避免實施易于增加親密感的行為。對于“我”的心情,“先生”“似乎有所察覺,又好像全然不知”[7]。實際上,“先生”在理性上知曉“我”感到失望,只需通過言行熱情地回應,便能夠為兩者的關系增加親密感。然而,他卻不采取任何行動來安撫“我”的心情。原因可能在于,“先生”無法從感性上真正與“我”共情,即便能夠輕微共情,親密感的遞增也令他望而卻步。因此,“先生”選擇漠然置之,從而回避親密感。另一方面,“先生”的夫人自以為與丈夫的關系已達親密無間的地步,卻又感到似乎存在著朦朧難辨的芥蒂[7]。夫人想要努力了解“先生”,但卻不能得償所愿,這是因為“先生”自我表露意愿低,甚至不愿對伴侶完全敞開心扉。而自我表露恰是增加親密感的途徑,“先生”正是通過封閉內(nèi)心來回避與伴侶的親密感。同時,“我”評價“先生”是個“不愛別人不行的人”,但“當別人要投入自己懷抱時,又不能張開雙臂去擁抱對方”[7]。既想愛他人又無法愛他人,這一評價精準地道出了回避型性格的矛盾心態(tài)。一方面,“先生”渴望與親密的人建立安全的情感聯(lián)結;另一方面,“先生”又無法盡情地享受愛與被愛的關系,因此需要通過對情感的壓抑來與這種渴望相抗衡。根據(jù)《精神障礙診斷分析手冊(第5版)》,壓抑情感的原因可能是個體懼怕他人的嘲笑和羞辱,即過分關注他人的負面評價。因此,“先生”回避親密感的傾向與回避型性格密切相關。

《行人》中的嫂子阿直也有類似的特點。她內(nèi)心想為丈夫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實際態(tài)度卻缺乏熱情。作為家人,“我”自以為對阿直的性格了如指掌,當她談及真實想法時,卻突然意識到自己對她一無所知[8]。在與“我”交談時,阿直鮮少談及夫妻不和一事,對不和的原因也只字不提。對此,作者借主人公之口發(fā)表了一句微妙的評論,“也許是她不知道,也許是她知而不講”[8],暗示阿直出于某種原因緘口不言。“我”還評價阿直把一切都深藏在心中,遠超所謂“穩(wěn)重之人”的范圍,好似“忍耐的化身”[8]。這些都表明了阿直始終壓抑著情感,不輕易表露自己,甚至對丈夫也寡言寡語,缺乏親密關系中的熱情。

3.外顯自尊高于內(nèi)隱自尊

自尊是衡量自我概念的重要指標,Greenwald和Banaji將其分為外顯自尊和內(nèi)隱自尊,兩者不直接關聯(lián)[10]?;乇苄鸵缿賯€體的外顯自尊顯著高于內(nèi)隱自尊,會采取防御性情緒調節(jié)手段來鞏固外顯自尊[11]?!跋壬痹谠S多情境中表現(xiàn)出的心理活動與這一點相吻合。具體而言,“先生”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社會地位有較高的評價,這導致他對外界負面態(tài)度和負面評價過于敏感。大學時期,“先生”計劃租住于一戶幽靜人家,卻又擔心自己被當作來歷不明的學生而被回絕,便立刻產(chǎn)生了放棄的念頭[7]。實際上,“先生”作為當時帝國大學的學生,其較高的社會地位并不會被房東輕易回絕,他的擔憂表現(xiàn)了他對外部評價的關注和對外在形象的敏感,這是外顯自尊的表現(xiàn)。好友K復籍后,身心俱疲,“先生”建議其休養(yǎng)生息,但卻難以說服K,于是“先生”十分受挫[7]。雖然他深知好友K性格倔強,但這種情況下,“先生”感到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影響了他的外顯自尊,這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有一定的自信。當“我”回家探望父親時,“先生”曾提出希望“我”能回東京同他見面,但“我”因父親病危而無法前往,他十分失望,以至于久久地凝視著“我”發(fā)回的電報[7]。盡管“先生”理解“我”暫時無法回到東京的原因,但他對被拒絕的情況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感反應,這可能與他的外顯自尊相關,因為他希望得到“我”的重視和關注。此外,“先生”十分在意自己是否被他人信任。入住不久,他懷疑房東太太暗中對自己有所戒備而感到不悅[7],這是其外顯自尊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此后,“先生”對太太的態(tài)度進行了綜合性的觀察,直到確認房東母女從起初便對自己建立了信任。當房東太太了解了“先生”的一切,將其當作自家人時,“先生”感到無比愉悅,但此后又因小事對房東太太產(chǎn)生懷疑[7]。這一懷疑、不悅、愉悅的循環(huán)充分體現(xiàn)了“先生”對他人的不信任過分敏感。綜合來看,“先生”對他人的態(tài)度和看法過于敏感,對信任和接納有較高的需求,這都體現(xiàn)了他的高外顯自尊。然而,他對信任的態(tài)度和感受可能并不穩(wěn)定,受到外界情境的影響較大。這種對外在評價的在意和波動可能與回避型依戀的特征相關。

另一方面,“先生”的自我評價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自卑感,且在自我價值、能力和吸引力方面給予自己負面評價,這與其低內(nèi)隱自尊密切相關?!跋壬背W晕屹H低,認為自己無法從根本上消除“我”的寂寞,一旦“我”與別人交友,就不會再與他來往[7],還認為自己的地位被抬得過高,總有一天會被“我”厭倦,而他也為此感到痛苦。他不信任自己,也不希望他人過分信任自己[7]??梢?,“先生”認為自我價值極低,無法滿足他人的需要,不配得到他人的尊崇和信任,并且認為自己缺乏魅力,無法持久獲得他人的好感?!跋壬备咄怙@自尊和低內(nèi)隱自尊的矛盾是回避型性格的表現(xiàn),這種矛盾是其在人際交往中避免受傷害和保護自我形象的一種機制。前文所述回避社交和親密關系的傾向也是這一自我保護機制中的一環(huán)。此外,《行人》中阿直的外顯自尊、內(nèi)隱自尊也存在矛盾。阿直的外在形象冷靜、穩(wěn)重又沉著,但她也常自我貶低,評價自己是“窩囊廢”[8],這表明她對自己持有負面的看法,外在的穩(wěn)重和冷靜可能是為了掩蓋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

總之,回避型性格的個體傾向于通過回避社交、回避親密感等方式來實現(xiàn)自我保護。夏目漱石在《心》中以大篇幅塑造了“先生”的回避型性格,使其呈現(xiàn)較高的回避型水平。此外,其他作品中也出現(xiàn)了類似回避型性格的人物,如《行人》中的嫂子阿直滿足回避社交、回避親密感、外顯自尊高于內(nèi)隱自尊的特征。雖然回避社交不是回避型性格的決定性特征,但它廣泛存在于夏目漱石筆下眾多人物的性格中。

三、小說人物與作者性格的關系

1.夏目漱石的回避型性格

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過作者復雜的想象力運作過程,可能會發(fā)生種種變異、扭曲、修正和融合,因此無法將其與作者本人一一對應、作簡單解釋[3]。然而,我們必須承認文學文本與創(chuàng)造它的作者密切相關。由于夏目漱石尤其注重觀察、描寫人的心理活動,可推測其在創(chuàng)造小說人物時也會有意地塑造與現(xiàn)實人物相似的性格。實際上,在自傳體小說《路邊草》中,主人公健三,即作者本人,也表現(xiàn)出了一部分回避型的性格特征。首先一大特征是回避社交,與此同時,他“又堅信自己心靈的深處埋藏著一團異乎尋常的烈火”[12],表面上避開社交,散發(fā)出冷氣,心靈深處的情感卻是火熱的,冷與熱的矛盾來自夏目漱石壓抑內(nèi)心情感的習慣。他將這種壓抑帶到了與伴侶的關系中,成為夫妻不和的原因之一。心情不佳時,他不愿向妻子吐露[12],夫妻無法坦誠相待,自然會產(chǎn)生隔閡,以至于雙方均認為親熱的關系反而庸俗[12]。在冷遇妻子后,他找到機會向妻子解釋自己并非冷酷之人,只是不得已才控制內(nèi)心熱情不外露[12]。可見,他不愿以巧言取悅妻子,被一種心理狀態(tài)束縛,自己也能夠感知這種束縛,卻又無能為力,或不能突破,或不愿突破,于是在親密關系中表現(xiàn)得十分克制。他認為這種束縛是一個安全地帶,一旦走出安全地帶,就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批評。這也是回避型性格的一大特征。

2.對性格成因的考察

羅蘭·巴特指出,文學研究的重心和闡釋文本的根據(jù)是作者的個人生活及遭遇[13]。夏目漱石生于名門望族,卻因家道中落,幼年時期輾轉于親生父母、養(yǎng)父母之間,14歲生母去世,直至21歲才解除收養(yǎng)關系而恢復原籍[14]。其自傳體小說《路邊草》中也描述了健三(即代表夏目漱石本人)與養(yǎng)父母之間扭曲且強迫的關系。他的回憶中偶爾出現(xiàn)兒時與養(yǎng)父相處的美好畫面,但與此同時,兩者的矛盾已不可調和,而養(yǎng)母也并非真正疼愛他,而是抱有一種強烈的目的性。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深藏文本之下的心理動因可以與作者的心理相互印證。但該理論的缺陷在于將一切焦慮、沖突、驅力訴諸童年時期的性壓抑[3]。另一方面,John Bowlby和Mary Ainsworth的成人依戀理論認為,依戀障礙可歸因于個體童年時期與父母分離[6]。因此,筆者認為,復雜又孤獨的童年經(jīng)歷使得夏目漱石無法與親生父母、養(yǎng)父母建立穩(wěn)定安全的依戀關系,不僅給年幼的夏目漱石投下了不愉快的陰影,還形成了影響一生的性格問題。而《心》中“先生”也成長于坎坷的環(huán)境,身為富裕家庭的獨生子,“先生”本可落落大方地長大成人,但經(jīng)歷父母早逝、被叔父騙取家財后,養(yǎng)成了過度思慮的習慣。他對萬事萬物反復加以審視,以至于越來越懷疑他人。“先生”自述:“如果父母沒有死,或一方還活著的話,那么,我自然會將那大方的心態(tài)①保持到現(xiàn)在的。”[7]正如同夏目漱石在《路邊草》中的敘述:“健三的性格也受到了損傷。他那溫順的天性漸漸地從外表上消失了。而彌補這一缺陷的,不外是‘剛愎二字?!盵12]“剛愎”一詞對應的日語原文是「強情」,意為倔強、頑固。固執(zhí)任性、對事物發(fā)展具有強烈的掌控欲是夏目漱石性格中的一個側面,雖然不屬于回避型性格特征,但也是一種非正常的性格??梢?,夏目漱石注意到了成年之前的不幸經(jīng)歷會對人的心理狀況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雖然無法將《心》中的“先生”與夏目漱石本人一一對應,但可以認為“先生”的性格問題、成長環(huán)境是夏目漱石本人性格、成長環(huán)境的投射。岡田尊司認為,如果夏目金之助沒有因成長環(huán)境形成自我矛盾的性格,那么夏目漱石也不會橫空出世[15]。

個體的性格還有可能受到社會的影響。夏目漱石成長于新舊交替的明治時代,社會變革對同時代的人群造成了普遍影響,可能帶來共同的心理問題。例如,同時期文豪森鷗外也有類似問題?!段杓А肥瞧涓鶕?jù)自身經(jīng)歷改編的小說,男主人公在國外鮮少與同鄉(xiāng)交往,缺乏結交當?shù)嘏笥训挠職猓谂c舞女愛麗絲相愛的過程中頻頻回避責任[16],這些都屬于回避型特征??梢哉J為,社會影響作者,作者創(chuàng)造文本,文本反映社會。即艱辛的童年經(jīng)歷和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塑造了夏目漱石多層面的性格,而夏目漱石又將其中各層面的諸要素投射于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使得眾多人物分別擁有了不同的性格特征,這些人物的性格問題又反映了社會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在回避型性格這一層面,最為典型的人物是《心》中的“先生”,而其他人物則分別擁有少數(shù)回避型性格特征。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夏目漱石的小說《心》中主人公“先生”及其他小說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討了回避型性格在夏目漱石文學作品中的表現(xiàn)和成因。將回避型人格障礙和回避型依戀的特征整合后,得出三大特征:回避社交活動和人際關系、回避親密感、外顯自尊高于內(nèi)隱自尊。本文將滿足此類特征的人物性格統(tǒng)稱為“回避型性格”?!跋壬笔恰缎摹分械湫偷幕乇苄托愿翊恚哪渴茉斓钠渌宋镄愿裰幸泊嬖陬愃铺卣?,均屬于回避型性格范疇。這些性格問題與個體成長環(huán)境密切相關。通過對夏目漱石的自傳體小說《路邊草》和傳記的考察,本文認為回避型性格在其作品中的呈現(xiàn)是對真實人物心理的觀察和投射。同時,本文避開傳統(tǒng)精神分析論的缺陷,深入挖掘了作者的性格成因,即童年時期未能與撫養(yǎng)者建立穩(wěn)定依戀關系。這種坎坷的早期經(jīng)歷也在小說《心》中得到投射,使“先生”成為眾多人物中最典型的回避型人物。此外,本文也指出文學文本與社會有著緊密聯(lián)系。對比同時期作家森鷗外及其作品,發(fā)現(xiàn)回避型性格是日本明治時代的普遍問題。社會環(huán)境影響作者的性格,進而影響文本中人物的性格,而文本又反映出社會普遍具有的性格特點。由于篇幅限制,未能展開同時期作家的作品及其生平,以及小說人物的回避型性格與社會關系,這可作為后續(xù)研究的課題。

注釋

① 夏目漱石:《心》,竺家榮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129頁,竺譯“優(yōu)越的心態(tài)”,此處根據(jù)原文「鷹揚」修改為“大方的心態(tài)”。

參考文獻

[1] 夏目漱石.文學論[M].王向遠,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

[2] 王向遠.卓爾不群,歷久彌新——重讀、重釋、重譯夏目漱石的《文學論》[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4(1).

[3] 周憲.文學理論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text rev.)[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

[5] 張文娟,葉惠玲,許曉櫟,等.依戀與人格障礙的關系:維度診斷的新視角[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6] Bretherton I.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2,28(5).

[7] 夏目漱石.心[M].竺家榮,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9.

[8] 夏目漱石.行人[M].張正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9] 夏目漱石.門[M].竺家榮,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9.

[10] Greenwald A G,Banaji M 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m,and stereotypes[J].Psychol Rev.1995,102(1).

[11] Dentale F,Vecchione M,Coro A D,Barbaranelli C.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The moderating role of dismissing attachmen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52(2).

[12] 夏目漱石.路邊草[M].柯毅文,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13] 巴特.羅蘭·巴特隨筆集[M].懷宇,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14] 高潔.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1.

[15] 岡田尊司.依戀障礙[M].邱香凝,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

[16] 森鷗外.舞姬[M].趙玉姣,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夏? 波)

作者簡介:何靜怡,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史? ? 歌,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副教授。

猜你喜歡
夏目漱石小說
最厲害的本領
抓住對方的心
抓住對方的心
我是貓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夏目漱石生前去過的地方——跟著作家去旅行
明代圍棋與小說
我是怎樣開始寫小說的
我愛你